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字
论名字
文/郑钰璇
世间万物皆有一个称呼。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杯子书包笔记本,炸鱼烧鸡爆米花,妖魔神仙还有人……这些都是为区分万物而生的称呼——也叫名字。人有人名,物有物名,只要是人类的意识里能存在的Anything或Anyone,都会拥有一个区分于世界上其他的名字。换而言之,存在的不一定有名字,有名字的必定存在人类的意识海中。
名字,于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指人或产品、物体的名称。名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名字也可特指人的称号,人的名字也包括小名、绰号、别名、乳名等。在广义的解释里,名字包括公民的姓氏、名字,及法人、非法人团体的名称;狭义就简单多了,只是公民的姓加名罢了。不过以上也只是现代的极简用法,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使用的。据说古代的婴孩自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成冠礼后由宗族长者取“字”;女子笄礼也可取“字”。
外国人取名也是有趣。《达拉崩吧》词中的勇士和公主的孩子的名字简称为“王浩然”,而全名为“浩然·达拉崩吧斑得贝迪卜多比鲁翁·米娅莫拉苏娜丹尼谢莉红·迪菲特(defeat,打败)·昆图库塔卡提考特苏瓦西拉松·蒙达鲁克硫斯伯古比奇巴勒·王”。以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外国人取名的“潜规则”。以前的外国贵族取名的方式一般是:孩子的名字 父亲的名字或者姓氏 母亲的名字或者姓氏 祖辈的一些重大功勋贵族的领地的名称该贵族的爵位。《达拉崩吧》的梗概是在一个国家(蒙达鲁克硫斯伯古比奇巴勒城)里,勇士(达拉崩吧斑得贝迪卜多比鲁翁)打败恶龙(昆图库塔卡提考特苏瓦西拉松)拯救公主(米娅莫拉苏娜丹尼谢莉红)所以综上所述,孩子的真正名字应该是如此。那么按照姓氏向前提的名字翻译标准,孩子简称“王浩然”。照这样分析的话,那外国人的名字正经叫起来估计即使“谋财害命”了。
无论对中西方而言,名字都是承载了长辈对下一代的美好愿望。中国人取名大多数会现给孩子算命,为了“查漏补缺”。中国人信奉阴阳调和,五行互补,这样的孩子就可以有极大的机会平安长大、生活和美。这些东西和新生儿的出生年月日,祖宗背景,亲人行伍等都有关系,所以很少有人能够五行全齐。这时候就需要靠名字来补助,如五行缺木,名字里就会带“木”字。记得有个宗族舅舅名为“森荣”,小时候询问长辈就是“五行缺木”的原因,取这样的名字可以互补,以求十全十美。小时候不懂事还一直期待这位舅舅可以姓“林”,这样他就是名字里拥有“木”字最多的人了。不过现在的人取名基本没有过于依赖“阴阳”和“五行”了,但还是将对下一代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名字里,如邻居家新出生的姐弟俩“含恩”和“铭恩”,他们的长辈说:“为人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别人心怀感恩,铭记恩情。”这两个孩子的名字寄托了他们家里对他俩的期待和希望他俩用于这样的美好品德。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家风的传承——父母长辈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才可以将此教育给下一代,下一代再传付下一代,代代相传。外国人取名也有给予后代美好东西的思想,如长辈给小辈取名时会将家族里伟大的事迹或人,化为人名镶嵌在孩子的名字里,希望先辈的光辉照耀家族里的孩子们。
在我看来,名字可以拉进人与人之间心灵彼此的距离。当你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下一次见面你当其面大方且正确喊出对方的名字,你会发现你和他/她的距离一下子就近了许多;当一个刚认识见过数面的朋友在街上、餐饮店、拐角处等地方见到你,热情且正确地叫出你的名字,并热切地跟你打声招呼,相信我那时候的你,脸上一定是惊喜的、高兴的、幸福的,那一整天你会因为那一瞬的开心而美好和幸运。反之,如果你遇到某一人,想向其问候一声,却发现叫不出对方的名字,那一瞬间的内心是否有些心虚;或者当你叫出对方的名字,对方忘了你,甚至忽视而过,那一刻我相信无论你我都会感到尴尬。叫出名字,回应名字,心真的会觉得彼此的距离在拉小,我们彼此在互相走进。
名字如何叫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叫名字的方式也可以提现对方的心情或情绪。当你考试得第一的时候,相信你的母亲肯定是亲切地看着你,笑嘻嘻地叫你的小名或者直接“儿子”;相对的,你如果在外和朋友玩闹,打碎了邻居家的窗户,慈母立马变母老虎,站在巷头就开始咆哮“臭小子”,用狮吼功喊出你的全名。在学校里,刚认识的同学会叫你“某某同学”,班里混熟了直接叫“某某”,比较好的叫“阿某”或“某”,死党会叫你“某狗”或“儿子”;单位里领导叫你“小某”,同事叫你“某某”,下级叫你“某+级称/官职”,年轻的叫你“老大”,外边的知道你职位的叫你“某+职位/称”,不知道职务的直接叫“某先生”。一个名字叫法可以窥见社会人际、人际里的心理,虽说有些绝对,但多少还是有些道理。
自从互联网开始普及,名字的含义就更广了。这时候的名字叫做网名,更是一件马甲,一披上在网上冲浪谁也不认识谁。可能现实生活里的张三,把马甲一披就是那个所谓的“法外狂徒”。更甚者,以网名为护身符直接化为“键盘侠”,现实生活的道德的“矮穷矬”,网络世界站在道德的珠穆朗玛峰到处“弘扬”其心中所谓的“正义”。关于网络名字,70后、80后、90后、00后都有明显的区别,如直接以名字“某某”的妥妥70后大叔;“云淡风轻”,一般是80后的;90后的“薄荷味的秋千”;00后的“后来”……每一代的网名都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相通的点——那些网名可以随意跟着名主的心情而改动,这些名字可能是一种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不管如何都是我们身份的另一种身份和名字。
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的名字,都有人称呼别人“喂”。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称谓,也不喜欢用编号称呼别人。我们都有名字,无论是这是名字、网名还是代号,都是我们各自的代称,是对我们身份最好的识别,是你认识我的象征,是你我曾经在这世界停留过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