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版庄子—《海上钢琴师》【编辑推荐】
好莱坞的电影,分工都是很细的,我看的时候,一直都在用一种导演的眼光来观察故事,我在想,他是怎么讲述的,怎么才能讲得自然,动人,而又让人意犹未尽,不落俗套!
这片,我看它的原始创意是,有一位怪人,他诞生于一艘邮轮,由煤工所收养,无师自通,而成为一名钢琴奇才,终其一生,他都拒绝陆地引力,以琴为伴,以船为家,最后在船上享受落日黄昏,了其残生,如此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
然后剧作家加入剧情,如他在船上被弃,和煤工,及船上人员的情谊,还有他的爱情故事,他的音乐决斗,及他留守在船,就算葬身火海也寸步不离。再加上主题,那就是最后一小时十分开始的经典对话以交代故事中心宏旨!
然后导演选择设置一个和他一起“共事”过的人来讲述这故事,并为了不让观众深陷历史那样的单调回忆模式,所以,就采取,过去——现在,双线交叉的述事模式,最后船中谈话,让两者相会合,给人一种历史中,而我们一直都在场,我们仿佛亲历一般的亲切感!(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在走出非洲里,那就是种历史过去式的讲述法,与我们有历史隔离感,美国的一些片,如肖申克的救赎,嫌疑惯犯,等,都是这种交叉述事手法,这手法,好莱坞是很经典的了)。
影片里有些对比很鲜明的场景,对塑造人物性格,其实很明显,而不单眼神。如镜头一再展现人们看见美国自由神像时的激动与欢呼雀跃(俗套与情绪化来对比1900的深沉内敛),而整部片,1900都没踏上过美国国土,尽管他离他那么近,他对它几乎绝缘,安之若素无动于衷。
又如,那乐队指挥官,让1900按乐队的乐曲编排来演奏,而他往往就表演得脱缰野马,随心所欲。在所有人都带着面具,心不在焉,起舞吟歌时,他一眼就洞穿他们的心思,他的心自由出入他们与世界(如cd2一开始的那段经典点评)。
又如,那段颠峰对决,我们不一定可以看见他们技术的高低,但演员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们,爵士乐教父,在精神上一直都很紧张,他的表演一直都绷得紧紧的,从他的指尖流出的音符,是那么美妙,但那只是演奏的技巧使然,他的情感倒是僵化的。而1900,是那样挥洒自如,听到对方演奏优美时,还情那自已,感动热泪纵横。最后他的精彩演出,以香烟自燃,如此形象的表现手法,当然是导演安排的拉,但却借此来反映他在比赛中,潇洒自如,人琴合一,纵横自如的非凡境界。这其实已经在交代他的品位与人格了。
又如,他经常在三等窗里演奏,他在暴风雨夜里,与钢琴乘着海浪,翩然起舞,笑傲江湖。
他那段爱情的小插曲,无非是引出他下船,也是他最后不下船的一个小引子
那女的出现,其实是个小插曲,她忧郁的眼神,若有追忆与所待神色,还有她莫可名状的拨弄金黄秀发的细微动作,真让人心动。
但是一个男人他喜欢一个女人(我们不说那种身体上,或我们欲望中那种因素),往往就是女人身上的气质,有他内心日夜寻觅的,渴望成为的东西所在,他想拥有和结合她,就是想和她所拥有的气质或品质融为一体,那是他渴望拥有或寻觅的。所以,安排一个女人,即安排一段爱情,其实就是把他内在的冲动或追求给形式化,展现给我们看!(当然,有时就仅仅是个噱头,调料而已)。
他站在铉梯上的惊愕,继而犹豫,最后坚决回头,到透过窗口面对惊涛骇浪,陷入沉思,其实反映他的矛盾与思想的最后整合。
影片最后一段人生总结与告别式的谈话,其实就把1900的人生历程与心路里程勾画与表达出来了。他说“让我止步的,不是我所看见的,而是那些我不能看见的”“钢琴只有88个键,而我却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乐”(记得不是很清晰)“陆地对于我来说是艘过于大的船”。等等,他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话,和比较,其实是想说明,他在两千人上的船,在钢琴上,他是那么有控制力,那样在有限的世界里,可是挥洒自如,演绎他自己,在有限的世界里,全力地展现一个丰满,无限的自我。但一旦到了那茫茫而毫无边际的城市,陆地上时,他顿见自身渺小,在那无边的物质世界里,他毫无把握,毫无控制,他或许只是一个女人的丈夫,一所房子的主人,一块土地的地主,一个公司的钢琴师。。。。。。如此的生活让他的无力感充斥着他的脑袋,他的心会被束缚,而不能自由飞翔。那是何种的茫然,与无力呢,那又让人沮丧和懊恼呢?如果感受到这点,我们就会明白他为什么喜欢呆在那狭小的天地,并在船都要沉没时,他还是不肯离去,因为,只有在船上,他才能找到他觉得坚实的土地,才能找到把握自己,找到一个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