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
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在这个农历八月十五的日子里,应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顿饭,然后赏月,吃月饼。当然,我们家也不能例外。这天,我们一家三口与一些亲朋戚友在我家附近的饭店里吃过晚饭,便走出珠江边赏月。中秋之夜的珠江江畔,霓虹闪烁,华彩璀璨,两岸灯饰竞相辉映,光照到了江面上,其实波光粼粼,浮光跃金。满目拥挤的人群充斥着这条并不宽广的人行道。家人们一边走一边望着夜空,寻觅着今晚的主角——月亮。突然间,人群中忽有一把声音冲出:“月亮在那里哦!”我顺着人们的指向,仰望向星空,一轮金黄的圆月跃进了我的视线。没什么特别,为什么周遭的人都如此地兴奋呢?我带着疑惑,以余光瞥了瞥周围的人,一串不解急促涌上了脑门。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月亮似乎成了思念的代名词,亦成了古代文人手中一个最炙手可热的词语。苏轼曾仰首问苍穹:“明月几时有?”,李白亦曾一时糊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王昌龄也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请恕鄙人才疏学浅,我真不能理解古代文人们何以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何以就对这轮圆月而情有独钟呢?或许我不是一个文人吧。月圆其实不只是农历八月十五才有,其实每个月的十五那轮圆月都会准时地向我们这群愚人报到,但恐怕没多少人会去赏那些“非中秋节出产”的圆月吧。月缺月重圆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天文现象了,却偏偏有那么多人为了一睹这不太特别的天文现象而不惜连夜观天,且欢喜不已,甚至个别胸中余一点墨水的文人骚客为其还写下传颂千古的诗篇佳句,确是风雅之极。最令我费解的是,我们的祖先还为此定下了节日。其实,家人朋友的团聚一定要在中秋吗?平时就不能好好地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了吗?中秋节就一定要快乐吗?别的时候不能快乐吗?中秋节是否就只是代表吃月饼、玩灯笼和赏月呢?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被人们忘记其真谛的中秋节以及一系列的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它应有、固有的气氛和礼俗,我们去过这些节究竟是出于形式主义还是旁的什么呢?不得而知。看着街上手提灯笼的小孩们,看着吃着月饼的男男女女们,我常常不禁有一丝悲切:他们真的在过中秋节吗?其实,传统早已死去,生活的现实逼迫我们已难以与传统接轨,传统大多数的时候应该供奉于博物馆之内,面对不了现实的我们只是在自欺欺人。不过,或许我们过着这毫无气氛和内涵可言的佳节至少可以向世界证明着,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注重保护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民族吧。
走出沉思的隧道,再回首望了望那轮可怜的圆月,哎,既看不见广寒宫,也不见桂花树与嫦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顿时,心中泛起了一丝淡淡的失落——恐怕今晚我是当了一回不速之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