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战国策》进谏语言艺术初探【编辑推荐】

《战国策》进谏语言艺术初探

林旭恒 

         (广东教育学院04中文本四B班,广东 广州 510303

 

摘要:《战国策》这一优秀的古代文化典籍,除了记录一些史实和人物事迹外,主要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言行汇集。这些游说之士“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直接原因在于进谏语言的巧妙运用。本文以《战国策》为题材,选取的大量的语言例子分别从进谏语言的切入方式、陈述方式、修辞方法、副词运用四个方面试图分析进谏语言艺术的特点,以及其在进谏中所起的作用、意义。

 

关键词   战国策   进谏   语言艺术

 

进谏,即规劝,使改正错误,但它规劝的对象不是一般人,而是君主或长辈。怎样给君主或长辈提意见并使之接受呢?这就要讲究语言上的功夫了,《战国策》正是这方面的最佳代表作之一。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独霸一方,割据称雄,都想凭自己的国力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在尖锐的而频繁的斗争中,有才能的人,只要受到君的赏识,便可以平步青云,朝为布衣,暮为卿相。智能之士纷纷奔走各国之间,希望说动人君,采纳自己的主张。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这些智能之士是如何做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的呢?《战国策》除了记录一些史实和人物事迹外,主要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言行汇集。关于《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许多文学著作都作了较多的论述,而对进谏语言艺术,探讨尚少。本文以宋韬译注的《战国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为底本,试图从进谏语言的切入方式、陈述方式、修辞方法、副词运用四个方面作些初步探讨,权当引玉之砖,以期引起更深入研究。

      一、切入方式

说话也和写文章一样,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切入就是一个凤头 。不同的是,文章可供读者反复阅读、仔细揣摩,而进谏这一口头表达则是说过即逝,要求必须立竿见影、当即见效。一开口就是令人生厌的话,别说高高在上的君,就是平常百姓也是不想听的了,更不用说接受你的意见了。所以在进谏中采用切实有效的切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肯定切入、否定切入、疑问切入、举例切入这四种切入方式分别论之:

(-)肯定切入:

即以肯定对方的优点为切入,如功绩、财富、实力等等,有奉承之意。其中以苏秦的游说为典型。苏秦依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东方六国,身挂六国帅印,促成合纵抗秦联盟。在这些游说中,苏秦进谏所采取的肯定切入方式对其进谏结果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试以苏秦为例。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若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苏秦为赵合从说楚》)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从上面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当说服对象处于劣势时多采用肯定切入。无论是齐国、楚国还是赵国,都是处于举棋未定:是该纵还是该横?自身力量不够秦强却又不甘受制于秦,苏子正是抓住了众君王的这一心理,予以一强心剂,为合纵的事去游说时都是在开门见山时大肆渲染、铺陈其国的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充分肯定其优势,虽然这肯定带有奉承之意,但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这肯定确实是使其选择了连横。我们都知道,凡是人都有自尊,有虚荣心,喜欢听好话和恭维话,不喜欢听逆耳的批评,这是人之常情。君王也是人,且因为他贵为天下至尊,听惯了恭维,所以就更难以听进逆耳忠言。苏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进谏中运用肯定切入的语言艺术技巧,达成了游说的目的。

(二)否定切入:

相对于肯定切入,否定切入即以否定对方的所作所想所为为切入,它往往是从一件事的结果开始,当头棒喝,一针见血,然后再说事情的原委和经过。这种切入方式可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又可以酿造气氛,先声夺人;还可以使叙事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利于进谏的顺利进行。

如《东周欲为稻》中,西君不肯放水给东周种水稻,苏子作为东周的说客,他对西君的进谏并不是一味的恳求,而是来一个当头棒喝:君之谋过矣!听到苏子如是说,西君自然非常意外,按照他的思维方式,不放水便是对东周不利,怎地就变成了富东周呢?这样一来,苏子就成功地动摇了西君头脑中所固有地一种信念,句句都迎合西君的心思和利益,继而把西君引向了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使西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从而成功地完成使命,并得到两国的黄金。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中,苏秦为了消除自己失信于天下的恶名,取得秦王的信任,进谏的开始就说明自己低贱的出身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之所以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秦王的慧眼识人。这过程虽然一开始就否定了自我,但这马屁确实是拍到点子上了,让秦王笼罩在贤君的光辉里,无形间就获得了许可,接着便顺理成章地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和一个小故事,驳斥了那些道学家们对他的指责,也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同样,《楚王使景鲤如秦》中身陷囹圄的景鲤之所以能够从秦王的虎口逃生,其说客的进谏方式功不可没。此人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利益所在,一开口就说我看大王这样做,会失势于天下,并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一下子就否定了前面说客灌输于秦王的观念: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且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使得秦王乃出之

对君主进谏,势必要讲究策略。因为普通的陈述、说话方式对于高高在上的他们实在是太多太乏味了!如果一开口就指责君主的过失,反而会引起对方的重视,对方会欣赏你的胆识和勇气,从而对你的计谋、看法产生很大程度上的信任。《东周欲为稻》中的苏子和《楚王使景鲤如秦》中的说客正是采取了这种否定切入为进谏扫除了障碍。从前面所举例子,我们又不难发现:当面对强势时,再打强心剂就无异于抱薪救火了,只能起反效果了,这时只能采取自我否定了,因为否定自我的同时意味着抬高对方。如苏秦面对毁谤时,只是一味地在秦王面前强调自身的优秀而不是否定自己贬低自己以抬高秦王的话,恐怕苏子小命休矣由此可见,在进谏时善于语言的灵活运用,不但可以尊君安国,而且还是保全性命的重要工具。

(三)疑问切入:

    即以询问等方式切入。这种方式不但能挑起听者的好奇心,还能给予高高在上的君王充分的主导权,也有助进谏的进一步深入。

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 》中,徐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能听臣乎?聪明的徐子并不是大咧咧地对魏太子炫耀自己有百战百胜之术,而是给予太子充分的主导权,且运用百战百胜之术这一点挑足了太子的胃口,继而为下面徐子所要说的内容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武灵王平昼闲居》中,肥义就成功地采取了疑问切入的方法。他先是向武灵王提出了疑问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这一问就让武灵王把自己的心思和想法都表露了出来,进而针对武灵王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进谏。

在《汗明见春君》中,汗明把疑问切入更是用得出神入化。汗明想继续谈话,但春君却叫他去休息,急中生智的汗明问了春君一句话:明愿有问君而固恐。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君听到汗明将自己与圣明的尧一起比较,一下子就来精神继续听汗明发表高论,而汗明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五日一见。若非这一问,恐怕春君转身就把汗明给抛之脑后,又何来五日一见呢?

在进谏时最困难最麻烦的就是还没开口就被君主一口拒绝了,面对这种情况,更得出新招,要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然后对症下药,以利诱之或制造悬念使其听取意见。这样一来,就能在进谏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可见,精心地设计导入进谏的问语或开场白便是进谏成功的一半。

(四)举例切入:

在《战国策》中,策士们为了劝谏君主,常以具体的形象——“为出发点来启发君主,最后达到明的效果。在进谏中,有些思想不宜直接表达,举例切入则可以通过铺垫,把这些思想委婉地表达出来。这样,既能使听者听了心知肚明,又不至于使双方陷入尴尬的场面。所以,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常见而又屡试不爽的进谏的好方法。

例如《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中,魏臣周沂用生动形象的例子一下子就把问题说得明明白白.用那个求学三年却直呼其母名,还广征博引的迂腐书生为例规劝魏王不要入秦送死.虽然当时没有说明,但为不久魏王的回心转意打下了基础.

《燕王渭苏代》中,燕王讨厌欺诈者,苏代立即以周地媒人为例,生动地解释了骗子如何在双方渔利,而人们之所以受骗就在于想坐享其成.于是,燕王为苏代的说法拍手叫好。

《邹忌修八尺有余》这个故事家喻户晓.邹忌为了打动齐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成功地让齐威王相信他所处的位置易受到蒙蔽。

总的说来举例切入是一种列举事例以说明道理的切入方法,它通过对事例进行阐释分析,归纳总结,用事实及其蕴含的道理来证明自己论证的正确性。这些举事明理的方式有理有据,理据统一,在进谏中能产生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进而达到使君主纳谏的目的。

    二、陈述方式

       好的切入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但对于要向君王进谏并使之采纳其意见的谋士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如何将自己的建议陈述出来,对能否被采纳也是至关重要的。《战国策》中的策士们面对高高在上的君主或诸侯,是该顺水推舟还是逆流而上呢?以进为退和以退为进这两种陈述方式正是其最佳表现。

(一)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是指在进谏中顺着对方的意愿,迎合对方的心理,看似赞同或支持,转而退一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如在《范睢至秦》中,范睢先运用了一连串的情感攻势,引起一连串的反问:“……臣何患乎?……臣何忧乎?……臣又何耻乎?……”表面上看是在说明自己绝非贪生怕死之辈,表现了自己的大无畏精神,其实不过是范睢为自己戴的安全帽,使得秦王重用自己,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又如在《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中,王斗知道如果直接指出齐宣王不好士的缺点,若齐宣王不接受,自己不但无功说不定反倒落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所以王斗一开口就是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貌似赞了齐宣王一顿,将其放到与齐桓公同等的位置上,接着话题一转,着实泼了个齐宣王满头冷水,指出了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的事实。如此的坦诚,宣王也不得不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进谏中先顺着对方的意愿,迎合对方的心理,转而反戈一击,从而展开说服的进谏技巧实在高明,令人不得不折服。

(二)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就是在进谏中不直接地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转而言及其它,以避免与对方正面交锋,在这里退是表面的,才是内在的。以退为进要求在言语中采取迂回委婉的方式,有时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达到让别人接受自己建议的目的。

典型如《君善齐貌辨》,靖君与宣王不和,齐貌辨为了报答靖君的知遇之恩,在宣王面前列举靖君因不听自己的规劝所犯下的种种过失,落到今日被宣王冷落的下场。齐貌辨表面上是在指责靖君的一意孤行,实是对宣王讲述靖君的忠心耿耿,宣王听后大为感动且后悔不已。齐貌辨的进谏并不是直接地夸靖君的大恩大德,以免引起宣王的反感,而是把自己一番丑化,从而衬托出了靖君的忠心和伟大来。以以退为进的陈述使宣王听起来觉得真实可信,起到了很好的进谏效果。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中,从表面上看,苏秦贬低了自己的出身,看似完全站在燕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在为燕王打算,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其实是抓住了燕王前后矛盾这一弱点,作为鄙人的苏秦能有今日的地位全因燕王的推荐,这说明燕王认可他是个人才。如今若是因人进馋而不相信他则会引来非议。这样一来也就使燕王信服自己了。

《邯郸之难》中,当齐宣王与众臣商议要不要救援赵国时,段干纶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退一步陈述出自己的看法,针对齐宣王军于邯郸之郊,说出了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道出了救赵的真实用意,接着进一步阐述他的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的这一主张。

必要的退却,一时的损失,在进谏中使自己处于劣势,往往能为最终实现进谏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修辞方法

在进谏中要讲究语言艺术,就不能不提到修辞的运用。修辞,就是运用各种巧妙而有效的方法,把言谈话语修饰得情真意切、理头言明的表达技巧。修辞运用就表现在要运用各种修辞格上。不管是哪一种修辞格,都不例外地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进谏语言的说服力。这里就介绍《战国策》里谋士进谏最常用的几种修辞格。

(一)引用:

引用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格,引用的内容有经典、史事、寓言和民间谚语等等。不管是哪一种引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增强论证效果,提高说服力。

1、引用经典

在战国时代,《诗经》、《易经》、《尚书》等是当时最具有权威性的经典。如果在进谏中引用这些典籍上的话语,不但显得有文化韵味,还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如《范睢至秦》中,范睢为了向秦王说明果断地铲除那些干扰、分割最高权力的乱臣贼子的重要性,就引用《诗》中的“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秦王“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

又如《秦客卿造谓穰侯》中,秦客卿造就引用《书》中的“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来说明消灭齐国必须彻底。

不管是《诗》还是《书》,在当时来说就是金科玉律,古人圣贤的权威不容置疑,引用这些经典,在进谏中无疑如虎添翼,更具说服力。

2、引用史事: 

借古讽今、以古例今,也是《战国策》中策士所常用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之一。策士们为了阐明某种看法,往往借助史事的引述,引述过去曾有的现实,使今人得到启发。

如《秦客卿造谓穰侯》篇,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秦客卿造就引用虞舜、商汤和周武王的史事来说明要抓住机会攻齐。

《蔡泽见逐于赵》中的蔡泽为了说服应侯范睢功成身退,引述了史事,说明商鞅、吴起、文种没有达成理想的原因一方面是象比干、伍子胥、申生一样没遇到贤君,更重要的是不知盛极则衰、不会功成身退,同时他又举了范蠡这个正面的典范,最后剖析了范睢目前的处境,得出了范睢必须马上隐退的结论。一幕幕的历史摆在了应侯面前,很快地应侯便向昭王推荐了蔡泽。

引用史事例证观点的篇章在《战国策》中频频出现,可见其作用在进谏中不可小觑。

3、引用寓言:

寓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比喻的扩大。适当地特别是在进谏时运用些妙趣横生、形象生动、意味无穷地寓言故事,既能使听者易于理解,又增强了说话的生动趣味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魏王欲攻邯郸》中,季梁为了打动魏王,引用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又如在《昭阳为楚伐魏》中,陈轸毫不逊色于苏秦、张仪,用一个成语故事挽救了一个国家。引用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根本在于向昭阳说明不要画蛇添足而要适可而止道理。

诸如狐假虎威三人成虎江上之处女两虎相斗,一举两兼之类的寓言故事,不但在当时的进谏中起了很大说服作用,而且流传至今。

在进谏中,语言陈述毕竟不能详尽所有微妙,而用寓言故事却能十分贴切地点明一切,直观明白且颇耐人寻味,使听者更易明白。

4、引用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劳动结晶,是以凝练而形象的语言,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所作的概括和总结,在进谏中引用民间谚语,可以使理论通俗化,易于理解。

庄辛谓楚襄王》中,楚襄王由于不听庄辛的劝告结果战败流亡躲藏在城阳,面对楚襄王“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的悔恨和无奈,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庄辛用“亡羊补牢”这一谚语鼓励了楚襄王,他从最普通的现象、最寻常的事物谈起,然后一环扣一环地剖析人们都熟知的那些现象或事件,从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深刻道理,使那种由于利害冲突引发的生存竞争、相互残杀的现象,同楚王自身联系起来,令楚王触目惊心,再也不敢等闲视之。

又如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中,苏秦为了说服韩王,就用了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一谚语。这是一句叫弱者不依附于强者,独立自尊的格言,形象地道出韩王归附秦国的下场,引起了韩王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尊自强精神,顺利说服了韩王完成了合从的任务。

这些生动形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佳语妙句,省却了长篇累牍式的叙述,着着实实帮了策士们的不少忙,使得进谏更易为君王所接受。

(二)比喻:

语言不同于文字,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且在进谏中对效果的要求是立竿见影的。战国谋士的说辞无不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只有形象化的语言才能使讲出的话栩栩如生,使所述之事历历在目,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从而产生动听、感人、传神的艺术魅力,起到增强说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喻便是其有效表现方法之一。《战国策》里的谋士可谓精通此道。

如《杜赫欲重景翠于周》中,杜赫为了说服君重用现在落魄、将来必成大器的人,于是譬之如张罗者,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中,淳于髡对齐宣王说: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举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睾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他以所谓的物各有畴喻己为贤者之畴进而吹嘘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尽管这不过是说士的诡辩,但其比喻之生动形象,实在非同一般。

又如《天下合纵使魏加》篇中,赵国使者魏加就曾以惊弓之鸟比喻遭到秦军打击的临君的身心状态,说明了那位被秦军打败的临君不能担当合纵抗秦的主将。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进谏中巧妙运用一段形象生动、恰当贴切的比喻,往往具有惊人的说服力,甚至胜过许多抽象的论证,能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黑格尔说:艺术的要义一般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穷根究底比喻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其说服力又在于它表面上言说的事例中包含深刻的道理。《战国策》中的比喻多以动物、植物等常见事物为喻体,使得其通俗易懂。诸如譬如虎口譬犹抱薪而就火也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痈也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若风雪之类绝妙的比喻,在《战国策》中可谓俯拾皆是。

(三)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更加真实地把握事物的本性,常常需要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在进谏中,通过正反比较,更有利于说明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卫鞅亡魏入秦》中,卫鞅落得个车裂的悲惨下场,直接原因就在于小人在惠王前对其进行的毁谤: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一形成了一个强烈对比,使得商君大为惊恐,感觉君王宝座摇摇欲坠,等到卫鞅回来立刻将他处于极刑。

《秦昭王谓左右》中记载了中期为了提醒秦昭王不可轻视韩、魏的威胁性就运用了对比:今秦之强,不能过智伯;韩、魏虽弱,尚贤在晋阳之下也,从而达到愿王之勿易也的目的。中期这一番说辞紧紧抓住了秦昭王的心理,句句击中要害,可谓拥有千钧之力,说服秦昭王也是情理之中。

在《战国策》中,对比有时也表现在的比较、得比较上。例如《秦客卿造谓穰侯》记载,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朝,天下必听,五伯之事也;攻齐不成,陶为邻恤,而莫之据也。故攻齐之于陶也,存亡之机也。进攻齐国成功,陶邑就能成为一个万乘之国,反之,陶邑就会被占领。通过秦客卿造对进攻齐国的的比较,穰侯立刻感觉到必须要攻下齐国,否则就会丢失陶邑。

在进谏中使用对比,除了能说明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还能使君主明显地看到对比中的优劣。让好的更好坏的更坏,这样一来促使君主作出选择自是轻而易举了。

 

(四)夸张: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常常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数量、作用等,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在《战国策》策士们的进谏语言中,语言夸张的影子随处可见。而夸张这一修辞格的作用主要是增强或削弱心理压力,从而利于进谏的成功进行。

在《战国策》的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就以生动的个案显示了语言夸张的魅力。颜率为使齐王的非分之想落空,极力渲染了运九鼎之难: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夸张的语言在这里起了强大的心理作用,使齐王望而生畏。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中苏秦夸耀齐国的国力强盛时道: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若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

 而苏秦的死敌张仪的说辞与苏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中,张仪为了说服楚王不要参加合纵,首先就直言不讳地对秦国军事力量作了耸人听闻地夸张描述。他的话是这样的: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秦国比楚国实力强大这是事实,但张仪所作的过分渲染与夸张,让人觉得两国的力量对比显得更加悬殊,目的在于以咄咄逼人给楚王造成心理压力,以利于言辞的说服。

可以说,夸张这一修辞格在进谏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增强或削弱心理压力,滔滔不绝、极尽夸张铺陈渲染之能事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一种说话技巧,显示了说话者的热情和力量从而利于进谏的成功进行。

五)假设:

在进谏中,为了使君王采纳意见,往往需要把预期的结果也呈报上,以增加可信度。这时,就需要假设的出现。

东周欲为稻》中,东周与西周的利益发生冲突,作为东周说客的苏子乃往见西周之,在西君面前利用假设的手法摆出了放水与不放水的结果: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君矣。这样一来西君便觉得放水更符合自己的利益,苏子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秦客卿造谓穰侯》中,秦客卿造运用了一连串的假设:用假设的情况说明消灭齐国必须彻底;用假设攻击齐国的情况说明消灭齐国会得到各国援助;用假设已经消灭齐国的情况说明消灭齐国后的巨大利益。特别是把假设的巨大利益摆在眼前,穰侯怎能不心动呢?

 而《秦攻魏将犀武军与伊阙》篇章中的说客为周最谓李兑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今秦攻周而得之,则众必多伤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胜魏之劳,后有攻周之败,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讲也。而全赵令其止,必不敢不听,是君却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复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讲,则君重矣。若魏不讲,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战秦、魏也。重亦尽在赵

 种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无论是好是坏,都一一摆在了君主或诸侯的面前,选好的选坏的就由君主自己决定了。可见,假设这一语言艺术手法在进谏中的说服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四、副词运用

进谏中,不便、不忍或不许直说己见的事常有发生,有些问题不宜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这便对策士们的进谏语言提出了新的挑战:表达语言的迂回。此方面在《战国策》中主要体现在语句中副词的巧妙运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谦敬副词的运用二为肯定副词的运用。

我们先来看看谦敬副词的运用。进谏,是对君主或长辈的规劝,因此谦敬副词在进谏中是必不可缺少的,一来表示自己谦虚的态度二来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尊重。在《战国策》中,这两个常见表谦副词并不是在同一篇文章中频频出现,而是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中,且都是出现在作为总结性的词句中,表示对君主的谦敬。例子如下:

(一)窃:

1、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齐人有冯谖者》)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3、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二)恐:

1、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秦武王谓甘茂》)

2、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者,非王之子也。(《范睢至秦》)

3、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还是都是面对高高在上的君王和诸侯时用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意见的。在这些进谏中,且抛开换取功名利禄的目的不说,策士们就好像完完全全是站在君王或诸侯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在这样设身处地的语言中,君王或诸侯很快便成了情感的俘虏。

       策士们在进谏中除了注意表达对君王或诸侯的恭敬之外,也在不断地肯定强调自我观点。因此,起强调作用的肯定副词也是屡见不鲜,其中以字的运用尤为典型,请看:

1、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齐助楚攻秦》)

2、今秦攻周而得之,则众必多伤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胜魏之劳,后有攻周之败,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讲也。而全赵令其止,必不敢不听,是君却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复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讲,则君重矣。(《秦败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3、王不察,因欲中立,梁必怒于韩之不与己,必折为秦用,韩必举矣.(《谓韩王》)

肯定副词在进谏语言中可以说把它肯定强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表肯定的绝大多数是用在假设语句中的。为什么要把起肯定强调作用的肯定副词用在并非现实的假设中去呢?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呢?究其根底,不外乎为了增强说服力和增加假设内容的可实现度,使君王信服自己的观点,继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结语

本文尝试从切入方式、陈述方式、修辞方法、词类运用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战国策》进谏语言艺术及其作用。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策士们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论证主张和如何说服君主和诸侯。在今天,这些语言艺术经验,仍值得我们为之神魂颠倒,虽然我们不能每个人都如苏秦、张仪般语惊四座,口吐玑珠,但根据环境、对象的差异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避免恶语伤人六月寒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参考书目:

[1]、宋韬译注 战国策[M] 北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欧阳友权 口才学(修订本)[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熊宪光 论《战国策》的文学成就[M] 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古代文学分册(-)[C]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119

[4]、王晶雄,商景龙,管秀 《战国策》与论辩术[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上一篇:初吻,与爱情无关 下一篇:21天的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