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书声
当记忆的发条重新转动,任思绪飘飞。由于出身贫寒,家庭文化底蕴淡薄,从小只能远远的眺望文学殿堂,以致于真正的读书生涯在高中才能扬帆起航。如今想起,其中遗憾、心酸难诉,只是我一直坚信“即便临终悟道,亦是人生无憾”。
还记得第一次从同学手中接过厚厚的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一书时,心中的激动无亚于想立刻将之融入我的身体中,甚至以之替代我的骨架,支撑我的灵魂。从此开始了我爱不释手的读书生涯,也从一开始就让我提前经历了一个世纪。我的心不再稚嫩。
摒弃父母“高考至上”的思想,我不愿成为“一心只读教科书”的高考牺牲分子。于是慢慢地,有了百读不厌的网络小说《诛仙》,认识了毕淑敏、周国平、沈从文、钱钟书等众多作家,爱上了《预约死亡》、《守望的距离》、《边城》、《围城》等书籍。随手翻过张爱玲的《半生缘》,从心中走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还有王小波、海子、路遥等,他们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心智和人生态度。而人生信念与态度的转变与逐渐成熟,一直以来是我最大的收获,因为它将是我今后人生坚实的奠基。
体验过清风明月夜下,临窗烛火,不觉杯中茶香,而被手中书香,字里美味,以及沙沙的翻页书声所迷醉。很多时候往往兴起而读,最后竟忘却腹中饥饿、身已酸麻。读书于我而言不再定位于父母的“望子成龙”,也不是仅仅的为读书而读书。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长都已不再是关键。它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是一种飘然天地之外的享受,无拘无束的翱翔。喜欢“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假如可以就此沉睡,我不愿醒来。
书的世界,是思想的国度,它需要一颗广博的心,可容纳万千思绪。海可纳百川,自然思则遍宇宙。时常将书喻为为天地洪荒,面对书籍,即是面对浩渺的宇宙与无尽的星空,去感悟生命永恒不变的定律。时常将书看作一首名曲,琴弦轻颤,几千年的思想便从指尖滑落,撩动心弦,抚作一曲生命的凯歌。在书中,我自喻为人间百态的集大成者。跟着作者的脚印,穿越高山流水、月夜星空、浩淼水国、辽远草原,体验异族风情。人生百态似流水,在我心中潺潺流过。还记得曾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我一度重拾缥缈的信心,伴我闯过了高考。那段日子,我的心境一直随着小说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跌宕起伏,有时情到深处也忘记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坚强。我的世界,似乎多了曾经艰苦岁月的那一段生活。书中主人公孙少平的一生,是一直以来支撑我的脊梁。再像网络小说《诛仙》,特别是感受主人公张小凡的一生后,百感交集的我,竟让舍友误认为是疯子、白痴。
书是灵魂忠贞不渝的镜子,用以净化灵魂与心智的浮尘,每一页布满沧桑的历史,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读书与读好书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这就要求读书应该“取”与“思”同道。从书中取经,然后思考,从中提炼出对现实道路有助益的东西来,那么你的书就是读好了。我不敢大言不惭的说自己读好了书,但至少我离读好书的距离正在慢慢地缩短。曾经意气风发的我有个梦想,想从事文学创作道路,可是随着书海生涯的历练,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但我依然不会放弃。
当然,在很多时候读书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古往今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知扼杀了多少充满生机的思想。思想的固执,却寄托在脆弱的躯体中,以致于经常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我不喜欢耗费体力的运动,总觉得还不如留时间看书。当身体默默的变得“宽大威猛”的时候,才蓦然醒悟,茫然发现自己正一步步成为书的奴隶。有时思考的时间多了,在外人眼中便成了发呆,说我是活在现实边缘的人,差不多是这个世界仅存的稀有动物了。
如今,我一直在努力,想让自己深陷书中,尝尽百态,但不忘为自己绑一根理智的绳索,只希望最终能跳出漩涡,成全我的梦想。即使终老之时悟道,亦是无憾于生。
编者按:
诗书人生,美丽人生。茫茫求学路,诗书万里程!!
编辑 漫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