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的一本书
(03年暑假读书征文比赛中学组二等奖)
翻开《唐诗三百首》,思绪仿如泉水连绵不断地涌来,随着那琅琅上口的诗句,飘向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神游其中。这里有无尽的风景等待我慢慢领略。
那里有要白天姥山的梦幻:“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有杜甫长江边的苍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李商隐在窗边的离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张九龄望月而来的感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王维在田园中的恬静:“反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些景色包含着诗人追求自同,藐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或是蕴藏着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又或是倾注着诗人向往自然的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情志景被诗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时,便成了世界最美之景。
唐诗不仅给我带来美的享受,还让我志伟人作心灵的对话。
在唐诗中,我知道了李白为何酗酒,杜甫为何飘泊,王维为何隐居,李商隐为何缭倒终身。因为他们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的弊端,但这些都不是权者想要的。所以他们必须离开官场,离开那个闭塞、黑暗而肮脏的地方。但他们并没有离开百姓,留下了那些不朽的名句,传诵千古。《唐诗三百首》仅是唐诗的一烛部分,但它已能反映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杜甫《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他不是为了斥责歌女,而是借古讽今,寄寓感慨。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唐朝那些买唱享乐,醉生梦死的上层人物。杜甫曾称赞李白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从“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长笑出门去”到“钟鼓馔王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再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少年得志到壮志未酬,终与权贵势不两立的过程,从一方面反映了唐统治者糟蹋人才,致使国家逐渐走向衰落。诗中看史,其实也是鉴赏诗的一个重要途径。
“独生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王维的《竹里馆》,也是唐代五绝中我最欣赏的一首。诗中既闻“弹琴”又有“长啸”仿佛置身于田园中,宁静而清幽。王维早年的诗气慨豪迈,中年以后风格清幽,意境幽远。他作的山水画,清润精妙。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后期的诗使我了解到静是一种泰然,闲适,完满的情怀。是“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的境界。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派的大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年代,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其的诗能够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诗圣”。杜甫的名篇《蜀相》,歌诵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丰功伟业。“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诗又叹惋了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也无限深意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苦痛心情。他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三吏》,《三别》等都反映了“安史之乱”中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自身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唐诗三百首》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每读一遍都会有一份新意,一份心情。慢慢地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喜爱它了。
指导老师:冯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