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音乐里的感动
广州大学 陈曦
一直认为,音乐是有生命的。
偶尔在计乘车上听到一首歌,不经意的心却突然被什么牵引住: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很想念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你会假装听不见
听了又掉眼泪又按不下停止键”
当时,我就不自觉地笑了。这样的歌恐怕在伤心的时候听会听出一大堆吧。对于写词的人,我是佩服的,人心都被他们剖析得干干净净,任何生活的感悟,情感的纠缠,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向往在他们手里都犹如湿了水的泥巴,任凭拿捏把玩,却丝毫不失分寸。
伤心的句子是为落寞的心情精心设计的,旋律因你的失意而变得扣人心弦,于是感伤的心便赋予了这首歌新的生命。难说,这也是音乐带给我们的一种感动。
跟几乎所有年轻人一样,我是流行音乐脚下的虔诚膜拜者,一个在某一类人眼里的凡夫俗子。写到这里,我又笑了,并不急于为流行音乐平反,因为我先看到它被刮花的痕迹和无法掩饰的瑕疵。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流行音乐里出现的快餐文化和那股让人闻之嗤鼻的商业味确实令许多真正在做音乐的人无奈,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如果要获取一个平衡,只能靠双方的谦让、配合。创作的通俗化是创作者对现实的妥协,欣赏的能力上升是欣赏者努力的结果。只是,何谓真正的雅,何又谓真正的俗,自古就没有一条明确的界线,那么我们又何必紧张地给它们定义,把自己困死在可笑的、毫无意义的格子里?何况,谁说流行音乐里就没有好音乐,一样东西之所以流行,前提是已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看看那些弥漫在流行乐里的旋律,那些字字句句,为之感动而流泪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
有那么几首歌是永远保留在MP3里,因为喜欢。
“就算你走的再远,累了回头我就在你的身边”
在《听见》里,最钟情这句。它口述着一种卑微的承诺,暗示了一个守候一生的誓言。没有怨言,不求回报,只是默默的等待,期望有一天爱的人能回到身边。
每次想到这里,我总会笑着说傻,因为谁都知道在现实里这样的等往往是没有结果的。可是,爱情就是那颗伪装得很好的精神毒药,让人不可理喻之余也逐渐失去了自己,山崩了,海枯了,却始终不肯放弃。陷入情网的人,情商或许很高,但智商却是无止境地趋向零。或许,在有情人眼里,等待、被等待都是一种幸福。
喜欢《人来人往》跟歌词没什么关系,让我着魔的是它的旋律。钢琴的伴奏似乎从来就伴随着某神力,在想安静下来的时候听,心情会变得不会再起伏。加上演唱者那把磁性的男低音,怎么会不陶醉。
“闭上双眼你最挂念谁,眼睛张开身边竟是谁”
在宿舍每一次听到这里时,我的脸上都如期地出现了奇怪的表情,因为每天醒来一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室友大娟,哈哈。
《稀客》,诡异一点讲,在属于我的音乐盒里它是一首被诅咒的歌。有一句是这样唱的“游客是你,风景是我,无法避免让你经过……,……这个诅咒,不知算应了没有。”
一生中,我们不断在角色互换,你是谁旅途上的风景,你又是哪些看着风景的游客。风景游客,游客风景,我们都只想给彼此留下美好的回忆。就算最后全部化作乌有,也曾经有过华丽的邂逅。于是喜欢上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每次见面都如最初的相识,人生就应该这样美好。
流行音乐长期给人一种错觉,认为打亲情牌的歌不能入主流。事实上,只要是旋律动人,歌词有意思,好音乐就能感动人。《单车》就是一首演绎父爱的歌,并深深地打动了两代人。
“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象荒野,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膊,谁要下车”,看到这几句歌词,是否马上有个画面跳进你的脑海里?一望无际的草地边缓缓驶过一辆自行车,父亲一边卖力地踏着车,一边回头讲着多年以前的故事。年幼的儿子紧紧地伏在爸爸的肩膀上,静静地听,小小的心里暗暗立下了人生的志愿,长大要做像爸爸一样的人。如果感动可以延续,我希望将来当我的子女听到这首歌时,也能像今天的我一样,流下感恩的眼泪。
“有时候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可是我有时候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等到风景都看透
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什么时候风景才能真正看透, 什么才是真正的细水长流?如果相聚离开都有时候,谁还会不舍得放手?人,难得糊涂,太清醒,只会更加执着。 林夕的词永远是为王菲量身定做的,无需再多说什么,《红豆》,是流行,也是经典。
在一本书上发现一段有意思的话:时间蹂躏记忆,人往往身不由己地凛冽忘却。记忆消退如潮,难以控制,最终亦只可记得一些细微深入的细节,它们如白垩纪时流落在地球上的植物,亦是一种遗落。却是自有定义和存在价值的。
音乐带给人的感动虽然是一些已经深埋在我们心里的记忆,但难免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淡去。善忘的人总是任性地将它们一点点放走,当某一天突然想去拾回当时遗落的感动,一切早已支离破碎。于是,我们要学会珍惜,学会收藏,像搜集剪影一样将身边的感动放在心底。如《旋律》里唱的一样:你的美丽我要珍惜,昨天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