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情感与教学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也可以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体现的态度体验。历史上统称之为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等。那么,好的情绪、情感有什么表现?怎样做才能保持好的情绪、情感?好的情绪、情感与教学之间又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如果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我们应该做到:
1、积极做人,乐观开朗
2、悦纳自己,实现价值
3、学会宽容,助人为乐
4、学会倾诉,合理宣泄
5、解除烦恼,讲究方法
也就是说,要做到保持愉快而积极的心态,减少或消除消极的心态:首先,是需要正确地评价他人和外部事物。愉快而积极的心态应当是以正确客观的态度面对个人情感的体验。其次,是保持心态适度的两极性。大喜或大悲对人的健康是有损害的,只有适度地控制,才能使人努力去实现目标。还有,是要恰当的自我评价自己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评价时,既要看到自己的优越,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避免沾沾自喜和悲观失意,从而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调整自己的目标 。最后,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全的个性。这包括:同他人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冷静地反省自己的心态;多接触新思想,与不同的人交往、交流;适时地表达情绪;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提高生活质量。
在知道了健康情绪的标志和如何保持健康情绪的方法后,如何把健康情绪应用到教学中去?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又有哪些呢?
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也就是教学)之间的桥梁。如何把健康情绪应用到教学中去呢?靠的是教师的感染力,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等。
学校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如何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增进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优化教育效果,也就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绪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动力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要在教学中确定情感目标
以往人们在分析教学过程时,多数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中的认知系统,而忽视情感系统。事实上,教师、学生和教材既是构成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因此,教学不仅要有认知目标,也要有情感目标。尽管情感目标需依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基本上应包含:
1.让学生处于愉悦、兴趣、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和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二)以知促情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的基础,所谓“有所知,才能有所感”;而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入和变化,情绪情感也不断地加深和变化,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另一方面,情绪情感激励人的认识活动,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因此,利用情知交互作用,从认知入手调控情感,既有利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又有助于促进教学中的认知发展。具体做法是: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枯燥、单调的:可以不带个人的主观积极的情绪色彩,只是客观地提出一系列的事实与概念。当然,这将在学生那里产生不满足的情绪感受。相反,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若是高质量的,那么它们就能引起学生满足的感受,教学活动使他们激动、感兴趣、思想集中、开心、兴奋。
2.巧妙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显示教学内容内在的魅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明显的趣味感;将某些看来似乎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学生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未曾接触过的领域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明显的新奇感,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择优采用教学形式。这里的教学形式是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的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教学的模式、策略、方法和手段等。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佳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在特定教学情景中的需要,产生相应的积极情绪体验。
(三)以情促情
在教学中通过情感信息回路调控学生情感,使之处于良好的情感氛围之中,不仅有利于直接促进学生各种情感的陶冶和培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
1.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在教材内容的半壁领域(理科类)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情知交融的教学气氛,陶冶学生情操,实施寓育于教。这里有几种方法供借鉴(卢家媚,1994):
情感迁移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组织呈现方式,使教材内容成为积极情感----兴趣的诱发因素。
言语情趣法。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讲解有关教学内容,使之具有相应的情感色彩。陈景润的中学数学老师就曾用极为形象、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激起学生去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
拟人比喻法。用拟人化口吻比喻有关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情感色彩,使学生听了既感到情趣盎然,又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轶事插入法。通过“借题发挥”,介绍有关知识背后隐匿着的一些可歌可颂、可敬可佩的人物轶事,使学生对这些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从而使之具有情感色彩,同时还可更好地体现寓育于教的精神。
美感引发法。通过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隐含的美的因素,引发学生相应的美感体验,从而赋予教材内容一定的情感色彩。例如,F=ma,E=mc"等都用最简洁的函数关系反映客观世界中力和加速度、能量和质量的和谐奇妙的统一,体现了科学美。
2.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作为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情感源点,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教师的情感会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优秀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将自己对学科执着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带给学生,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不在教学中流露对所教学科的冷漠乃至厌烦、反感等消极情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培养起对该学科的热爱之情。
3.师生情感的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认知也交流情感;不仅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交流着师生人际间的情感。而师生人际间的情感也会通过迁移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态度。我国古代教学名著《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之说,便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
综上,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在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指出,一个情绪极度紧张的教师,很可能会干扰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他的学生情绪趋于稳定。所以,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要学生激动,首先就要教师感动。真情才能换取真情,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不仅不会收到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