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不变"性"?
昨晚看了一个节目,是对首例大学生变性人何嫱的访谈,她的话引发了我很多感动的地方,她始终自信乐观,开朗地,矜持地微笑,行为举止都极具女性魅力。当然,我根本想象不到在她的笑脸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受世人斥责,排斥的蜚语。主持人问她变成女人以后有没有后悔,她说她很满足,她完成了一生之中最大的心愿。她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完成自己人生之中最大的心愿,但是她可以,并真实地实现了。父母因为她的这种行为,而与她断绝了亲情上的联系,她理解并包容着父母的态度与做法,而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亲情的温暖。特别是在她手术期间半个月来平躺在床上,深入骨髓的疼痛,哪怕一个电话的问候已经让她很安慰,很温暖,可是没有,一点都没有。我难以想象,怎么她的父母可以如此无情?传统保守的封建观念在他们的脑中是那么根深蒂固,扼杀了他们的情感,无论何嫱变成什么样,但是她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情感都没有变,她与她的始终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二十几年的亲情关系难道就被陈腐的观念,世人的目光而消失殆尽?
变性,如今已成为不再陌生的社会现象。尽管如此,在中国封闭传统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始终视“变性”为异类,除了大众普遍好奇的心理,更多的是斥责,咒骂,铺天盖地。
在我认为,变性只不过是一个人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他有这种选择的权利,通过改变性别,他得到了自信,快乐,没有危害社会,没有危害他人,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他们勇敢面对自身的追求而去实现的勇气是值得赞许的。当然,对于中国家庭传宗接代的封建观念以及一些固有的伦理观念,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颠覆,我并不否认或支持变性,只是理解变性。变性人尽管改变了性别,但是他们的个性,真诚,善良的人品,积极的人生观,高尚的思想……没有改变。变性只是一种表面形式的改变,一种通过改变生理构造的改变(不可否认也会伴随有心理的改变),但是这个人是变“性”(性别)还是变“性”(本性)才是取决于我们对待一个人的根本。而在真正的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认识到呢?
面对父母的态度与做法,何嫱平和地说,她并不怪责父母,她知道自己是对的就够了。也许这层亲情的隔阂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消除,五年,十年,或者一生,又或者永远,但是她愿意真诚地等待,始终一直等待。
作为变性人,她无法拥有正常人应当有的生活。在情感路上,手术期间的孤独与痛苦之中,她认识了一名网友,两人日久的交流,产生了爱情。他让何嫱从孤立这个世界之外的痛苦和黑暗之中得到阳光,得到温暖。他非常爱何嫱,并支持与理解她变性的做法。然而,这段恋情无论如何发展都不会有结局的。他的父母对他说,我宁愿要你娶一个大你二十多岁的女人,也不能和何嫱在一起。他在面对家庭的压力和自己的爱情,最终选择了前者。他放弃了爱情,放弃了何嫱。何嫱却说,他父母是为了他好,才不允许我们在一起,只要他能真正快乐,自己愿意选择放弃,选择退出,为了真正爱的人,这是值得的。何嫱的一番话让我感触很深,也许,爱一个人,并不是一定要拥有他,只要他能够真正地快乐,默默地在某个地方为他祝福,守望着他,就已足够。
在面对所有难以承受的现实——经济生活的拮据,流言世俗的攻击,亲情,爱情的别离,何嫱并没有选择愤怒,选择仇恨,她一直都是以平和的心态去理解他人,理解现实,理解世界,从容地,自在地,当然有时也会默默地承受着隐隐的疼痛,不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她明白她的价值,在最高贵的地方,过去的种种一直到现在成就了她此时此刻的自己。最后她说她一点都不担心未来,就算艰辛,就算困难,她始终充满希望。我相信她,也祝福她,她会坚强地走着,并一直走下去。
【编者按】对于变性人这个社会特殊的群体的确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理解,但就社会教化层面来说,社会舆论给予人们以正统的性别观引导也是无可厚非,所以理解或不理解,我们都不能够把它简单地归结为对或错。(编辑:昊岸 20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