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的深情与大爱 ——读《方政军新闻作品选》
新闻人的深情与大爱
——读《方政军新闻作品选》
新华社记者方政军先生在新闻战线上描绘了一条勤奋、认真而又执着追求的七彩人生之路。我和他有过文字和语言交往,深知他文字和语言表达都很好。我手里的这本《方政军新闻作品选》,正是他从事40余年新闻工作的部分总结,一部分是属于新闻学范畴的理论随笔以及为报社、国家通讯社撰写的文章、评论和编辑札记等,另一部分是消息、通讯、特写、游记等,有很强的文学“烙印”,从中可窥见一个“作家”型新闻记者从事本职工作的足迹。读完他的新闻作品选之后,笔者想用拙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方政军新闻作品选》分“党和国家领导人采访录”“政坛采风”“热点新闻”“干部专题报道”“政法专题报道”“社会经纬”“八面来风”“散记﹒揽胜”八辑。这些篇章长长短短,五颜六色,韵味各异,主要发表在中央、省、市一级报刊上,显得作者的视野广阔,披露的信息和事件全面、成熟,也更有鲜活的新闻宣传能力,再次印证了他在坎坷而又辉煌的新闻之路上,锲而不舍地跋涉、坚持不懈地耕耘,是那么勤奋、那么欣喜,又是那么硕果累累。作为新闻集,他安排得很好。新闻必须坚持党性、人民性原则,并不是自己的主观唯心论,而恰恰相反,正是社会的客观反映和受众的必然要求,是党报和国家通讯社的宗旨所决定的。党性、人民性原则,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信仰。信仰引导灵魂,灵魂指引人们去汲取力量,去参与建设社会,或者去武装一群人,或者去挽救一群人。
与漫长的中国文学史相比,中国新闻史只有短短的一个多世纪,而在这百余年间,却有不少作家身兼“文人+报人”之职。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新闻和文学的双丰收,重要的一点即体现在语言的功力上。在人们的眼中,新闻应是客观而冷静的,语言也应是规范而节制的,读《方政军新闻作品选》中的作品,小到一篇短评、一则消息,大到一篇通讯,都会发现其文采盎然。这主要是因为方先生是业余作家出身,文字纯粹,在练字、练意方面对自己要求较高,虽然新闻作品不允许像文学作品那样有太多的叙述和主观描述,他从小处着笔,进行润色,如标题的拟定尽可能形象,文章的开头尽可能以抒情、描写性文字起笔,内文有细节、有场景、有画面感。这些文字虽然不多,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就像一间陋室中,因有一盆幽兰的存在而生气灵动。数十年过去了,他写的新闻已成了旧闻,有些人与事也成了过眼烟云,但因为有了那些鲜活美丽的文字,作品中那些动人的细节和感人的场景得以存活,成为瞬间的永恒,让人常读常新。即使是那些高深的新闻理论,被作者用平常形象的语言表述得明明白白,全书读来有理论的启迪,有情感的熏陶,有美学的升华,别有一番品味在心头。
显然,作家当报人,语言的运用在他看来只是家常便饭,从事新闻行业最重要的,是能让他走出书斋,与三教九流打交道,日日接触最为新鲜的人和事,下至基层大众,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广泛的接触让他胸怀宽广、视野开阔。他可以一改文人闭门造车的毛病,直接从时代最前沿、社会最底端获得最鲜活的素材。而且与一般记者不同,他独具“慧眼”,或者说多了一双发现中国故事、发现人性和自然美的眼睛,从日常浩瀚的信息中,及时发现有影响力的线索。这些线索可以“一鱼双吃”,既可写成感人至深的新闻通讯,又可以加工成有深度、高度和温度的文学作品。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眼里,常常视之“易碎品”而忽视它的价值。其实,凡有信仰有抱负的真正文学创作者,是不可能不关注时代沧桑、生活变迁、人生百态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记录当下有价值信息的新闻,怎么可能不屑一顾呢!当然,文学作品要浓缩一定时空内容、寻求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联系,凝炼摡括更广大地域的某种特色和塑造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因而真正出色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有可能是超越时空的、比较恒久的。新闻作品主要作用于新闻发表的当下,是因与当下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显示其价值的。但是当新闻变成“旧闻”之时,这些过去时间发生的真实亊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明日黄花”。今天发生的有价值的亊实,必将构成未来本地域历史的组成部分。以这样纵深的眼光去审视,几乎可以等同于这个地区这个时段的“编年史”了!谁能否定其重大意义呢?
时间之水永在流逝,生活故事永在继续。任何文字的写作,都要先过语言关,都要贴着语言写。这是写作的基本要素,也是写作者的基本功。方政军先生就是这方面的实践者和收获者。从文学作品,到‘豆腐块’新闻,从农村知青业余作者,到媒体通讯员,一路一个坚实的脚印,最终离开了一直南流的江河,成为‘主政’一方‘封疆大吏’的国家通讯社记者。”现如今方政军博士虽然退居“二线”,但是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没有停止,听说他目前还担任了几所重点高校的兼职教授和湖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仍然不忘培养后起之秀。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看到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迅速成长,我想就新闻的写作,从方先生的作品中引申出以下几点看法,不妥之处,诚请先生暨读者诸君教正是盼。
一、要提高新闻写作的敏感性、主动性。新闻写作虽然不像文学写作一样具有强烈的“我要写”的写作主动性,但是也不像行政公文一样完全是“要我写”的被动式写作。新闻主动性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新闻作品的写作质量。现代社会,等新闻的人会一事无成。等来的新闻是新闻的作业,只有主动出击的新闻才是新闻的作品。
二、要合理安排新闻文体的写作顺序。一般的新闻工作者,先是写事实性的消息,然后写略有主观性的通讯,然后写主观性渐强的新闻述评,然后写主观性更强的新闻时评……这一思想性渐强的过程,要求于写作者的是思想能力的渐强和思想程度的渐深,抓住时代的脉博,所以,这一过程如果速度过快,则容易出现议论肤泛的写作,而对这一过程的适当延顿,即可减少肤浅之作的出现。
三、要重视新闻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新闻写作的基本功。新闻的基本功之一,是新闻标题的制作能力。标题是新闻作品最为传神的“眼睛”,是新闻的核心,一个新闻写作者所有的能力与智慧,都集中表现在新闻标题的精心制作和主题的把握之上;新闻的基本功之二,是对消息结构及其结构原理的深刻认识,是对所谓“金不换”的“倒金字塔结构”这一新闻程式熟稔灵活的运用;新闻写作的基本功之三,是对新闻作品客观事实性的深刻理解和提练,是以事实和真理为标准,在新闻作品对主观评判性的最大限制,新闻写作必须牢记一句话:准确地回到事物本身!
古人云:开卷有益。《方政军新闻作品选》让我再次感受到了这一古语的伟大。这次认真地阅读了他新闻作品选集,看到了大量堪为模范的新闻作品——当然也包括一些堪为警示的写作问题,它们无疑会帮助我的业余写作。
我是个农村娃,不是写作科班出身,不懂新闻理论,更不懂什么叫做大新闻。但是,在我的眼中,方政军的新闻通讯作品就是大新闻。爱之弥深,思之愈切。写作这样一部作品集,思想的引导、情感的熔铸自然不可或缺。感谢这样的书,让我看到了新中国后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不可复制时代,和我们没有见过的心路历程。
新闻工作者还在于勤思考、勤走路、勤采访、勤动笔。不管严寒风雪,不管酷暑灸人,不管山高路远,不管贫困山村,不管事件烦人,不管高官平民,当问则问,应写则写。为人民大众书写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这是新闻工作的目标之一。方政军博士一直坚持这样的目标去追求、去奋斗,因为那是情的天堂,那是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