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世界,一字一天堂
历史的车轮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辗来,历史长河荡涤着往昔的文化烟云。翻开华夏灿烂文明厚重画卷,睁亮炎黄子孙千年的视野,我们仍然可以仔细感受到文化墨客轻车熟路的文字驾驭魅力,洞烛细微的眼力,与众不同的独特感知和细致周密的揣摩分析。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他们才发挥出凌空的创作水平,为中国的文化留下一页页灿烂的篇章;正是由于他们对妙句佳词信手拈来,他们才为中华文化筑就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杜甫登上泰山之颠,写下《望岳》,中有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意气风发的心态,也阐明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刘方平《月夜》诗中“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抓住“春气暖”和“虫声透窗”,给人一祥和的气息;蒋仕铨《岁暮到家》中“低头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表达了天下游子归家时的百感交集;李白《独坐敬亭山》“想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将思想与自然高度融合,创设出新颖的意境。正是由于他们知道好诗是需要在平凡中见新奇,抒发真是的内心感受,他们才能随心所欲地笔走龙蛇,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引发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历经“吹”、“过”等字的反复琢磨、推敲,最终选定“绿”字清炼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神奇;杜甫的“身轻一鸟过”,“过”字的准确运用就比东坡、佛印等人的“疾”、“跃”要妙,全诗顿觉精彩异常;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穿”字生动逼真地呈现出远征将士身经百战的战争磨难;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垂”、“涌”两动词的大胆运用,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悲凉的月夜之景。可以说,诗人们都熟悉炼字技巧,才给读者留下足够的联想空间;也只有真正掌握作诗的精义,他们才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千古传颂不衰的好诗。
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情感世界。诗人们用笔记录所见所闻,同时也灌注了自己一腔的真情实感。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真挚地表达自己对爱妻的牵肠挂肚;陆游《诉衷肠》“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淋漓尽致地写出诗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抒发了报国无名、壮志难酬的悲愤;南唐后主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把一个亡国之君的屈辱、失意、愤懑毫不保留地爆发出来;元稹“曾进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情真意切,塑造了诗人用情专一的形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抒胸臆地袒露对“登高处”的山东兄弟的思念。打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精心场景。感动来源于细微、平淡的生活和人生感悟。诗人们正是由于对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思索,才使诗章通篇饱蘸深情,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翻阅、诵读、体味唐诗宋词文化,掩卷沉思,不得不深深叹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出神入化。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和龙人血脉的延续,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所有华夏子孙去赞叹、去热爱、去学习、去感悟的!
一诗一世界,一字一天堂。诗人们的足迹已经模糊在历史的道路上,但他们的名字已彪炳青史、万世流芳,而且他们的作品也会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发扬光大,永远绽放着中华诗词的耀眼魅力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