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是“败家讲坛”还是“百家讲坛”(参赛作品)

是“败家讲坛”还是“百家讲坛”

狼图腾

 

在网络中,易中天和于丹老师被称是“学术超男”、“学术超女”,这等事却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百家讲坛”节目时不时搬上我们中文系课堂上来了,我不得不承认《百家讲坛》已经为大众所接受了,人们正高度关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百家讲坛》是于20017月开播,它是央视“科学教育”频道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节目,曾几乎为零收视率差点被央视淘汰,然在数年后的今天又有了“万人空巷”。《百家讲坛》以电视平台和专业学术结合,造就了一批“学术明星”,也成了一种众说纷纭的文化现象

不难看出,民众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我们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急切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处在这个精神困惑的年代,社会浮躁,人心浮躁,没有人能静下心来再读什么名著。老百姓不愿意研读天书,就需要一批人能够深入浅出地把那些高深的传统文化,转化成他们容易接受的精神粮食。《百家讲坛》正是迎合了时下文化交流的平台,架起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大众的桥梁。它强调学理性与实用性、权威性与前卫性并存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于丹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能够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语言(诸如易中天不时口吐“帅哥”、“很酷”之类的言辞),通过电视告诉观众。《百家讲坛》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演义,绝不是打打闹闹,更不是为娱乐而娱乐,因为它能够满足受众内心深层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此同时,它使到学术界有了不同的声音,也预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即将打开。

“学术”放下架子,《百家讲坛》成了传统文化的速成教材,也成了老百姓愿意接受的文化快餐或麦当劳。在市场广告营销、名人效应、功利目的等多重影响下,先后掀起了易中天热、刘心武热、于丹热,我们也不得不发问: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底能走多远?

《百家讲坛》一出,在一些学者看来,有些地方并不科学,还有观点认为“不够专业”、“甚至是在亵渎”。更有甚,北大、清华十名博士联名发帖《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竞恶言“再不要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败家讲坛》一词便油然而生。一系列的市场商业炒作,偏偏让《百家讲坛》披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黑纱!当下教授们乐于在电视屏幕上传道授业,“粉丝文化”也一道走红,网上开始出现许多“教授粉丝”——“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时下《百家讲坛》的“热”与学校讲座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难怪有学者说,《百家讲坛》与其说是学术文化讲坛,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由媒体、学者和观众共同参与的极富娱乐性的集体秀。画家陈丹青更评论说:孔子要活到今天,绝对霸占电视台。胡适、鲁迅活到今天,坦然上电视。

呜呼哀哉?其实,《百家讲坛》也是一把“双刃剑”而已!

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百家讲坛》也必然拥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正如易中天说,“为什么观众会被吸引来看这些节目呢?归根结底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方式。” 学者李泽厚则说,之所以产生这种浅思维的历史热,一方面是有市场,读者需要;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众“没有更好更多的选择”。相对于过去师徒面授的方式传递文化知识来说,《百家讲坛》能借助互联网络平台传播传统文化,至少也是一种创新!

故此,让我们保持中庸吧!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思辨,对待《百家讲坛》如此,对待传统文化如此,我们要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学术本是严肃的问题,我们允许学术争鸣,但不允许学术炒作。希望《百家讲坛》不是一档打着文化旗号的娱乐节目,而是真真正正地普及和推广传统文化!

 

【编者按】文化传媒对于文化流向总是责无旁贷的,而经济生活的多元化也正是文化流变的根源。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度远远不够,以致它必须借助娱乐化来使自己获得广泛的接受。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好事。《百家讲坛》无论如何比别的许多文化节目要好,而真正的学者是孤独的,普通的观众不必苛求,但学者的呼声应得到尊重,这是两方面的问题。——徐尚瞻2007/11/11 

 

编者按:传统文化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呢?严肃还是娱乐?这是一直困扰文化传播者和学者们的问题,本文以比较全面的角度思考和探讨了这个问题,观点深中肯綮。——编辑:昊岸

上一篇:漫雪诗社新旧干部交流会的演讲 下一篇:对“买官卖官”要治标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