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小黄在大学里学营销。进入大四,指导老师布置了社会实践课:8名同学分成四组,男女生自由搭配;每组自筹800元资金,上门收旧货,再转卖给回收公司,取得收益;为期三天,收货地点和渠道自选。这门课程旨在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开发商品剩余价值的“眼光”。
小黄和一个女同学组队,被确定为A组,另有B、C、D三组。各组人员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正式开工前,B、C、D三组都制作了策划文案,还从生活费里“挤”出钱来用作“创业资金”。A组却一直没什么动静,组长小黄只是简单地和同组女生口头商讨了几句,就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4个小组同时出发,各小组都对收购地点和物品秘而不宣。指导老师声明不问过程、只看结果,但要求学生对收旧货的场景用手机自拍,以作证明。
仅仅两天半,小黄所在的A组就谈笑凯歌还。两人神采飞扬,报捷称只用了600元启动资金,拉了四趟货,再按百分之二十的加价卖给废品收购站,600元就变成1200元。紧接着,其他3个小组陆续返回。因四处奔波、搬上搬下,其他组的组员们都累得疲惫不堪,收获却很惨淡。B组只赚了100元,C组赚了50元,D组不但没赚到钱,还把本钱贴进去一半。无疑,小黄的A组被评为优胜。
指导老师让每个组长介绍一下收货经过,并展示自拍画面。B组组长反映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难收到价值800元的旧货,他们只好发动家里的亲戚朋友,凑了些东西拿去卖,卖到900元已是不易。C组到中小学校收旧货,跟门卫说尽好话,才获准进去收旧报刊和饮料瓶。D组的两名同学都来自农村,在城里没有人脉,转了几个小区,门卫都不让进,只好在小区门口竖牌子,接受居民送来的废品,“业务量”十分有限,终于收不抵支,铩羽而归。
最后发言的小黄慢悠悠地说:“我舅舅在市委工作,我求他打了几个电话。然后我们就每天花80元租小货车,到各机关找办公室主任,要处理的报刊多得都装不下,还有人慷慨地送了几台旧电脑。”
写课程评语时,指导老师犯了难,真要实话实说吗——有优良的社会资源就能事半功倍,取得别人望尘莫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