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战剧与警视剧
警察大概是影视剧中共通存在的角色,当然仙侠剧、古装剧中扮演该角色的是天兵与官吏,即便主角再神通广大也必然会出现警察的身影来直接或间接了结剧情。现在正热播的《三叉戟》是一部经侦片,它不同于其他警察影视作品如《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和《法医秦明》等附近几年很火的剧,区别可以说是很明显直白,风格的独特也因此受到观众热捧。
警察影视随着时代发展愈发的被观众认可,如《人民的名义》反映腐败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其热播后全国的反腐败热潮饱受关注也被推向顶端。一部正确的影视剧正式因为能够说出人民心声而存在。随着90、00后消费能力占比增加,影视剧也随着市场消费风格和注重点发生变化,对影视的形式、内容风格、造型与演员选择进行更换。很明显的发现,所有影视剧的角色是青年甚至是少年,这无疑增加了人物出现的年龄层次值,如《愤怒的小孩》。角色年轻化已是市场又或是时代趋势。与其他的作品对比,《三叉戟》除了演员演技过硬外,受到观众喜欢的另一个原因是意外的“反差萌”,与这几年年轻化影视普遍的现象显得“格格不入”,观众心理审美方面是存在半衰期,尤其是近几年网络视频的出现,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短视频播放对观众的心理审美疲劳,这“格格不入”反倒让该影视定位更加突出。
同一大阵营里集中表现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战剧由经典老剧《亮剑》到《尖锋之烈焰青春》《一代枭雄》《武工队》等逐渐表现出年轻势头,个人英雄色彩浓烈,以表现主角英勇、爱国、智慧、有谋略等方面为主塑造形象。中国影视剧史上最高收视率就是一部抗日剧《敌营十八年》。
抗战剧在近年来片子数量多,但其为适应市场年轻化而修改经典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影视失真、与历史事实不符、跟风。影视失真是指其在对史实视觉化时对其造型、穿着、人物风格与能力做出了大大小小的更改,因此经常出现类似画面:主角怎么肯定不会中弹....主角的伤肯定医得好,士兵怎么胸前一刀就死?!这是失真的一大反映。带着现代气息的穿着始终容易让人脱戏且人物设置熟悉。从一开始观众抱着疑惑的态度看,那剧中导演想传达的对英雄作战勇敢与智慧的敬佩、对历史的尊敬也就所剩无几了。但我们几乎可以直白的说出了纪录片形式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枯燥琐碎的电影,都是冲着颜值或是电影风格去的且碎片化阅读的现在,90、00后充斥着市场,人物不再只是质量问题了,还有观众在不在线的事!时代发展,抗战结束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凸显和平的可贵和现实还并不完全平静的现状,警察影视剧内中国海警、特种部队的身影少不了,抵抗着不公与暴乱。《红海行动》在猫眼票房上累计36.5亿,首日就达到1.29亿,首周4.65亿票房,在豆瓣上获得了8.3高分。根据调查显示,受众分布于20-29岁的学生及年轻白领,这一区间也是中国普遍的观影群。《战狼2》也是如此,票房高达56.79亿,成功的源头在于电影的内涵,包括电影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制片生产的工业化程度、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制片工艺的精细化、创作质量和单片竞争力等方面。
由于警察影视创作逻辑规律还比较少,普遍是刑侦、反腐、经侦题材,好似抗战剧中剧情也有些单一,所以容易出现跟风与同质化的现象,内容中经常出现打斗动作戏和枪战,在《战狼2》中尤其明显。但得益于各自侧重的点不同,讲述方式有异同,所以现在观众对警察影视剧的小范围还是有些信心的,但同一大阵营的抗战剧人物设置熟悉问题导致观众流失严重。中国蓝剧场《秋蝉》在角色上造型上都选用了更年轻的演员形式,演员形象转换变化大,剧情紧凑,抗战更似心理战,这也是它独特的看点之一。
在经侦刑侦剧中可以看到主角绝对不是一个人在奋斗,通常是3人一组,如《法医秦明》,《三叉戟》也是。为什么是三个人呢?这背后是有科学原理的。神奇的数字三符合“科学性认知习惯”。《春秋左传·曹刿论战》鲁国的曹刿通过心理战术,击退打败了强大的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即现代心理学称之为边际递减效应。在记忆学上,首因效应。通常第一次发生的事物,记忆最深刻,发生第二次,记忆深刻次之,发生第三次,记忆开始模糊;在从沟通学上看,节凑感强。表达三个观点,思路清晰明了,让人容易记住。给你太多选择,反而会导致你无从选择。人一次能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记住9个项目,而有的人则只能记住5个。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
而在抗战剧中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毕竟世道不同,对人员安排要求自是不一样的,抗战剧中的世道就是需要各路人才走到一起携手,而在20世纪的破案却是更集中在智力和经验上。
抗战剧的首要社会效益是传播英雄事迹和精神,从塑造个人英雄入手是常态,但现在观众中能设身处地的理解者很少,没有一开始的兴趣使然,后面形象的相似出现自然也造就了突兀和刻板印象;警察影视剧的首要目的是进行正面宣传,从公安警察的形象为切入点,这方面的创作是公安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形象的塑造。因此在剧中警察形象应是公正严肃、维护治安、勇敢奉献的而与现在很多剧中的作风不严谨、纪律性不强的警察形象有偏差。现实中警察在社会中担任着重要职责,让观众对警察是既陌生又熟悉,很有神秘感吸引。影视剧中的结局警察一定不会输,就连在灵异题材如林正英先生导演《警察》也是如此,这很符合观众的心理安全需求。渐渐地市场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警察形象,期待见到不一样的警察叔叔。这市场需要与正面宣传的冲突让导演在内容创作安排犹豫不定,这也是该影视剧阵营体系目前还不成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