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怀念爷爷

    怀念爷爷文/碧草谨以本文向我们敬爱的碧草前辈表达敬意!作者简介碧草广东五华人,原名钟伟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96年毕业于广东省外贸学校(碧草文学社创办人),后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自考),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国家中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指导老师、每年一届的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碧草杯”的创办人、《广东校园文学》筹办人。当过报社记者、编辑(文艺副刊),曾用碧草、琴江等笔名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新闻作品一批。现在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工作,任校报及校园文学刊物主编,曾主编“广东省校园文学碧草系列(一)”(4本珠海出版社)。《有个女孩要来》是其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集。长篇小说《这里的天空不寂寞》(暂定)待出。去年四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妹妹的电话:爷爷去逝了。也许当时脑筋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的缘故,我拿着话筒接连问了妹妹两句:“什么?什么?”当得到确切的结果时,我一下子呆了: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当时我正全力以赴10天后的自学考试)。作为长孙,那是无论如何也要回去的,况且由于生活的奔波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去看爷爷了,这次可是最后一次见爷爷的面了。安排好单位的工作,我当晚便搭车回家乡了。回到家乡已是第二天早上,父亲因为几天来的伤心与劳累正病倒在床上,奶奶由于腿脚不灵便,更怕她伤心过度(她是爷爷父亲的童养媳,跟爷爷十分恩爱,爷爷生病的那段日子里,基本上都是奶奶一个人服侍的。)而被亲人“隔离”在一个房子里。当我来到爷爷的灵前时,叔叔、姑姑、三妹以及堂弟、堂妹们都跪在爷爷的灵前,不觉悲从中来,我不禁扑到爷爷的灵前失声痛哭……爷爷出生于“五四”运动前后,读过几年私塾后,十多岁时便由于家穷出来闯荡江湖了。在我的心目中,爷爷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我一直认为,爷爷如果不是生在旧社会,定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什么的。但历史不相信假设。年轻时的爷爷是一个走家串户的木匠,小时候,爷爷经常讲一些他在江湖上行走的故事给我听,讲他怎样机智躲过国民党胡琏兵抓壮丁的故事,讲他怎样用偏方救活一个被老鼠咬至重伤的人的故事,讲他怎样一个人和三、四个歹徒搏斗的故事,……。从爷爷的故事中,使幼小的我知道外面还有一个精彩的世界,我不敢否认的是一直渴望到外面去看看的想法是不是跟以前爷爷的故事有关。小时候,爷爷也非常痛惜我,经常外出做事归来都会带一些好吃的东西给我,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爷爷那身木匠手艺,他可以用刨子一个箭步,然后三步并作两步对三、四米长的木板一刨到底的绝艺,我没有听过爷爷说跟谁学过木匠,于是我猜想,这应该又是爷爷无师自通学会的吧(因为爷爷身上的很多东西都是无师自通学会的)。十多年前,爷爷做过一次手术,从那以后,身体就不太好了,后来,叔叔在马路边起了一间小店给爷爷经营,爷爷在经营小店的同时也接一点零星的木匠活来干,但由于身体不好,经常要看病,因此常常也就入不敷出。那时,我已经在小学的高年级读书了,由于爷爷不再在“江湖”上行走,因此,我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候便更多了,也就是那个时候,我跟爷爷学会了吹横笛、竖笛,而所吹的横笛、竖笛都是爷爷亲自做的,这应该又是爷爷的一门绝艺:从来没有人教他,他不但会吹横笛、竖笛、唢呐,拉二胡,而且还会做,有段时间,他的小店里就挂着他做来卖的横笛、竖笛、唢呐和二胡等,煞是好看,他的小店也常常飘出热闹的乐声,除此之外,读书不多的爷爷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还会变各种花样做魔术……。那段时间里,我只要做错了什么事,遭到母亲的惩罚时,我便会跑到爷爷那里,奶奶会弄饭给我吃,甚至有时晚上也跟爷爷一起睡……。我是1996年的夏天走出校门的,前年春节我回到家乡时,身体每况日下的爷爷用颤抖的声音对我说:“现在你已走向社会了,我最大愿望就是能看到你结婚生子,事业有成。”现在想起爷爷的话,回首自己依然双手空空地收获着贫脊时,不禁再次热泪盈眶,泪眼朦胧处,仿佛又看见了爷爷那娇健的身姿……过二个月,等我参加完这次自学考次,一定回去到您坟前看您,我心中轻语。感谢碧草前辈向广东校园文学网惠赐大作!

    2008-04-14 作者:碧草
    • 0
    • 17730
  • 等待是一种美丽的姿势

    小时侯放学后回到家,我总是喜欢倚在大门边等妈妈回家为我做饭,那时总是天真地想:妈妈会为我做一辈子的饭。几年前,我曾经看到这么一幅画:一只小船静静地停泊在湖上,小船的一头被岸边的一根木桩用铁链牢牢地栓着。不知为什么,我当时看到这幅画时,心曾莫名其妙地悸动了一下。今天,进入我视线的却是: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很优雅地托着下巴,静静地坐在海边,不远处有一只小船,静静地泊在水中……于是,我联想到易变的环境与诱人的机遇,有人说环境与机遇都是关系到我们事业成功与否的因素,又有人说环境的改变,更要保持平稳的心态,机遇除了要靠创造,还要等待.是的,机遇除了要靠创造,还要等待.其实,有时,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姿势,正如视线中的小女孩优雅的倩影.

    2012-05-01 作者:碧草
    • 0
    • 17729
  • 赖火星先生

    由于一些说得过去的原因,今年的春节我和家人没有回家乡过,而是留在寂静的学校。我这个人比较不喜欢热闹,因此倒也乐得个耳根清静。上学期我们全部办公室由办公楼搬到了实训楼,原办公楼就主要做了学生干部活动的场所,我指导的文学社也分到了一间,3楼的306。于是在寂静的寒假期间若没有其它要紧事,我便到“306”来看看书,翻翻报,当然报纸大抵是刚从值班室拿来的新报刊,其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海啸正在世界各地蔓延。“306”是朝南的,我的办公台就竖放在窗前,于是在平日里的上午,若不拉窗帘的话,通常在办公台前就坐时就有许些阳光照在台上。南方的冬天大抵不是很冷,然而我还是喜欢冬日融融的阳光,特别是这样安静的寒假里。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上午,我收到了我二十年多前在乡下农村读初中时写信请教过的赖火星先生的著作《燎原文集》。先生的文章算不上经典,但几天来,我还是就这样端坐在台前,在这样冬日融融的阳光下捧着先生的文集,忘了自己要做的学问。二十三年前,我在家乡的河子口中学读初一,先生在家乡的五华中学教高中语文,当时的情形是我刚对缪斯女神产生浓厚兴趣,而先生却是在《广东语文报》上常常发表文章的“作家”(当时我们班上订有该报,但不知道先生是该报的特约作者),因此,头脑发热的我给“作家”先生写了一些请教关于文学写作的信。这算是我和先生的“初识”。后来,在家乡水寨中学就读的我还跟在五华中学就读的、先生的学生——我初中的好同学建波里一起到先生观源乡的家中拜访过先生。当时先生三十开外,中等偏廋身材,一双炯炯的眼睛,显得很是干练。据建波里说,先生给学生上课很是风趣幽默,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曾写了一篇名叫《风趣幽默“话”中来》(小记赖火星老师)的文章发表在当年(1991年)3月26日的《梅州日报》上。而作为学生更为有兴趣听到的是,有一天建波里眉飞色舞地对我说,先生为了了解男生宿舍的情况,有一次竟然在晚修下课前,偷偷到班上男生宿舍蒙住头躺下来,在宿舍熄灯时悄悄离开,第二天在班上公布他在男生宿舍了解到的情况,令人捧腹笑绝!从先生的著作《燎原文集》里,我对先生的了解更深一层:先生除了在教学方面很为人称道外,还能写多种字体;演过戏,进行过二胡独奏和拌奏,口技表演引来满场喝彩;画过床画过像吃过百家饭;写对联更是为人称道,闹市摆桌挥春生意兴隆二十多年,我读高中时就曾在闹市看先生挥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先生的背影仿佛越来越大。现在,先生已经年过半百,桃李满天了,而我这个不是先生学生的学生,在这样冬日融融的阳光下捧着先生的二十多年的心血时竟有了异样的感动!我想起了我在追求缪斯的道路上所碰到的杨新桥先生、唐晓虹先生、杨干华先生、李国伟先生、郭玉山先生、陈国凯先生、廖红球先生……这样想着的时候,突然一缕阳光抛掷在脸上,打得眼睛生痛。

    2012-05-01 作者:碧草
    • 0
    • 17729
  • 作家杨新乔印象

    认识杨新乔先生已经12年了。那时,我还在家乡读初中,一天,受征文获奖鼓励的我写了几首“诗”投给了先生的回信,鼓励和期望之心溢于言表。这样,我和先生的认识便由此开始。多年之后想想,也许先生就是我文学道路上的最早引路人,只是不知先生知否?与先生的第一次见面却是我到话中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同时爱好文学的一个高年级同学告诉我,先生约我见面,〈〈琴江文艺〉〉打算刊发我的作品,于是,有了与先生的一见。圆脸,敦厚,中等偏矮的个子是我对先生的第一印象。在梅州文学界,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先生的,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便和陈国凯、杨干华、程贤章等同期参加了省作家协会举办的文学创作讲习班了,而那时对文学爱好者如我记忆最深的却是先生是在+五华工作的二个省级作家之一(另一个是当时的张化祥),那时已出版了〈〈杨新乔短篇小说选〉〉和〈〈情海浮沉〉〉(中篇小说集)两本专著。也就是那次谈话好后不久,我的处女作便在〈〈琴江文艺〉〉发表了,时为1992年。高中毕业之后,我考到了广州读书,其间与先生的联系断了几年,直到1996年我走出校门在珠海的一家报社做了副刊编辑。这时,我与先生却调换了角色,我成了编者。他成了作者,他的小说〈〈上学〉〉,散文〈〈舅舅〉〉就是经我手编法发的,期间他出版的〈〈静水湾〉〉(中短篇小说集)也寄赠与我,先生的创作一小说为最,作为客家游子,感觉最深的应该算是先生那饱含客家风味的文风了,先生熟悉客家民风俗,又善于编故事,因此当他用质朴发语言来表达客家风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时,无疑对客家游子有一股亲切之风。前些日子,因工作关系回到母校(广东省外贸学校)工作的我,收到了先生新近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寻常岁月〉〉,与其他作品一样,浸注着饱满的客家风情。这是以一位文学作者的协作生涯为主线,描述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命运与遭遇,甘苦与悲欢,塑造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对文学事业矢志不渝、孜孜追求的形象。我想,这对文学青年是有所裨益的。现在,先生从五华县文联常务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也已有近10年的光阴了,但老骥伏枥仍奋蹄的精神,是我辈应读敬仰与追求的。(2001年5月)

    2012-05-01 作者:碧草
    • 0
    • 17729
总5页,文章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