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重读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我依旧感慨良深。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雅士大都把杜鹃之声称为“天地间愁种子”的哀曲,于是一阵阵无缘的离愁别绪便油然而生。因此,豪客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又三杯;媛女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伤阵阵,独守空房泪涟涟。然而,波兰人却是无情绪之波动者,把杜鹃之声听作是“悦耳”而催人奋进的乐曲!
从杜鹃之声的音色来分析,古今中外的人都应听之逆耳的。所以,很自然多数平常的中国文人的艺术细胞,是容不下这般声音的。而波兰人,从慢慢适应到继而的喜爱有加,为何?我认为他们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义,从而知道自我批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而使思想进步了,自然社会的文明也跟着进步。从中外之人恰而其反的反应,我认识到这绝非是一种“心理作用”,而是一个人的内涵修养的表露。
正如人们对鬼神与上帝的信仰一样,信之为然,不信则无,源头活水终归是人的喜好厌恶。事实上,中国的老百姓都祈求能天天浸泡于甜言蜜语之中,即使是一次小小的表扬都铭记心间,欣喜若狂。因此,这些人一味厌倦忠言,不愿自我反省,使自己的错误未能及时纠正。悬崖勒马者且不说,将错就错者将越陷越深。难道这对中国创业的“龟速发展”状况不是一种必然?
最近,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人做事要有一颗红亮的心”。我想这“红亮的心”不会因错误或所谓的“心理作用”,而使主观的科学的心理素质变成了“黑暗之心”。所以,像于老师这使自我进步的声音你我都得用心聆听。
【编者按】从细处着手挖掘深义……(编辑:昊岸 200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