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沙》:削逝地感察伟大
《河沙》
临于此际长堤霞铺 弹衣者
不透露半点热衷
或者凛冽的心事
河沙 深度冲积又缓和
假如生活也如此 它必是
摒绝许多困苦 以本来的窘况
要求我们感恩 凸现于它的某某角落
时日何等丰盈!
内心酝酿但一碰即灭……
水流永远向东 教人依恋
我惯于领略河沙
声息低微 声息低微
往事乐于听取训示,乐于埋下缘份
……此乐归于它们
而胸怀根本无法坦白 以致于
想起多年后的自己 我就脸红
____诗人:叶毅贤
对于《河沙》这首诗的阅读,我隐约看到了诗人眼里升华了的“河沙”。
所谓河沙:
一, 沉积在河床,河水从河沙身上流过,河沙感受着水流的方向。如果河沙暗指诗人,那么河沙所感受到的水流的方向正是诗人目前所感受到的关于如何走向伟大的人生路向。河沙一直期待着顺水东去,朝向伟大。
二, 河沙是上游的碎石经河水冲刷而削幼形成的,顺水而下,河沙将越流越细,最终飘向虚无。诗人可能会隐隐感觉到,自己在走向伟大的路上顺水东流,但每走一步自己的心都会被割裂一小片。诗人没有怀疑自己所感察的方向,他心中拥有一个疑惑,就是自己在堕入虚无之前能否到达伟大的海洋。
三, 河沙的前进总是缓慢而声息低微,也可看作是不冒进,自甘沉淀,大器晚成。这种状态可能是诗人目前正处于的阶段。诗人深深感觉到了,但却无能为力。
掌握了“河沙”的象征意义,再来分析全诗就显得轻松自在了。
“临于此际长堤霞铺 弹衣者
不透露半点热衷
或者凛冽的心事”
——长堤霞铺在一般人眼里是美丽的风景,她绚烂,但浅薄,且虚幻。诗人临于长堤,吸引他驻足的却不是这一派红霞铺岸。真正的思考者往往不会轻易表露内心的热衷与凛冽的心事。既然吸引弹衣者驻足的不是长堤霞铺,那么会是什么呢?这就留了一个悬念。
“河沙 深度冲积又缓和
假如生活也如此 它必是
摒绝许多困苦 以本来的窘况
要求我们感恩 凸现于它的某某角落”
——“河沙”二字点题,并解开了第一节中的悬念。吸引弹衣者驻足的正是不为普通人察觉的深度沉积在河床里的河沙。人们对于某样事物的感知如果分为两个层次,那么低层次将是欣赏,而高层次则是思考。诗人没有停留在欣赏霞铺之上,而是进入了对于河沙的思考当中。诗人首先想到的是“生活如河沙”。在诗人眼里,生活并不像大浪淘沙,终见金米的美好,而是像河沙一样,不断被水流冲刷削幼变细,无数的困苦被褪去,但剩下的还是本来的窘况。然而这样的生活还要求我们感恩,这就使第二节具有了更强的悲剧意味。生活的玩笑往往让人哭笑不得。
“时日何等丰盈!
内心酝酿但一碰即灭……”
——对于年轻的生命来说,未来人生的时日是如此丰盈。诗人像河沙感受到水流的方向一样感受到了奔往伟大的方向,诗人看到了将来自己成就事业的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其实还有很多的时间,但是是不是有时间就一定能成功呢!诗人的内心一直在酝酿着,但追寻理想的道路注定得经受孤独的煎熬与灵魂的对抗。稍有不慎就会一碰即灭。这又回归到了开头分析到的河沙的第二特性。
“水流永远向东 教人依恋
我惯于领略河沙
声息低微 声息低微”
——水流向东,教人依恋。河沙感受到水流的方向,依恋河水,朝着水流的方向艰难行进。诗人看到了前方的光芒,渴望抵达彼岸,实现理想,成就非凡的人生,于是奔赴伟大,同时内心有着矛盾,光芒就在前方,路就在脚下,但荆棘满布,到达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把时间耗费在捕捉光芒之上,光芒无法顺利捕捉的时候自己可能连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也无法达到。就像河沙,可能在漂于虚无之前依然无法到达海洋的怀抱。而河沙,在奔赴海洋的怀抱,或者堕入虚无的过程中,是那样的声息低微,极少人察觉到她的存在。这是一种沉淀,也是一种煎熬。
“往事乐于听取训示,乐于埋下缘份
……此乐归于它们”
——似乎记述了这样的一种人,这种人的前半生概括来说就做着两类事:听取训示和埋下缘分。这样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思考,缺乏行动,活着有什么意思呢。诗人彻悟,把往事之乐归于往事,自己则顺水而东。诗人决然放弃往事之乐。
“而胸怀根本无法坦白 以致于
想起多年后的自己 我就脸红”
——越是伟大的理想就越难对别人坦白,因为普通人总是难以理解伟大的心灵,当比尔.克林顿在八岁的时候说出自己的梦想是当美国总统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以为他是傻子。无法坦白还因为目前的状况虽然看清楚了成功的方向,但能否成功依然存在未知数,越伟大的成功其未知数也越多。如果在还远离成功的此际就高调说出自己的理想,万一理想无法实现,那到时有何面目回见江东父老啊。那时就真的要“脸红”了。当然,这里的“脸红”可能还包含一层意思,就是现在的自己无法坦白胸怀,日后自己成功了,回想起现在,一个缺乏勇气坦白的自己,会让多年后的自己脸红的。这就使“脸红”充满了戏剧性,无论现在自己有否坦白胸怀,多年之后的自己都有可能脸红。如果,脸红是热血沸腾的意思,那就另有一番意境了。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重看了一年前写的《〈日常之歌〉:迷雾中的忧郁与叹息》,依然触动我心。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日常之歌》和《河沙》这两首隐晦记录你心的诗所描述的某些心境与我极其相似,正是这一共同心态引领我试图破解你在诗中所设的密码。分析这两首诗的文章其实是以我心写你心的。人之心,到了深处,往往是相通的。这就使文学作品拥有了感染他人的力量。
这是一个缺乏理想缺乏激情的时代。普通人都甘于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实现理想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勇气,智慧与坚定不移。或者在这极少数的人里面只有更极少数的人能最终成功,但只要曾经为理想努力过,自身就会比在没有理想作为动力的情况下得到更大的进步与提高。取其上端,得其中端;取其中端,得其下端。我们无需刻意高调说出内心远大的理想,否则很容易出现对牛弹琴;但我们也无需畏惧坦白,在这里分享一句话:当某人嘲笑你远大的理想不切实际的时侯,你可以把这个人排除在你的竞争对手范围之外。
对比《日常之歌》与《河沙》,后者昭示出了你的诗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你,可能清晰;在旁人,可能模糊。
《河沙》较之《日常之歌》具有了更强的力度。它对心灵内部的勘探更深了一层,使得它一旦扎入人心,能刺得更痛。
关于技巧:
我一直以为简约手法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最丰富的内容。直到我看了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之后,我才发觉,最高境界的简约并不是这样的。任何事,到了深处都是相通的,小说和诗也一样。推荐阅读《红色骑兵军》,当你领悟到最高境界的简约,《河沙》的下一个方向会更有感染力与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