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行走在边缘的生命(碧草)

    在落幕的间歇,蓦然回首人生那多姿多彩的大舞台,才发现,走在边缘的残缺生命的角色,才为人世一种最坚强的美的主角。——题记在走进晚会会场的那一刻,我的心灵被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俘虏了,久久不能回归原生态的世间。在走出晚会会场的那一刻,我的心灵痛苦并快乐着,为这盛开在人生道路边缘的璀璨生命遭到歧视而哭泣。但欣慰的是,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群走在边缘的生命终究得到了帮助。在人生的同一片蓝天下,能得以体味人生最原始的甜苦辛酸的滋味。当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当我们沉醉于花草的芬芳之时;当我们置身于和熙的微风中之际,也许,你并没有察觉到这个眼中美好的世界有什么异同之处。也许,你从来都没有想过,眼前的一切对某些人来说是永远都是难以实现的奢求,唯有在梦境中才能放飞自己苦闷的思绪。因为他们永远都看不见花儿的笑容,永远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甚至永远都没有“站起来”的权力,没有纵情歌唱的资本。而是带着残缺的躯体来到这个原本就复杂的世上艰难地挪动着步伐,忍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经历着别人不能想像的磨难,他们哪怕要取得一点点成绩,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这一切总归是人生道路的边缘给予的。有人认为这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涅磐,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第三种人的一种必然的生活,而这一切都将成为命运的注定。无奈,唯剩叹息,不公的命运终究是不争的残酷的现实。曾看见大街上的行人南来北往,猛然发现,这真是一个人生的百态秀台,有衣着整洁、气质非凡者,有衣着朴素、周身散发着泥土气息者,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者。不管是什么样的角色,其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而那些处于人生道路边缘的生命在坎坷的人世上的那种艰辛,或许我们今生今世都不曾理解,不会明白。因为我们永远也未能有过那般残酷且痛苦的沦落生活。试问,有谁愿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忍受着牛马般的苦难。大千世界,有强者便必定有弱者。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星期天抽出些许时间在大街上散心,街上的各式各样的流行时尚让人应接不暇。猛然转身发现,其背后不知什么时候又冒出一所令人满目琳琅的服饰店,其发展的快速让我感到有些虚幻,甚而害怕。孰不知是自己依旧独守着人生的一份清灵,还是早已被这喧嚣尘世中潮流给淘汰了?我想唯有那群行走在边缘的生命知道这其中的答案。耳边突然传来一曲曲伤感的旋律,使得自己本已受伤的心灵隐隐传出一阵痛楚,于是顺着感伤且唯美的音乐声的方向走去,只见一群路人围着几个卖唱的人在鼓掌,仔细一端详,是一对母女……在与围观者的攀谈中,我得知这是一群从外乡来的聋哑人,为了给常年卧病在床的老父母凑钱治病,而不得不流浪街头。曾忆起古时那些浪迹于街头巷尾的孤苦伶仃的人儿,他们风餐饮露,饱饥交加,或是因为身体上的缺陷,或是因为老家年迈双亲的恶疾缠身,而不得不流浪街头,希望以自己的一艺之长来博得路人的同情与施舍。此时突然想起乞丐,有人说,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有人说,他们是这个世间最自由的人。因贫穷逼迫,其踏遍了街头巷尾,自由致使他们的脚步没有限制;其背影,闹市区、公车站、大路旁,随处可见;其外貌,衣冠不整,面容憔悴早就习以为常;其行为,坐于或趴于或躺于道路旁边,声嘶力竭地呻吟,其外貌,脸容肮脏扭曲,路人见而远避,捂鼻掩嘴,他们已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咣当——”一声清脆硬币与破旧瓷碗的碰撞声,这是城市的人们自以为对边缘生命的一种施舍与可怜,却不知道是否为一种真心,还是出自于习惯?但我却隐约闻到一股由城市人身上散发出的铜臭。后来干脆有人呼吁,要将其驱赶出城市范围,因为市容受到严重影响,更有甚者说,其利用社会慈善进行虚伪的欺骗。我想若没有人性的沦亡也不会致使他们的沦落。在下一个黎明到来之际,这一特殊群体将何去何从?城市的人们又将何去何从?但此时,这对行走在人生边缘的生命用歌声向人们诉说着他们悲惨的故事,用歌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所需要的感受。围观者有的捐物,有的捐钱,无一不在向这群边缘生命献爱心,或许之前是一场颇深的误会,我们应该向这些无私奉献的围观者致敬,并向这群走在人生边缘的生命表示尊重。哪怕是残缺的生命也有属于自己完美的一面,只不过我们未曾发现。生命对于我们,也许是很脆弱,更别说处于边缘的。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没有脱离过疾病、灾难的种种困扰。然而,生命垂青于我们,却又是坚强不息的,这种坚强不只在于其本身的坚韧,顽强不屈,更源于生命之间的那种关爱,扶持与帮助。当我们一次次以胜利者的姿态,从最初一个看似可望不可及的彼岸,走向属于成功者的另一个彼岸时,不得不承认一个道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惊涛骇浪之后,必定是光明的灯塔。悬崖峭壁之后必是胜利的顶峰。所有的成功者都幸运的,但其背后却始终隐藏着许多看似无声却有声的人的奉献、支持与鼓舞,只因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充满爱的蓝天下。但这是否为一片真爱的蓝天,还有待时间去检验。我们不怕先天的缺陷,也不怕后天的不足,但却害怕爱心会泯灭在虚伪的人性中,我们害怕得不到亲人的呵护,爱人的欢心,友人的信任。特别是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人心难测的社会中,让一个人永远保持爱之心并付之于行动却很难。因为我们有时候羞耻于当着众人的面去关心路边那肮脏的乞丐,于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在与处于困境的边缘生命保持一定的距离,又或者很本能地害怕绝症患者的传染。只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试问,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又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人性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我们总是先考虑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不管其人是贫贱还是富贵者。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应该进一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距离,难道我们还不如原始社会人那样懂得关爱的重要性吗?不明白弥漫着爱的蓝天是多么地温馨与洒脱吗?究其根源,就是我们太现实,对自己的要求比别人高高在上。这样的爱心不够坚定,甚而会破裂。而那群行走在边缘的生命就会坠入深渊,这堵围墙永远都不会倒塌。难道我们忍心让一朵朵虽残缺但却盛开着灿烂的生命之花凋谢并逐渐消逝在视线里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成为人生道路上的边缘生命并非他们的错,这只是不公命运的一种安排。猛然发现,这是一群盛开在人生边上的最坚强的花朵,虽然花瓣在成长过程中因遭遇灾难而就得残缺,但这却是盛放在人世间的最美丽的花朵。在萧条的冬季,南国的紫荆花已经凋谢,老榕已经落完了枝叶,草苗已回缩到大地里冬眠。在弥漫着冰冷气息的空气里,但愿人间这份真情的火焰不会熄灭,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将这群行走在人生边缘的生命牵回那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接受人生的洗礼。心之相融,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

    2008-07-26 作者:子鹜
    • 0
    • 10632
  • 背影

    在阴霾的下午我又看见你的背影虽然这只是习惯性的重复但这足以勾起我深深的眷恋已无法抹去就像我无法否定夕阳的美我曾经的喜怒哀乐都被你的背影左右着以致于我的每一次叹息都隐藏在背影的后面这无疑是上苍给予我的一个莫大考验回忆起背影间那身轻衣裳是我表白时的蠢动是我想念时的执着是我迷失在一个时代里的见证和你在一起的日子却是在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你坐在前面我坐在后面彼此却在酝酿着不同的梦此外我却一无所有除了得到那身熟悉的背影又是一个紫荆花盛开的九月你我进入一个痛苦的煎熬为大学梦奋斗着你的背影依旧是那么熟悉假如哪天看不到了我想自己会在一个时代中沉沦下去你的背影已叫我的思念落地生根在追逐梦的煎熬日子里只希望你将自己的背影永远藏进我的梦中

    2008-07-15 作者:子鹜
    • 0
    • 10632
  • 通稿2009之80后及其他

    我从来不知道何谓80后的概念,一直到那两个领军人物——韩某与郭某的成名出现并成为代表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先锋人物。在我印象中《萌芽》杂志社的那些参与“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们以及那些老一辈的资深作家为什么会给那些于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灌以80后的标签?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写过诸多文章而又恰恰出生在80年代吗?难道仅仅因为他们的文字与社会现实有着某些矛盾?难道因为他们的个性在同一社会群体中显得格外突出?我想说,他们仅仅是一代人但不是一个任何特性都相同的群体。在我印象中,好象《萌芽》杂志社就是一个专门培养80后乃至90后的作家的文学杂志机构。很多作家的成名必须经过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洗礼。以前我从来不知道何谓“新概念”,知道后来从那些上海派写手的文章的语言中,从其新概念的征文启事上,后来又《萌芽》杂志上我得知所谓的“新概念”便是提倡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发表出或对自身的,或对周围人与事,或对社会的看法。话说80后的大部分作家最初的成长摇篮就是“新概念”,从“新概念”中脱颖而出进而倍受关注,也难怪这是一场多么豪华的文学盛宴:由全国十多所著名高校以及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担任评委:咋一看:余华、陈村、铁凝、韩少功、曹文轩等作家教授都济济一堂了。我想这就是文学大赛最原始的魅力吧,不过我想假如《萌芽》要是没有邀请这么多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名的作家教授的加盟,“新概念”影响力还会有那么大?社会总是注重品牌,越是某机构的名人越多,其受关注的程度也就越高,80后的那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想沾些“新概念”的光芒。因为人总是好虚名的,试问这么盛大的一场文学大赛能不吸引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吗?最主要的是其参赛对象范围的广大:从高中学生到社会青年,有甚者为初中生,或许作为小学或初中生参赛一旦获奖那肯定将不知吸引来多少羡慕与惊讶的目光,曾听闻某杂志社一记者采访过获得市级文学大赛一等奖的某小作者道出的言语:小小年纪仅竟有如此般的文笔,实在难能可贵……现在的记者都成油嘴滑舌的生意人了。其受关注程度的广大,包括杂志社的编辑的约稿以及某电视台记者的专题采访,或让其签约或为其写专题报道文章,起目的就为了更好地宣传80后这一群体的精神。可在我看来80后的这一群体并无多大出色,即使是从“新概念”中出身的那些青春偶像级作家。我总有一个感觉,就因为某些80后写过诸多批判社会鄙视教育的文章就被这一代人视为青春偶像,进而被热捧炒作进而被刻进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名册里。在我印象中,80后这代人语气中或略带些许自傲,或双眸里闪着些许泪花,或身影中折射着些许自卑……虽然这一群体中很多早已过了弱冠之龄,但他们在玩的都是精神以及形式化的文学,真正触及内心的写作者寥寥无几。这也难怪,这是一个“新概念形式化”的社会,于是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造就了80后的普遍精神状态,不排除少数的真正懂得文学内涵,但更多人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说到形式化,我想到了自己所看到的:话说四川的某技工学校为了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竟然不惜耗费巨资把国际巨星成龙请来为其学校代言。我不知道这样做他们会得到什么好处,难道是仅仅为了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吗?或许这是他们唯一追求的目的。可我咋一看那所谓的技工学校,其是专门的汽修学校,除了将几辆报废的汽车作为其学生做技能实践以外,除了在做宣传的那一天号召了几千名身着同样服装的人以及排列着整齐的队伍以外我便看不到这所学校的其他过人之处。不过光是成龙这个品牌的巨大号召力,相信在某个开学之日他们学校的招生办公室一定会被围得水挤不通,只是这个社会又该多了多少被坑骗的受害者……又说广东茂名某技校竟然打上“理工学院”字样在高考后光明正大地进行招生,要知道只有本科院校才有资格挂以“理工”字样,从其招生宣传书上说得简直就是天花乱坠,该校校长曾与某权威领导人合照过,与北京大学建立长久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还授予其“北大青鸟”的国家定点培训单位。其学校网站上将N年前的仅有的几张“辉煌”的照片挂出,还标出我校某学生被凭为三好学生,现任某公司总经理。笔者曾暗访过该校,咋一看怎么像《功夫》里的猪笼城寨,不知情的路过人随意一瞥还以为这是某建筑工地。如果我告诉他这是一所学校,想必他的眼睛立马瞪得比车头灯还大,嘴巴张得比口杯的还大,然后无奈摇摇头快步离开那里……我想这便是社会的本质,但我相信这绝对只是冰山一角,社会的内涵我们远远还未涉及,可一旦涉及到那一领域,或许我就失去那份纯真了。有不少好事者曾言,说我过于天真远远不知道社会的“新概念”为何处,我只轻应一句:若真如此,我宁愿自己永远不成熟,就这么一直处在稚嫩思维中。这一切的存在受到更多伤害害的或许只是80后。回到80后,我深深感到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了那种处于抗战时期水深火热中的民族危机感,也难怪谁让他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不用担心明天的肚子是否能填饱,不用担心明天将迁移到哪个地方居住……因为这一切有父母,有社会为他们承担着,他们只需做的是考虑明天该进行那一科的复习,某书店又出什么新书了,某明星又有什么诽闻了以及假日到哪去游山玩水……那些政治课本上的什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事情,与80后是无任何关系的,如果没有应试教育考试的强迫性记忆,我想他们早就不知将其抛到九霄云外了。更别说什么以身作则了。回到文学上,我想更多的80后总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他们耍酷耍忧郁,不过这一切的根源是由于那两个领军人物韩某与郭某的成名,如果说韩某的成名是在应试教育逼迫下造就的,那么郭某的就显得多余了,我从来不认为他的作品有多好,尽管他从“新概念”出身,是千万青少年的眼中的“忧伤文学王子”,可我不明白80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忧伤,如果说中后期的80后孩子们是受其影响,那么郭某的忧伤来源就显得莫名其妙了,或许这是他写作的一种风格,但给我更多感觉是在矫揉造作,我无法想象一个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的倍受万人关注青春作家还会忧伤?无非是想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因为人总是好虚名的即使是已成名的郭某也不例外。我曾于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上看到一教授对一写关于忧伤主题的获奖文章的评语:想写忧伤,恐怕没有人能写得过郭某……我不禁暗笑,难道说这个世界上所有关于忧伤主题的文章就属那个叫郭某的从“新概念”走出的青春偶像作家了?我不见得他写得有多好,《梦里花落知多少》我只看一半便看了一半便再也看不下去,因为我实在忍受不了小说的主人公的那半似忧郁半似唯美的性格。我不知道郭某的小说为什么会与三毛的同名,我只记得台湾作家三毛,一个女子,是怎样用鲜红的液体铺满自己今生的道路;我记得文化大师余秋雨,是怎样从一名普通的文字工作者成为文化的先驱者,因为对笔端之下的文字的挚爱与执著,才成就了他们的初衷,而我时有将自己的思想渗透进入其中,只想交换另一种思想,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可我在郭某的文字里却无法达到任何精神升华,只能作为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文字来看。我更不知道郭某凭借着涉嫌抄袭的小说作品竟然还能加入中国作协,而且小说的销售发行量还这么畅销。这恐怕在国外都没有这种先例,想必人都是好虚名的,连中国作协也不例外。我感慨或许抄袭已经是一种时代潮流了,是80后最典型的“新概念”作风。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那么多80后加以模仿的重要原因了,话说连身在中国作协的大名鼎鼎的郭某都抄袭,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抄袭被曝光后也许这是80后辩解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再言韩某的文字,从其的《三重门》、《毒》、《通稿2003》乃至最近的《光荣日》我都能看到80后很多人的真实生活状况的写实,虽然韩某的文字里带着某种极端的不满思想,但他却是很真实地将自己眼里的社会展现出来,特别是《通稿2003》里将应试教育里所有的学习科目全都批判了一通,很多80后都拍手叫好,骂得好骂得妙,骂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心声,07年一场于网络上展开的韩白骂战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传统与先锋的代表性较量,尽管这没有最终的赢家,但可以得知,80后这一群体已经为这个时代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看闻韩某的骂过以后80后却更多还是在以阿Q精神自我安慰着,沉浸在韩某的思想中,我想说的是韩某的思想有部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至少值得80后借鉴,但更多的80后若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不想成为韩某郭某的影子,必须要清晰的看到前方的路。80后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理由,可是要发展思想的基础却没有存在的理由,这个精神与物质并存的社会发展得太快,以至于他们还没有学会自我反省早就随风而去,惟有盲目地找寻寄托精神信仰的人或事物。《真心英雄》里一句再简单普通不过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或许那些80后早已聆听N遍,也曾无数次被它所包含的斗志精神所激励并感动,可是在每一个黎明的到来却又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忘得一干二净,一次又一次地叹息命运的不公却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定下的奋斗决心化作冰水了。我不禁想到了《告别80后》一书所言:80后本是最杰出的一代人,却即将毁于游戏,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中,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他们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80后这代人闹哄哄走向了文学殿堂,但却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里,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的危机中!在这场喧嚣的商业大潮中,80后似乎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传奇,有人凭借这一“新概念”脱颖而出,甚至以娱乐化的明星面孔示人。这一“新概念”虚构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当80后的这一群体越发朝着这个泡沫群体靠近时,却发现它不过是一个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在这股全民写作的狂热风潮中,80后成为一场游戏,年轻人用“玩”的姿态反叛了既定的游戏规则,义无返顾地参与到这场青春文学的神话造势中去,到头来却发现这只是一场丧失了方向而永远没有结局的游戏。在这场利益与虚荣的博弈中,80后成为一枚标签,被成功贴上这个标签的作者便开始在这个虚幻的符号下坐享其成,成为洋洋自得的既得利益者: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疯狂追逐由这个标签构建而成的虚假浪潮中,以期待在其边缘分得一杯美羹……我想说不管是韩某或郭某以及那些80后的文字就算再华丽优美,再桀骜不羁也还是比不上那些在峥嵘岁月里成长起来老一辈作家:冰心、鲁迅、老舍、巴金……我想现在别说是80后就连那些60、70后的长辈们又几个能真正静下心来品读那些《家》、《尼罗河上的春天》、《朝花夕拾》等经典文学作品,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就像快餐一样被人们走马观花般看着,更多是在表面上去看文学,而没有深入其本质去真正陶醉其中。我不明白所谓的“新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但从《萌芽》杂志社举办的首届乃至今的第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集中却看到诸多除了篇幅长以外,就是写一些触及或社会或教育或为人处世的充满个性语言的文章,我手写我心,这本无可厚非,但从“新概念”的影子里我却看到了80后这一群体真正的生存状况,或对应试教育,或对社会制度的种种不满,当然也有体验生活的文字,但绝大部分都是那样。还因此而获奖。进而成为各大媒体倍受关注的对象。我想这便是“新概念”的本质吧。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说《萌芽》杂志社的那些编辑评委们肯定连自己正在读初高中的孩子的作文都指导不了,不指导还好,一指导只会越来越糟。因为他们的思维本就不在一个层次,前者追求的是个性化的语言,后者却要规规矩矩按老师布置的形式写,一旦出格在考试中语文这科算是没戏了。话说试卷上有多少方格你只要按着写到800字左右就可以了,字数千万不能太多或太少,还有不能写社会的敏感以及恋爱题材文章,否则一切按零分论。很多80后这一群体不敢逾越这一界限,有甚者却偏偏要与高考对着干,于是造就了举世罕见的高考零分作文,进而被沦为应试教育的热门话题。我想若不是因为高考这一关乎前途的禁锢,绝大部分80后都想在高考作文上一展风采。不过这肯定会成为教育的一大奇闻。或许会让那些带着厚厚镜片坐在电脑前每天批改着几千篇作文的评卷老师气得七窍生烟,以本世纪最为惊讶的表情订着屏幕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话说高考作文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80后这一群体们在忙着背诵什么高中必背诗词。什么诗歌鉴赏格式语言。为的是在考试时能将这些诗词一举派上用场。好得到高分。因为那些正统大学教授的评卷老师就喜好那些规规矩矩的文字。创造性的思维虽说没有被完全扼杀,但试问还有多少人敢于考场上拿自己前途开玩笑,即使不为自己着想,脑海里也会浮现出父母期盼的眼神和为了自己而起早摸黑的身影以及老师时刻萦绕在耳边的谆谆教诲,80后的孩子们会忍心听闻父母以及长辈的失望眼神和无奈的叹息吗?所以也就有了《文人浪漫不过高考》的文章的出现。我想如今几乎没有谁能配得上英雄两个字,就算03年代表国人首次上过太空的杨利伟还称得上为英雄的话,那么05年的聂海胜、费俊龙以及08年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只能算前者的铺垫了。他们只不过在完成着一个国家的必然的历史使命,这是义不容辞的,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但话说回来,若是为国捐躯了那便成为烈士成为人们所敬仰了。但恐怕没有人会拿自身性命去博得“烈士”称号。即使那些在80后取得一定成绩的青春偶像作家,这又因为人都是贪生怕死,尽管有一小部分并非这样,但我想绝大部分人的头脑都离不开这一惯性的人生术语。80后的这一群体亦是如此。再次回到文学中,我发觉更多的80后总是在文字里披露自己的孤独与忧伤,他们生活的景况造就了这样的文字诞生。可以说韩某是医治他们心灵的最好创伤药。从《三重门》到《通稿2003》再到《光荣日》。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韩某还是郭某的文字都不会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但我曾于书店看到其小说居然入选什么世界名家经典文学系列丛书,和鲁迅冰心等老一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排列在同一书架上,其书架旁还围着那些80后以及90后的孩子们在全神贯注地读着,走近一看原来在看韩某的《光荣日》,难怪这么入神,连我走近他们的身边都没有下意识地抬起头来看。我想他们若是捧起巴金的《家》或鲁迅的《朝花夕拾》恐怕连半盏茶时间都看不下去,浮躁的心已使他们远离了与文学的最本质的交谈。而真正的经典文学作品的专栏书架却无人问津,只有几个上了年纪,头发微微花白的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在翻阅着。于此,我不知道这究竟值得社会喜悦还是悲哀?80后这一群体究竟能走多远,我不得而知,长辈们总认为他们生在这一时代是非常幸运的,但我总感觉他们生在这个时代幸运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面对的更多是源自社会、教育、以及长辈们给予的巨大压力,这使得他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时常会迷失了方向。面对着世界的金融风暴,我对于自己的未来以及那些许许多多80后的未来充满了诸多的担忧与不确定性。每一大环境都有一定的弊端,越来越多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因为他们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就因为社会现在需求的技能人员越发而多于光拥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可80后这一群体却很难拉下面子甘愿去当一名技术工人。我想有甚者宁愿背上行囊去流浪也不愿接受什么所谓的技工学校的毕业对口安排就业,80后这一群体不甘愿自己的下半生就这么在柴米油盐的平庸中度过了,宁愿为了自己的虚无理想而流浪街头,宁愿当第二个阿Q,宁愿一次又一次地复读也不愿提前走上社会的某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社会的诸多不确定性让他们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一份对社会的信任,更多觉得这是低微、卑贱的工作,80后的群体是出生高洁的文人,怎肯低扁了自己的地位?我想社会若是能从思想上改变这一群体乃至国人的传统观念,我想社会的失业人员也就会日渐减少了。这就是生在这个时代的悲哀,这是太多年轻人的悲哀,也是80后这一群体的悲哀,正是悲哀造就了他们的浮躁与孤独。存在本无可厚非,但我乃至整个80后的群体每一个人相对于彼此还是或多或少总包含着些许忧伤,但这不是来自韩某或郭某的文字的感染,这是80后对自己的人生以及未来的慎重思考后造就的共鸣情感,我不知道在未来很漫长一段时间里,我以及80后这一群体该何去何从,这个社会又该何去何从……

    2009-01-11 作者:子鹜
    • 0
    • 10632
  • 风中的遐想

    那是八楼顶的主旋律我常幻想这是一个风的境界每到夏季,它总会虐肆于偌大的教室里柔软的头发追随着它的痕迹书本被乱舞得哗哗作响突然间,我感到一种曼陀罗乱舞的快感那是八楼顶的主旋律我想找寻风的痕迹趴于乳白瓷砖的栏杆边俯身目视平地我听见水声跌落在远处那么遥远,那么清晰一直落到我的心里在目光接触到地平面那一瞬第一次感觉到死亡不再是一种幻象那是八楼顶的主旋律风拂过眉宇间突然想起它将何去何从或许只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那是八楼顶的主旋律却给予了我一丝痕迹一种境界

    2008-07-21 作者:子鹜
    • 0
    • 10632
总52页,文章2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