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古村“三原色
木棉古村“三原色”
文/周丽汝
秋末冬初,适逢采风。漫步从化木棉古村,剪影“三原色”。
——题记
秋 色
叠翠流金里,你是否了解被誉为“岭南遗珠”的风采?层林尽染间,你能否发现千年古村的秋色?
进入广州从化木棉村时,正值晌午,太阳热情地欢迎我们。一行人的影子显得“秋”意浓郁,清凉、自然、真实,长度随日时变化而递增。
不免遗憾的是,属于我们的秋影,似略逊色于铺满晒谷场上的粒粒“秋色”。它们浪潮般的气势扑面而来,好比在告诉我们,它们才是这个季节的“正规军”。
虽处同一片秋光,颗颗金黄色的谷粒却熠熠生辉,而我们的越来越长的影迹,则黯然失色。闲人三三两两,谷海一片无垠,两相比较,高下立分。
休憩在晒谷场的每一谷粒,都融入了农民细心呵护的情感,吸收了自然界的阳光雨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晶。它们,不仅仅是属于劳动人民的,也是秋这个季节对于古村的馈赠。
其实,每一份“秋色”皆不可复制。木棉村的秋色自然无与伦比。但此时此刻,在人迹罕至的木棉村,我们形单影薄,可也是这满场丰收的见证者。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冬日已近,饱览秋色,人与稻谷一起成长、收获,只争朝夕、莫负韶华。
古 色
陶醉在木棉村独特的秋色中,细心观察它的古景古色。
在村中沿小路步行,可见祠堂书室众多,主要分布在环村的首座建筑。其中,书室将祭祀与读书场所两个功能合二为一,大概既是族中子弟读书的地方,另外也应含有祭祀祖先的意义吧。
据《从化文物志》记载,该村自宋到清的建筑约七百间,历尽千年沧桑,多成残垣。
残垣,带给人悲凉萧瑟之叹,也溢散出一种年代感、历史味,一房一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尽是传奇。
据说清季,木棉村有一年轻人,叫谢树藩。其父久病缠身,终日寝食难安。在访医无果之际,谢树藩祷告上苍,祈求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以换父命。之后,其父病情渐愈,而谢树藩却无疾而卒,得年三十余岁。
故事色彩如谜,人物的孝义之举却甚为清晰地在当地得到极大宣扬。而这种高古人格,也为后世所敬仰。此外,光绪帝获知此事后大为感动,降旨立坊以表彰。至今,谢树藩的故居和逸事,仍牢牢扎根木棉村中
木棉村的古色,不仅在于景,更在于人。人文历史所产生的古朴建筑、古雅文明,历史人物留给后代宝贵的精神本色,在村落里一代代传承。
生 色
如果说,木棉村的秋色,是自然万物成长的献礼,古色是人文历史不息的晕染,那么木棉村的“生色”,则是木棉村人、自然与历史高度融合的底蕴。
曾经,和许多人一样,我认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而今,当走进木棉村,我觉得光强调绿色,好像不够体现生命的质感。换句话说,光有一株绿树,它的树底下也要有一群觅食的蚂蚁、树梢上也要有一群唱歌的鸟儿,树荫下还要有一群人乘凉聊天,才能构成一幅熙来攘往的生活图景。
他们,或许在谈论自古的忠孝节义之士,讲述关于木棉村千百年来的文明乡风。远处,有辛勤劳作的农者,耕织出乡土文明发展的轨迹。每个人的脸上,恬静安然的笑脸微露。夕照落下、炊烟升起,时光,在人间烟火气息的变幻中,幸福地更新滋长。
这是木棉村祖祖辈辈厚积的绿荫,茂密地营造出村落平凡的发展岁月和非凡的人文生态。所以,我大胆地将其定义为“生色”。绿色出现的地方,未必有“生色”,而有“生色”的地方,必然如从化的木棉古村落一样,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希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