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有梦,路才能走得更远——读《命若琴弦》有感华南农业大学汉语言文学陈晓燕“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命若琴弦》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我们都在生命的长河里“随波逐流”,我们只是很平凡的一个社会中人。可是,对我们自己来说,生命的存在意义却是很不一样的。在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中,读出的便是这样的一种人生。很平静地,作者给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时间只有从夏到冬短短的半年,一老一少两个瞎子“边走边唱”,不为挣钱,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愿望:老瞎子希望能弹断第一千根琴弦,取出琴中他的师傅留给他的那张药方救治瞎眼,在他生命的终点前能重见光明,看看这个一直以来憧憬着的世界。但是结果却让人同情,老瞎子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而小瞎子,年小的他天真无邪,对电匣子及电匣子里面听到的世界似乎更加感兴趣,也可以为了曲折的游廊苦苦思索;青春的躁动,让他为了山村里兰秀儿的笑声乱了琴声,喜欢上她——一个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小妮子。最后,因为小瞎子的生理缺陷等原因,爱情的悲剧不可避免。就这样,最后,老瞎子也把那张空白的药方封进小瞎子的琴槽里,就像当年他师傅一样,也许心情也是一样的吧。只不过他告诉小瞎子的是要“弹断一千两百根琴弦”那张药方才有效。是的,老瞎子在给小瞎子绷紧生命的弦,因为“一切都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么都是值得的”,也许有了这个梦想之后小瞎子也可以过得很好。这是因为老瞎子在弹断第一千根琴弦之后发现一切虽然只是“空白”之后顿悟了,人活着是要有目标,要有梦想,才有动力。虽然老瞎子最后没能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但是,他的一生也不至于在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阴暗中度过。因为在这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的生活也有了美:当他沉浸于自己的琴声的时候,当众人喊着要听他的琴声的时候,便是“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飘飘洒洒的,轻轻漫漫的琴声中,老瞎子释放了自己,那个时候,他体验了活着的快乐和意义。“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挣扎着并努力着。“希望”让他前进,“失望”更让他前进,因为他已悟懂人生的真谛。命运让他“一落生就瞎了眼睛,从来没见过这个世界”。他却让我们看到该怎样活着……生活就是这样,有时会跟你开玩笑,但是,有梦有目标的人生却也可以很美丽。残缺的美让人怜惜,触动心灵的美让人震撼!突然想起余华说过的那句话:“人都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活得更好的动力,那么无论生活的结果如何,都可以很平静地去对待。虽然有的时候,生活是剥夺我们活得美满的权利,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活得幸福的快乐。怀着一颗“宁静以致远”的心,我们依然很从容。就像老瞎子说的“目的只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是啊,没有目的的人生只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只是随风摇曳而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老瞎子让我们读懂了人生……看到老瞎子,猛地也让我想起了那群老人,曾经因为患麻风病怕传染给别人,他们被世俗隔绝,从花样年华就进去那里一直到现在,年老花甲。增城健娱麻风病康复村的老人们。他们没有健全的身体,没有快乐的青春时期,更没有和家人团聚的幸福,可是他们有一颗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心。经历了风风雨雨后的他们找到生命的寄托,找到了活着的方向。残缺的身体,却没有颓废,没有埋怨,活着原来可以这么开心。他们淳朴的笑声,是对活着的一种感恩。他们见证了生命的顽强,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活着要有目标,要有梦想。是的,有梦,路才可以走得更远……他们,老瞎子,现实中健娱村的老人们,你们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生活就是这样,只有沿着目标,抱着梦想前进,才会更美好!“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的路,有梦,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华南农业大学绿窗文学社荐稿文/外国语学院08级英语翻译2班邢楷纯爱不爱都受煎熬,同林鸟飞远了,谁不想暮暮朝朝?真心换来伤心,爱恨一肩挑,牙关紧咬。人生如粗饭劣肴,心中骂嘴里嚼,谁不想快活到老?茫茫人海渺渺,真情哪里找,岁月又不轻饶。一生得几回年少,又何苦庸人自扰?斩不断情思难了,爱人不见了,清醒还要趁早,乱麻要快刀。一生得几回年少,倦鸟终归要归巢,红尘路走过几遭,花开又花落,世事难预料,笑一笑往事随风飘。—《庸人自扰》缠绕耳边不断的旋律,经久未息的思绪。爱,是人世间不可能断绝的情愫。因爱生恨,爱恨之间,多少容颜老去,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千古绝唱。传颂的是故事,留在心间的,是对于爱执着的信仰。只是,不管海誓山盟,不管你情我愿,总是抵不过时间,抵不过人情世故,抵不过历史长河的洗涮,最终,唯有那虚无缥缈的信念留着,却不知何处是归处,何时是尽时。暮暮朝朝,是永远不能圆的尘世梦。因为是红尘的梦,逃不开世俗,躲不了情理,也终究难以成全。尽管如此艰辛,依旧情愿付出,情愿担当,即便没有“永远”的相守,仍然期许“永恒”的缠绵,却不知,我们都因为不知道“永远”有多远,“永恒”有多长,才有生生世世不停息的等待,和,生生世世不决断的相思。不过,不论是怎样的愁思,怎样的难以捉摸,期待拥有一份感情,期待有一种幸福,始终是我们不灭的想念。多少风雨,多少来往,只要曾经拥有,也就知足了。生命里,痛苦是长久的,而,快乐是短暂的。虽然不愿意,却不得不接受。粗饭劣肴也罢,残羹剩饭也可,来到世间,痛苦或快乐,是填饱生命基本的口粮。可是,“快活”是我们可以争取的。在痛苦里快活,在快乐里快活。谁都可以一辈子快活,即使在思想的世界里久久徘徊,即使时不时无名的煎熬,还是可以选择快活终老。没有谁可以剥夺一个人“快活”的权利,没有人可以为自己选择,更没有人可以替自己活着。因为,世间万事万物,表现千姿百态,选择成为欣赏者,还是哀悼者,在于自己。人海苍茫,几十个年头,总在不停地寻找,寻找属于自己的感情,寻找自己的归巢。都想踏实走完人生路,而归属,是当痛楚来临唯一的躲藏地点。可惜,茫茫人世间,哪里才是归处?哪里才是自己踏踏实实的一个家?漫无目的找寻,除了渺无希望,就是虚情假意。不由得感叹,知音难觅,无处安身。纵使自己曾经多少雄图大志,这一刻,当自己发现不知为何而活,为谁而搏的时候,还是落入俗套,庸人开始烦扰。想做超凡脱俗的人太多,多到滥竽充数,多到混淆视听,让我们都迷糊了关于“俗”的含义。难道它真的沾不得,要不得吗?活着,为了希望。为了活着而活着,就真的面对世情那么不堪一击吗?难道俗世里的我们就真的那么“俗”吗?世俗的道路是大多数人必走的,人的一生有很多欲望,很多希冀,不断地想扮好子女、父母、朋友的角色,而我们所做的,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存活在社会吗?为了融入社会,需要感情的滋润,需要金钱的填补,需要我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老老实实地做“套在套子里的人”。这些就是“俗”吗?而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就是“脱俗”吗?不然吧。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套子里的人自己是做定了,我,并不为自己的“俗”感到不齿,更不会逃避。既然避不开,躲不了,何不,安心套着,享受俗世里点滴的感情,只要自己把握生活的底线,俗也可以活出精彩,或许,享受的会更多,毕竟,这是俗人的世界,是风尘的社会。红尘路只走这一遭。一晃而过是青春,是要不回来的时间。经历伤痛,经历苦楚,坎坷不平,反反复复。会在摔倒的时候,忍不住痛苦而大哭;会在失意的时候,忍不住压抑而狂叫......曲终人散终有时,花开花落终难免,充斥着感情细胞的自己,做不到坚强,更不善伪装,只愿意,在悲欢离合的时刻,传达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的情绪。世事难以预料是真,可,往事皆以笑过是假。快乐时笑出性格,痛苦时哭出眼泪。没有谁敢要求自己一定要潇洒人前,悲伤人后。所以,该哭的时候不要忍着,不会有谁认为哭就一定是懦弱,笑就一定是坚强。只要对得起自己的经历,对得起自己的心,对得起命运让我们承受的,就可以。无需趁早清醒,俗世的梦是一辈子的约期,无需快刀斩乱麻,俗世的情是一生的纠结。何不,好好做梦,慢慢品尝?梦醒情断终有时,庸人无须自扰,活出性格便是!
华南农业大学绿窗文学社荐稿文/生物科学专业黄文达大学就像培养基,我们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微生物。大学因为包装不同也分等级,有培养皿,试管,锥形瓶,培养瓶等等,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器皿也好,大学的本质是培养基,我们的本质都是那微小的生物,物物都有其价值所在,人人生来平等。的确,大学培养了我们,但是培养器皿外的社会,总体上看到的是一大堆混杂而聚的菌落,却还是看不到我们的每一个,我们不是个个都可以得到肯定。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地域区别,普通玻璃放大镜,普通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等。现在的培养基只教会我们如何贪心的摄取其中的营养。活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微生物,只得到了表面性的养分;半固体的,只是半桶水:液体培养的,游走在知识的海洋。但是我们该如何得到外界的接受呢?事实证明,我们很少能够真正的“红杏出墙”,得到外面的灿烂阳光和柔和春风,因为社会中的营养不是现成得可以直接吸收的,必须应用超过书本上的能力去获取。当我们被培养基一定的供给能力抛弃的时候,社会不一定能够容得下我们,我们不是每一位都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在社会中自己养活自己的本领)。有的凭着自己的寄生能力,继续寄宿在寄主上,寄主虽然不一定会死亡,但是负担是何等的沉重啊;有的行腐生方式继续“活着”,它们拥有另类的生活行为,他们歪曲的利用在培养基中学到的摄取营养的方法,腐蚀着社会的他人的辉煌成果(破坏道德,违规甚至犯罪)。我们不一定要会光合作用,却可以是化能自养,或者互利共生等等。社会提供给我们很多的显微镜,只看我们会不会找到那台适合自己的显微镜被发现就是了。同学们,未来的某天,你被发现了吗?愿大家实现自己的价值!!!
华南农业大学绿窗文学社荐稿06金融学3班程硕当飞燕清脆的鸣啼在空中传播的时候,我听到了春天;当老树枯槁的虬枝开满鲜花的时候,我看到了春天;当东风染绿历山,当雨点沾湿校园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春天。春天,是一个生意盎然的时节,万物复苏,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我深深感受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春天,更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时节,每当我“飞车”经过紫荆桥,桥的两旁绽英缤纷,弥漫在朦胧的细雨中,这般诗情画意令我感慨不已,但有时候诗意是美的,有时候又带有丝丝惆怅。因为我总能回想起那首吟咏春天的名篇,那位歌颂春天的诗人。那个诗人的名字很特别——海子,诗的名字也很优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然是高中时代的回忆,但我常常这样设想,倘若当年才华横溢的海子没有英年早逝,那么我们品读他的作品,放眼满目春华的时候,是否将少一些沉重的回首,多一些生命的珍重。然而,历史不容臆想,斯人无法挽留。山海关的一声鸣笛,打落了新诗花园中最为艳丽的一朵。但葬送落红的,不是季节变换,不是雨打风吹,而是他热情但憔悴的心。所以,当一朵朵生命之花因为心灰意冷而无情陨落,这样令人惋惜的社会现实,这样不堪回首的憾事,频频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有所反思。虽然时过境迁,谁也无法揣摩浪漫诗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令他伤心欲绝的事情,但是关于心态的话题,关于生命的追问,却是我们不能永远不能忘怀的。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但人们往往因为这一念轻易让生命之花坠落,造成阴阳相隔,酿成千古大恨。“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这句名言出自西汉著名文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一书《史记》。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同样是死,对比却何等的鲜明!司马迁,海子,同样满腹才情,对于生命的态度又何等不同!是的,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生命除了属于我们自己,还属于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个人除了要顾及自己的荣辱得失之外,还要顾及国家的兴废存亡。试一下回忆我们远方亲人殷切的目光吧!试一下关注我们身边朋友关怀的眼神吧!我们伟大的祖国尚未统一,中华民族尚未完全崛起,周遭环宇并不安宁,我们还能对那么高的校园自杀率视若等闲吗?我们还能对那么多的学生自杀者无动于衷吗?稍微有良知的大学生都会说:“我们不能!”因为我们不能让暂时的失意埋葬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不能让微小的挫折荒芜朋友真诚无私的感情,我们不能让错误的念头夭折自己追求已久的梦想,我们更不能让扭曲的心理断送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我们重提“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之际,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以生命为本”,珍爱生命之花,为我们社会、我们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不断磨练自身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可是世间万物变化无常,古语有云:“不如意十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也许春天的天气有时候会变得淫雨霏霏,连日不开,温热潮湿的环境在人的心头上蒙上一层久久挥散不去的阴霾,使人在“昏沉”的状态下生活;也许鲜花在春天已经把其生命绽放到了极致,最后无情的落去,使人感到似水流年,时光飞逝,感叹生命的匆匆。如何适应世间万物的变化最重要还是取决于心态,如果持有一颗“以生命为本”的心,这个世界会因为变化而精彩。改革开放的春天依然存在,科学发展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前进,人生在跌宕起伏中向前发展,但是我们要知道,人生在世,难免有波折起伏,但这断然不能成为我们畏葸不前的借口,自暴自弃的托辞。相反地,我们更要锻炼战胜困难的勇气,锻炼愈挫愈勇的魄力,我们要知道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出人头地,不是每个人都要出类拔萃,所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理念应该深入我们每位大学生的心中。虽然努力过后不一定能得到回报,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得到回报,只要我们勇于尝试,敢于受挫,不在失败面前俯首称臣,抱着屡败屡战处世态度,我相信总有一天成功会属于我们。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多一点热情少一点冷漠,生命之花将绚丽无比。落红化作春泥,为的是生命的长盛;碧雨笼罩大地,为的是万物的滋润;大学生研学于象牙塔,为的是祖国的富强。我们要用彼此的关怀,科学的理念,送给校园一串持续和谐的音符;我们要用健康的心态,让我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出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