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华南农业大学绿窗文学社荐稿文/外国语学院经贸(1)班何伟杰三月之春,盎然生机,在这春风和煦的季节里,往往能读出锁在季节里的煦风凝眸。在大四毕业生的眼中,春天是烟雨锁眉的季节。以前,他们为离愁别恨而伤感,更为时光荏苒而慨叹。现在,他们为走出校门而烦恼,为就业前景而迷茫。此时此刻,于其而言,感叹逝者如斯仿佛已成为了奢侈。今年三月,我们的助班离开了校园,到中山的一家外企工作。助班的离开,并未使我过分神伤。相信对于现在每位大四毕业生来说,走出校园是一件令人释怀的事。纵然年少无知,但自己也能感受到初出茅庐的险阻。我心里默默地为助班加油。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四月初夏,助班休假回来了。某天晚上,我们几个男生迫不及待地请教她这段时间的“战果”。让我意外的是,想象中的小试牛刀并没有为助班添上几分惆怅和疲倦,取而代之的是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对目标的披荆斩棘和对挫折的云淡风清。那个晚上,可能是因为出于对工作深深的感悟,也可能出于对后辈的关怀,助班谈了很多,谈到了她如何在众多面试中被刷下来的惨痛经历,最后又是如何以自己的信心和良好的心态脱颖而出。谈到了如何适应企业文化和面对接踵而来的挫折,更谈到了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为此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抛弃、不放弃地走下去。听完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本想雄心壮志一翻,凌云壮志一书,然而考虑到自己资历尚浅,知之甚少,不敢胡言。但终究按捺不住内心翻腾,只好提笔轻谈,感慨一二。.一直以来,大学生,被视作天之骄子,国之栋梁。毕业之时,企业争相要之,他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挑出自己称心如意的公司,并与之讨价还价。但时至今日,今非昔比,大学生找工作却是“难于上青天”了。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今年无疑雪上加霜,金融风暴,企业裁员……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无情地夺去了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对前途的期盼。面对供过于求的人才市场,大学生丧失了讨价还价的特权,取而代之的竟是对工作“饥不择食”的无奈。一直以来,大学毕业生留恋着母校,怀念着纯洁的友情,久久不愿离开学校的怀抱而投身于社会的浪潮。现在大学毕业生纵然对母校依然不舍,对友情依然眷恋,更不愿意被卷入复杂的社会旋涡里。可是,他们却不得不时刻地渴望着离开学校,因为离开了学校意味着——找到了工作。以前,看到了室友离去的背影,他们感到一阵的离伤,忍不住抱头痛哭。但现在,当室友离去时,他们是否应该为此感到庆幸?毫无疑问,如此大的心理落差令无数莘莘学子尽折腰,他们或许消沉,或许慨叹,或许迷茫。寒窗苦读十六年,从小学到大学,他们过五关斩六将,用高分来换取晋升高等学府的机会,现在却为三餐而苦恼。一直被寄予厚望的他们,把衣锦还乡作为目标,可是毕业将至,竟不能自立于社会,挫败之感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并非每一条通途皆为康庄大道,并非每一段道路都能够走得潇洒从容。遇到就业的挫折,很多人选择了自暴自弃,选择了怨天尤人,最后竟沉浸在痛苦和无奈中而不能自拔。但仔细想想,这又于事何补呢?前路纵然艰辛,但一昧唉声叹气又能改变什么呢?难道身为大学生,我们就有权利豁免所有的挫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总会伴随着无数的挫折,难道因为初来乍到,就能够放纵自己的矫情?过度的悲伤只会让自己对号入座地成为悲剧的主角。破釜才能沉舟,背水才能一战,面对着形势的严峻,我们无暇被悲伤所左右,提高自身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态,树立积极的目标,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挫折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挫折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我们能够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挫折,那么劣势将会变成优势,困难也会变成机遇。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诚然,心志虽苦,筋骨虽劳,体肤虽饿,但种种人世间之苦,在孟子看来并不是苦,乃大任之降于天也!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何尝不是一样呢?难道就仅仅是一场金融危机,仅仅是一次初出茅庐的失利就可以扑灭我们对未来,对幸福追求的熊熊烈火么?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最后只剩下一条,那就是成功的路。成功是需要求索的。也许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就算是成功了。但真的是这样的么?尽管自己还没投身于社会,但也懵懂地知道,无论工作的好与不好,都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磨合、岗位的竞争等等,任何一样都能成为我们的挫折。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追求自己的前程时,不应该抱着找到好工作就万事大吉,找不到就世界末日的思想。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与人世相比,所谓的金融危机,所谓的严峻就业形势,只不过是这漫漫长路的一段小插曲而已。或许当我们暮然回首时,仅仅会为当时的杞人忧天而付之一笑,更多的是为当时身陷绝望泥潭而跟柳暗花明的前途失之交臂的深深愧疚。与其坐等回首之蓦然,不如让我们将事后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的。助班又准备离开了。这次我在喜悦中渗杂了一丝悲伤。她只是众多求职者中平凡的一员,但同时她又是那么的特别。身为华农学子,她有足够的资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驰骋飞翔。身为华农人,她有足够的魄力在残酷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尽管仍未踏进成功的殿堂,但她却在乱世中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她用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挫折,用坚韧的决心去实现目标。这就是成功之路。这不禁令我想起一句话:“我很健康,我很快乐,我一定大有所为!”其实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在我们华南农业大学,想必也有着千千万万个这样既平凡又特别的“助班”。最后请允许我用这片苍白的文字来诠释着她平凡而艰难的点滴。也请允许我,一名刚上大三的学生,用这“纸上谈兵”的文字来为他敬爱的助班献上一点真诚的祝福。文浅道远,也希望我们华农的学子能够在这纷纭的乱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
有梦,路才能走得更远——读《命若琴弦》有感华南农业大学汉语言文学陈晓燕“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命若琴弦》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我们都在生命的长河里“随波逐流”,我们只是很平凡的一个社会中人。可是,对我们自己来说,生命的存在意义却是很不一样的。在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中,读出的便是这样的一种人生。很平静地,作者给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时间只有从夏到冬短短的半年,一老一少两个瞎子“边走边唱”,不为挣钱,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愿望:老瞎子希望能弹断第一千根琴弦,取出琴中他的师傅留给他的那张药方救治瞎眼,在他生命的终点前能重见光明,看看这个一直以来憧憬着的世界。但是结果却让人同情,老瞎子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而小瞎子,年小的他天真无邪,对电匣子及电匣子里面听到的世界似乎更加感兴趣,也可以为了曲折的游廊苦苦思索;青春的躁动,让他为了山村里兰秀儿的笑声乱了琴声,喜欢上她——一个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小妮子。最后,因为小瞎子的生理缺陷等原因,爱情的悲剧不可避免。就这样,最后,老瞎子也把那张空白的药方封进小瞎子的琴槽里,就像当年他师傅一样,也许心情也是一样的吧。只不过他告诉小瞎子的是要“弹断一千两百根琴弦”那张药方才有效。是的,老瞎子在给小瞎子绷紧生命的弦,因为“一切都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么都是值得的”,也许有了这个梦想之后小瞎子也可以过得很好。这是因为老瞎子在弹断第一千根琴弦之后发现一切虽然只是“空白”之后顿悟了,人活着是要有目标,要有梦想,才有动力。虽然老瞎子最后没能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但是,他的一生也不至于在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阴暗中度过。因为在这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的生活也有了美:当他沉浸于自己的琴声的时候,当众人喊着要听他的琴声的时候,便是“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飘飘洒洒的,轻轻漫漫的琴声中,老瞎子释放了自己,那个时候,他体验了活着的快乐和意义。“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挣扎着并努力着。“希望”让他前进,“失望”更让他前进,因为他已悟懂人生的真谛。命运让他“一落生就瞎了眼睛,从来没见过这个世界”。他却让我们看到该怎样活着……生活就是这样,有时会跟你开玩笑,但是,有梦有目标的人生却也可以很美丽。残缺的美让人怜惜,触动心灵的美让人震撼!突然想起余华说过的那句话:“人都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活得更好的动力,那么无论生活的结果如何,都可以很平静地去对待。虽然有的时候,生活是剥夺我们活得美满的权利,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活得幸福的快乐。怀着一颗“宁静以致远”的心,我们依然很从容。就像老瞎子说的“目的只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是啊,没有目的的人生只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只是随风摇曳而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老瞎子让我们读懂了人生……看到老瞎子,猛地也让我想起了那群老人,曾经因为患麻风病怕传染给别人,他们被世俗隔绝,从花样年华就进去那里一直到现在,年老花甲。增城健娱麻风病康复村的老人们。他们没有健全的身体,没有快乐的青春时期,更没有和家人团聚的幸福,可是他们有一颗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心。经历了风风雨雨后的他们找到生命的寄托,找到了活着的方向。残缺的身体,却没有颓废,没有埋怨,活着原来可以这么开心。他们淳朴的笑声,是对活着的一种感恩。他们见证了生命的顽强,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活着要有目标,要有梦想。是的,有梦,路才可以走得更远……他们,老瞎子,现实中健娱村的老人们,你们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生活就是这样,只有沿着目标,抱着梦想前进,才会更美好!“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的路,有梦,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华南农业大学绿窗文学社荐稿文/丁铨人少了一些对于生命的关照,就会变得有些行尸走肉。鉴于这样的状态,寄托于胡思乱想,于是想起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记得当时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名居然有一种站在悬崖往下跳的感觉。人生太多令人感叹的地方,例如马桶。在马桶边上思索的东西往往很深刻。例如,对我而言,表现在马桶上背诵唐诗宋词,在马桶上完成我的现代诗,在马桶上看小说,在马桶边上的思索的姿势,仿如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而这阵子我在马桶边上做这些事情少了,仅剩下把躯体排空的步骤而已,而没有在排空的过程中去思索一些东西,去填满自己的脑袋。于是就开始觉得人生有些空虚了。有时候我不能理解在马桶边上吸烟和讲电话的人。吸烟这不必说,吞云吐雾间,很多东西便揉在一起了,美好的和丑陋的,或是现实和虚幻的,只能被放在同一个空间里面被同化。有一次在听一个关于经济的讲座,中途小解的时候,在厕所里面,一个人在马桶上打着手机,畅谈生意,我在一旁对着小便器,心不在焉,听听能否把方才听到的经济理论去参悟那个人说的一些话语。结果是一无所获,因为一个人小便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可那个讲电话的人偏偏就在我这个有限的时间里面,把我这两方面的东西都给剥夺去了。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心两用,而一事无成。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感慨人生,我们总在不经意间丢失些东西,而自己都不知道丢失了什么和其之所以丢失,这不失是个悲剧。于是,我由此在想,不知世界上有没有一个记录名曰小便时间最长,如果有,我倒要好好崇拜一下那个人了。在厕所里渗透出来的哲理便是,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得已去上厕所,又出于欲望去吸烟,有时却不得不被动地去接电话,扰乱别人正常的亲近马桶的这些美好瞬间。于是乎,人是要时刻保持对于生命的关照和对于自身的思考,这给人以乐观豁达的心理。打个比方,大抵还是写在马桶边上,就像在厕所里那些留言一样,在很急的时候给人嘴角一笑。
06行政管理5班9号胡健冰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农业大学绿窗文学社推荐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朝代,结束各国纷争的局面,他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建造秦长城,修建秦始皇陵兵马俑。可称千古一帝。但他又是滥用刑法,焚书坑儒,事实暴政,赋税严重。不惜人力才力物力为自己修建阿房宫等建筑,供自己享乐。作为一国之君,他也有过人的领导才能值得我们学习。用人之长,这是帝王的学问,也是决定他能否成大业的问题,不论什么人,只要能为我所用,让其发挥特长,就会对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以出身看人,以亲密关系用人,就难成大事。从秦穆公称霸西戎到秦王政统一天下,人们无法否认一个这样的事实:那便是辅助历代秦王,为秦国富强卖力最多的英雄豪杰,大多不是出身于秦国本土上的人,而且多数出身低微。历史事实证明,重用客卿,以布衣为将相,这在秦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范惟、蔡泽二人,均以布衣身份分别由魏、燕入秦,由客卿升为丞相,同是因惧诛而请归相印。范惟、蔡泽的由客卿到丞相,又由丞相到谢病请归,这种“走马灯”式的上台卸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布衣将相格局所固有的一个特点,即它的“流动性”。然而正是这种走马灯式的流动性,使得商鞅以来的法治路线被认真地付诸实行,使秦国保持了法治路线的连续性和战略、策略上的正确性,从而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人才贤能被用与否,取决于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尤其在压抑人性、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缺少民主氛围,不能公平竞争,人才发挥作用完全寄托于是否被明智的君主采纳,处于这种单向选择人才的用人机制,那么君主的素质高低就更显得重要了。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素质要求有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驾驭将领就是要懂得手下英雄们的想法,明白他们的内心活动,但是人不易被了解。汉光武帝是一个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明主,但他却犯了轻信宠萌的错误;曹操是个知人善任的人,却也曾被张邈蒙蔽。世上的事物很难分辨而容易使人迷惑。秦始皇听信他人之言,将李斯革职,但李斯临行前的一篇文章却表明了他的才华和对秦国的忠诚。作为一国之君,是金口谕语,但秦始皇能知错即改,立即对大将军蒙恬说:“立即将此人找回来哟!”蒙恬奉命找回了李斯。李斯终于有机会和秦始皇面对面地交谈,说出他的治国之道,这种超群的才华再次打动了秦始皇的心,于是,他决定再次重用李斯。赏赐有度,可以安民,可以光大帝业。人民看重利益;大臣看重爵位;君主看重权威。所以赏赐功臣,授予有办事能力的人以爵位,使得奸邪无机可乘。战争多的国家,它的爵位贵重;爵位贵重,君主就受到尊重;君主受到尊重,就能称王于天下。英明的君主在治国时,明确地行赏,这样老百姓就会互相劝勉立功;严重的用刑,这样老百姓就会看重法律。领导者要学会用度的艺术,善于把握尺度,我们常说“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就是要我们做事要适度。秦始皇在天下统一后,他吸取历史的教训没有对皇亲国戚封侯,对有功之人都进行了赏赐,有的人是名义上的,有的人是利益上的,这对稳定局面,增强力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惜后来滥用刑法,惩罚过度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领导者用权的艺术也是很讲究的,要懂得巩固、分配与管理。秦始皇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仅大力推行五德终始说,加强思想控制,而且大力强化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官僚制度是政权的支柱,秦始皇通过设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行政的核心,三公、九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对皇帝负责,建立了一整套崭新的、有生命力的官僚体制。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历史上朝代虽然更迭不断,而秦始皇所开创的封建政体却相沿不衰。故有“历代都行秦政事”之说,可见其深远影响。秦始皇即位后,渐渐与有功之臣拉开了情感距离,并对他们进行剪除,因为这些人的势力会威胁到他的皇权。一国之主的威严不可动摇,如何掌握与身边大臣的关系,秦始皇是历代皇帝中把握的最巧妙的一位。用吕不韦为相,后来再除掉他,这体现了秦始皇的智慧。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将大臣的意志统一在他的意志之下,这种用权成了暴政。金无足尺,人无完人,古往今来,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有可取的地方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了解了秦始皇的领导方式,就应扬长避短,更好的实践领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