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文人笔下的清明节

文人笔下的清明节

文/余岸徽 


草长莺飞,梨花带雨,又是一年清明节。
往年的这个时节,应是“纸灰飞作白蝴蝶”,“游子寻春半出城”。今时今日,由于“疫情”的影响,“宅”在家里的我们,不妨移步文字的殿堂,去感受一下文人笔下的清明节。
历代文人墨客,早已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再现了一幕幕的“清明上河图”。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这样描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者在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之余,还生发出关于人生的诸多感慨。郊游、聚饮,本是人间乐事,但是自古聚散相依。
在我国,清明祭祀,由来已久,且场景蔚然壮观。村头山岗,云雾缭绕,鞭炮雷鸣的景象足足可以持续半个月。除了拜山祭祖,清明节也是亲朋团聚的重要日子。这样的祭拜与团聚,最令人悲喜交集。宋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抒发的正是这样的情怀。诗人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盛大的清明祭祀图:“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史上也有过几次冷冷清清的清明节,比如战乱时期。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描写的正是战乱后的某个清明节:“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那份跃然纸上的荒凉与凄清,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深思。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郊游踏青,是清明节一项充满诗意的活动。关于这方面的古诗词也非常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明代王磐的《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这首词写得极其轻松活泼:“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又如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晋代陆机的《三月三日诗》则完全以白描的手法,再现了上巳节的风土人情:“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毫无疑问,唐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已深入人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寥寥数语,却耐人寻味。
在文人的笔下,清明节,就像那墓田间升起的袅袅青烟一样,氤氲着一股淡淡的悲情,但是,在清明节这块春意盎然的画布上,浓墨重彩的依然是万紫千红、赏心乐事。


上一篇:在黑暗中摸索光明 下一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