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当今中国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二)

2.  当今中国对主流文化现代化的要求决定了传统文化不能作为其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

2.1当今中国主流文化的缺陷——文化的现代化不完全。

  当今中国主流文化的组成极为复杂:主要部分中,社会主义文化在明,传统文化在暗(这几年浮躁的“国学热”似乎让传统文化中一些可明言的部分“在明”了);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的缘故,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大为增加——注意,这是按国人常用的思维方法划分的:自1840至今,似乎国人谈到文化总是只分“中西”、不分“古今”,或者将现代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从而将现代文化取代落后于时代的传统文化的过程看作西方文化进攻中国文化的过程。事实上,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存在,也就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现代中国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而当传统文化所适应的时代成为过去后,用中国现代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如果误以为是“西方文化取中国文化而代之”,则国人自然会因民族认同感而排斥这种文化变迁。正是这种长期性的排斥使传统文化的遗留势力过大,而现代文化也未能充分地影响国人——与此同时,经济的现代化却大踏步前进,于是文化与经济的现代化程度脱节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潜在弊端开始在中国出现,其程度尤厉于西方;而传统文化的问题仍然存在,在俨然现代化的社会中愈发显得不相称。
  传统文化何以长期遗留在现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中?这是因为,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政权容易与传统文化产生共性,从而使传统文化躲在社会主义文化背后成为中国社会的隐性主流文化。事实上,将共产主义套在传统文化中解释使能之变得通俗易懂。之所以共产主义能以传统文化作媒介,是因为两者都讲求“道德理想主义”;而“共产主义理想”恰恰只有通过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规范作为媒介,才能最直接地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而自此,“本土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便非明言性地与传统文化纠缠不清了。正因如此,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中国仍有温床;而科学社会主义也容易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蜕变为过于强调价值理性而不利于发展的“类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重新注重工具理性,文化的现代化正伴随着经济的现代化蓬勃发展;但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依然不改其“隐性主流文化”的地位。
  所以在笔者看来,当今中国主流文化组成的复杂性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同时存在;其结果是:文化的现代化不完全。

2.2主流文化要想现代化就不能收容传统文化。

  既然中国主流文化不能完全现代化是因为其中遗留了传统文化,那么,若要完成现代化,传统文化就不能作为其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需要一个伟大而艰难的“祛魅”过程。
  前贤其实已经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乃有“新文化运动”。不过,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是彻头彻尾的前现代社会,没有匹配的“社会存在”来支撑他们激进的意识。当今中国,生产已经大为发展,“祛魅”已经可行且势在必行。主流文化必须剔除传统文化,为其如此,中国才是一个现代的中国。

上一篇:当今中国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一) 下一篇:当今中国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