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我是“万岁军”的一员

 

 

 

在湖南省资兴市三都镇蔬菜村的李家组,一幢简陋的房舍里,住着一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他就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8 军独立师第412 团第1营第2连1排1班战士,上甘岭战役光荣负伤的三等残废军人——袁模先。回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历历在目,如歌如泣。  

 

 

                 《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激励我们跨过鸭绿江

 

袁模先本姓李,因祖辈家庭穷困,为生活计,祖父过继改姓袁。袁模先从小丧父,母亲遂改嫁,袁模先兄弟俩也随母来到继父家。那时,继父家也很穷,生活不堪重负,小小年纪的兄弟俩只得回到三都老家,靠捡煤炭和帮人打点零工勉强维持生活。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兄弟俩省吃俭用,相依为命,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艰难岁月。他们早也盼晚也盼,只盼着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队伍早日到来让穷人翻身得解放。1949年冬,兄弟俩终于盼来了家乡人民得解放,穷人当家作主人了。1950年春,袁模先第一批报名参军,当上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当时,部队所属为四野第38军,驻防广东省普宁县。同年,朝鲜战争爆发,8月,袁模先又积极报名要求参加抗美援朝当志愿军。开始,由于该师军事政治素质过硬,中央军委考虑将该师调人北京卫戍区部队,用以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但是,袁模先所在部队的师长再三请求党中央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打击美国侵略者。后经党中央同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从广东普宁出发,一路坐着军列,到了东北—— 辽宁的安东过元旦。                                  

   

当时,志愿军部队里有一位年轻的指导员名叫麻扶摇,他为壮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所感动,被我军战士那大无畏精神所感动,挥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保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郎,齐心团结紧, 

打败美帝野心狼!

   

这首充满战斗激情的诗,多次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师誓词,在大会上宣读,极大地鼓舞了抗美援朝战士们的斗志。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到部队采访时发现了这首诗词,经过修改后,在全国作了报道。后来由著名的作曲家周巍峙作曲,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全国人民传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51年元旦过后,我38 军独立师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万岁军”的由来    

   

听老同志讲,我们38军被称作“万岁军”,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呢。那是 1950年10月19日 ,就在美国军队进人朝鲜平壤的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分3 路进人朝鲜。我们38 军军部率领112 师和113 师是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当时因地形地貌生疏且情报有误,部队行动迟缓而延误了战机,军长梁兴初遭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怒骂。  

    第二次战役开始后,军长梁兴初决心扭转被动局面,给38 军这支英雄部队添光加彩。为了完成总部交给的围歼任务,梁兴初果断地派出了一支侦察队伍插到敌后,于 11月26日早晨 7 时50分,炸毁了敌军南逃必经之路的武陵桥。若干年后,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以此战例为素材,拍摄了一部故事影片,那就是观众极广的《奇袭》。  

    随后,38 军113 师一夜急行军145 里,快速到达三所里,堵住了南逃之敌。38军进至三所里、龙源里后,与南逃的美2 师、25 师及伪1 师进行激战。尤以337 团龙源里战斗和335 团松骨峰战斗最为惨烈。坚守在龙源里阵地前沿的是337 团3 连,坚守在松骨峰阵地的是335 团3 连。敌人向这两个阵地轮番用飞机大炮轰炸,用坦克掩护成团的兵力进攻。激战了6 个多小时,敌人未能前进一步。我们的战士在子弹打光后,就用枪托砸,用刺刀挑,用石头、用牙齿和敌人拼!有的身上被汽油弹打中着火了,就把枪一摔,带着熊熊烈火扑向敌人,抱着敌人一同被火烧死……  

    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时,映人眼帘的情景是那样的悲壮惨烈。烈士们的遗体保持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的,有掐住敌人脖子的,有的被敌人的火焰喷射器烧焦了,手里还端着上了刺刀的枪,依然保持着向敌人冲锋的姿势。         

   

彭德怀在一份通令嘉奖38 军的电文末尾添写上6 个大字:“三十八军万岁!”于是,“万岁军”的美称迅速在朝鲜的冰天雪地中广泛传播。“三十八军万岁”这个口号,不仅对38 军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也对当时人朝作战的6 个军震动极大。对后来人朝参战部队斗志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万岁军”既是中国,也是世界唯一的光荣称号。  

后来,在志愿军的对手美军出版的《用兵之道》一书中,作者选出了20 世纪16个重大战役,称这些战役改变了历史进程,其中就有38 军建立头功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在上甘岭负伤    

   

部队跨过鸭绿江以后,因为美帝的飞机轰炸得很厉害,一般都是白天在朝鲜的山岭上睡觉,晚上则行军走路。袁模先所在的部队编为了志愿军第38 军独立师412 团1 营2 连2 排1 班。部队开始驻扎在朝鲜仁川港清川江西海岸。这时的朝鲜已很少看到完整的村庄,到处是残垣断壁和弹坑,惨不忍睹。部队和朝鲜老乡一样,都是住在山洞里。美国鬼子的飞机只要天气好,天天出来轰炸扫射,且飞得又低,有时就是掠着树梢飞。由于美机有恃无恐,引起了志愿军指战员极大的愤慨,有个战士用冲锋枪一个点射将美国飞机打了下来,还有一个战士用手榴弹也打下来一架敌机,都荣立了三等功。                                   

   

1952 年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实行全线大反击,并于10月实行了上甘岭防御战。袁模先所在连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第7 次阻击战。敌人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轮番向“ 597 ” 和“  537 ” 两个高地进攻,战斗进行得十分残酷和惨烈。他们连队130 余人只剩28 个人了。一个叫张克礼的班长愤怒地对战士们说:“人在阵地在,为祖国为人民牺牲自己是光荣的,就是留下一个手榴弹,也要与敌人拼命!”当时,连长、排长都牺牲了,袁模先也负了重伤,战斗结束后,荣立了三等功。                                                         

   

美帝连遭惨败,又恢复了板门店的谈判。这时,袁模先为了养伤,从朝鲜回到了祖国。看到那人山人海的欢迎场面,袁模先百感交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回到家乡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历时两年的板门店谈判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所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也胜利结束。  

    1953年下半年,袁模先所在部队的资兴籍战友都陆续复员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在部队。后来,他分配到海军陆战队,在朝鲜西海岸学习文化达半年之久。1953年12月,袁模先从朝鲜回国,在辽宁长海县驻防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6 年下半年,因伤口复发,本来在海军陆战队提为了副排长的袁模先,来到沈阳,1958 年军队干部下放转业时回到了三都蔬菜村自己的老家。  

在家乡建设中,袁模先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在基层继续为百姓服务,先后担任基层干部多年,曾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袁模先虽然年过古稀之年,依然保持晚节,教育后代,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通联:湖南省资兴市晋兴路西边村马路边154号信箱    

作者:蒋任南(湖南省作协会员  中国自由撰稿人)     

邮编:423400  

   

   

 

 

   

【编者按】回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历历在目,如歌如泣。感谢蒋老前辈给我们年轻一代讲叙真实感人的革命故事!再次感谢!  

 编辑:周宏理  

 2008-6-7  

   

   

 

 

上一篇:红色情报专家——曾希圣 下一篇: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