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诗歌论
我们这个时代是言论和文化开放的时代,经济文化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快,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新文化时期倡导的革命精神,拿旧时代的思想、文化和语言开刀,把我们推进了白话时代也是那个时代活生生的语言领域。
诗歌 作为一种文体,也是一种艺术,可真正的艺术是寂寞的。
当诗歌脱去政治功能,回到诗歌本身,这是必然。在进入经济强势时代,诗歌走进寂寞,也是必然。我们无需替诗歌再谋求额外的功能,这么说不是就这样定格。诗歌回归诗歌,回归艺术才是最好的走向。
纵观中国诗坛,现代诗歌正处于自身的整合阶段,边缘化与传统性相互融合,个性化与通性适度连接,艺术性与思想性渗透,这些都是诗歌所经由的必经之路。
无可非议,一开始人类就与诗歌结缘,诗歌成了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随着人类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发出不同的声音。真与美、爱与正义、是人类永久 保留的美好情愫,而诗歌正是其坚守者。
作为最早出世的文学。《诗大序》和亚里斯多德《诗学》认为:诗或是“表现”内在情志,或是“再现”外来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经过不同年代的沿革、分离、衍变。从抒情诗的发展中产生出散文、从散文和诗的综合中产生出散文诗、从叙事诗的发展中产生出小说、从叙事诗和抒情诗的综合中产生出诗剧、从诗剧的发展中产生话剧等。诗歌经历了从简单到多样、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轨迹。
然而现代诗需要学习游离:游离于散文的抒情方式,游离于哲学的逻辑体系,游离于绘画的美学技巧,游离于音乐的节奏次序。更需要诗人的预言,需要完整的遭遇,需要硬朗,需要理想,需要消除个人与普遍性的隔阂,需要肯定性的生活阅历和经验,需要人认知和道德系统,需要低沉的底色,需要抒情的亮度,需要不同文化的熏陶。
诗在我的感观中,它是关注情感,关注生命,关注死亡,同时也关注世俗生活,更多的是关注其本质。用最经济的文字,抵达诗歌的核心;用最简单的意象,突现出美感;留下更大的空间,给读者想象。
在现代诗的历程中从最突出的几个阶段可以看出写诗是一个思索的过程,一个扩大认知的过程,一个顿悟的过程。
第一个重要阶段:20世纪初以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二个重要阶段:1940(抗战后期和解放初期)一个具有现代主义诗派的诗歌流派形成,以穆旦、陈敬容、曹辛之、辛笛、郑敏等九位诗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其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并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诗歌的发展拓开了一个新地域。
第三个重要阶段:1970年以顾城、舒婷、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朦胧派青年诗人的出现。他们的诗摒弃空洞、虚假的调头和陈腐的套式,探索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方法,挑战艺术革新,推动了当代诗歌“多元并立”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以至现今大多作品世人传诵。
第四个重要阶段: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尚伸敏、王琪博、燕晓东以及更多的优秀大学生诗人。其中包括四个阶梯的具有强大的创作力量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
一、是77、78级大学生诗人,有徐敬亚、王小妮、王家新等。
二、是79、80级大学生诗人,如宋琳、于坚、简宇、海子等。
三、是81、82、83级大学生诗人,如江堤、黄灿然、等。
四、是84、85、86级大学生诗人,如小海、中岛、徐江等。
。。。。。。。。。。。。
在往后就是现今的80后,90后诗人。
他们大多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依照上面的阶梯来讲,大学生必然成为今后诗歌发扬传承的主力军。
而时代不可避免的作为了诗歌的背景,诗歌一直存在,一直在诞生。更多的校园诗人在当下网络时代中,从中西方吸收了很多文化精髓,认识到了艺术有它的交融性与多元性,就如现在的绘画一直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下 寻找自己的出路,谁会成功和如何发展也很难说。诗歌也一样在受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现代派虽然反对传统的,但又有继承传统的一面,而文学发展也呈多元化趋势,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等等。它们在否认历史上其它文学的思潮的同时,又自觉地与之交融会合,推动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层次与阶段。
我们也不能拘泥于派别手法,意象派,意识流,象征主义,现代、后现代主义等等;李小龙的武术哲学思想值得借鉴,其精髓是:借各派之所长为我所用,发挥潜能极致,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击倒对手(直抵诗歌)。
这是我们一直寻找的一种自由冲突的张力,寻找一种自由无谦卑的姿态,寻找一种扑捉生活特味的感觉,我们希望能够以诗的“雅”来流露诗的真迹,让哲思深入场景。不为想象而想象,不做纯粹的语言游戏,不过分依赖语言的形式。忠诚才是写作的态度,才是艺术的包容,才是尝试重新编织语言的叙述系统。
中国诗歌,它都在传统的诗歌上超脱与逾越,但又苦于路径的迷惑,虽然历史不让我们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但想写好的诗歌,首先得学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再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部分,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民族新诗歌发展的契合点,也容易做到厚积薄发,文学重在创新,对于以上各流派,我们当代大学生都有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不是去模仿前辈,而是学习他们身上独特的东西寻求语言、思维、表现手法的创新眼。
现在大学生诗人已从前辈手中举起了诗歌这面旗帜,他们将承担起一代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信心。
除此之外,由于所处生活环境是校园,一些诗歌还不够成熟,缺乏生活阅历,但从他们诗中可以看到有关亲情、爱情、乡情、大我、小我、责任、抱负、使命、荣辱。。。。。。。。的优雅作品。就 如著名诗人潘维所评论:“我发现他们的才华,创造力部逊于当代任何一个年代的诗人,但大多数个体还需要生活肥沃性的培养。”
我们有着束缚,有着自身对生活感触的不明确,有着对生活内省和外省的不完整。。。。。。我们在校园文化氛围的长期的孕育下 开始挣脱让诗性回到社会,追求诗的高雅和崇尚诗的雅兴写作,我们认为真正的好诗应上身到美学,甚至哲学的高度、应当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浓郁的情感蕴藏其中,让诗以贴近心灵,贴近生活,贴近人的感觉,贴近生命的自然状态,而后返归宇宙,给诗意留下痕迹。
愿大学生诗人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为社会,为爱好诗歌的人,献出更多诗人传诵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