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海子之死
笔者在网上看过一些关于“海子之死”评论的文章,有对他的死疑惑的,也有对他的死批驳的,不过似乎更多网友偏向于对他死的赞赏。在这里,笔者也胡诌几句,如果是说错了,望大家见谅。
海子生前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谈了四次恋爱,也因此遭遇了四次挫折。这样晦暗的日子似乎是他走向极端的见证。正如巴金所说“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样看来,海子也就是一个为生活逼迫、走投无路以致自寻短见的人,这样的人只是一个生活面前的懦夫、命运脚下的奴隶,这样一个人的死,似乎是该死在迷乱的坟茔,该死在默无声息的泥沼里,该死在人们无助的嗟叹里或是作为饭后谈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事实确非如此,中国的诗坛上那些文人们把他捧作神,把他的诗喻为中国诗坛上一座不可攀越的高峰。笔者认为,这种评论过于偏激,实非中肯之论。什么诗才算好诗?笔者想,写出灵魂的诗就是好诗。这个世界纷繁复杂,有多少人写出了灵魂的诗?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因为我们把太多目光放在海子身上,他的死铸就了一个悲剧,而悲剧铸就了他“身价”的飙升,所以我们被“海子”这块大招牌挡住了仰望诗空的目光。
现代人普遍喜欢看肥皂剧,尤其那些悲情的连续剧。笔者看来,海子的死是一个惨烈的悲剧,这个悲剧之所以惨烈,是因为读懂这幕悲剧的人没有多少,许多人为海子的死流泪,已经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流就流了这么多年。我的同学在知道海子的死非常伤心,读了《春暖花开》后就哭了,我说你被他的诗感动了?她摇头说,不是,只是读着这首诗就想到了他的死,心里就难受了。
笔者想,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海子的诗呢?人们之所以推崇他,似乎也就因为他死那么蹊跷、那么绝决与悲情罢了。而后诗坛上那些文人又高声揄扬他的诗情,对着憨然懵懂的老百姓说:“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里程碑!”笔者真想问问他们,海子之所以死,图的就是这个么?
有人说“文人是一半疯狂与一半孤独的结合体”,笔者不得不想起海子的照片,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瘦小男人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双目深眢,挡不住其才气,也带着几分忧郁。笔者想,他写诗时一定是诗的王子,诗文一旦完成,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这种在“理想国”里翱翔与在现实中失落的反复折磨,使他疲惫不堪,最后难堪重负,不得不走向绝路。这种想法看似合理,想必是大众的想法,却又觉得不能自圆其说――这个世界文人多如牛毛,穷困又好狂想的人也比比皆是,也不见自杀成风,唯独海子就那么脆弱?
笔者想起诗鬼李贺英年早逝,诗仙李白老年溺水而死,歌德恋爱失败几尽自杀终成《少年维特之烦恼》,此后自杀风暴洗卷了欧洲,海明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吞枪自杀……这些琐碎的思绪使笔者颇为怖惧。难道真如海明威所说“每个故事在高潮过后就是死亡”么?难道当时海子已经攀登那诗峰顶点,唯有一死才能证明他的光辉?这样看来,我们是否能从海子之死里头寻得一丝端倪?
海子终究死了。海子的死是一个历史謎团,箇中真相没有谁能够很全面地揭示。现在许多所谓的专家的“解诂”多半是源于他生平事迹和诗文作出综合评猜。这种“按图索骥”的方法似乎已经触到真理的面纱,他们意图用更科学的方法去解开这个久困人心的謎团,甚至不惜工本地进行研究。将有限的时间花费在一个死人身上,这种行为是智是愚?
--少尘
【编者按】也许他们的心灵跟一般人的不一样,天才,总是异于常人的——编辑:枕云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