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寒门里的大学梦,大学里的中国梦

                           寒门里的大学梦,大学里的中国梦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1504班胡铭珏


于梦想和贫困的接轨处落泪,于知识和饥饿的冲突处落泪,于自尊和物质的矛盾处落泪,矢志不渝的眼泪最后变成了闪闪发亮的“金子”,熔铸成生命的韧度和灵魂的高度。《落泪是金》第一次揭开了中国大学收费并轨后贫困大学生的面纱,他们的生活困境、精神冲突和外部关怀成为读者目光的聚焦点。

读罢此书,贫困大学生对于大学的极度向往和渴望深深打动了我。家境窘迫,病亲在榻,困苦的物质条件压榨了所有的安详和圆满,却没有挤压掉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学的向往。流浪、打工、乞讨,绞尽脑汁,倾其所能,都要去上大学。大学,对他们来说是最遥远的梦想,但他们依旧以最艰苦的步伐去跋涉,即使从此以后,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遥马亡。

敢问一句,为何非得上大学?或者说,何建明先生为什么要如此关注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呢?又或者说,为什么团中央、学校和社会上各界人士如此支持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呢?

我想《落泪是金》的第十五章《大学是什么》就有讨论这个问题。

古时有四书中的《大学》记载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94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对于寒门之子来说,是掌握知识、改变命运、扭转乾坤的舞台,所谓“鲤鱼跳龙门”之场所。上大学成为了一种梦想的支撑和人生的信念,成为了他们在物质生活的泥淖中抗争的原动力和前驱力,更是人生大厦的顶梁柱,撑起了人生和梦想的重量,撑住了苦难施与他们的压力。

确实,在大学里,有知识,有技能,有人文,有思想,有精神。在大学里,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精神的铸造是在为实现价值和独立生活设好铺垫,埋下伏笔。上大学,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就是完善自我和追求更好的生活的练兵场。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与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无法割裂的。昔日,在湘江岸头的大学里,身着长衫,手执卡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宣言》的青年毛ze东,心中沉思着4万万同胞的解放之道。那时,在中国繁若晨星的大学里,饥肠辘辘、刚毅坚卓的贫困大学生,脑中推演着哥赫巴德猜想,构思着社会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正如书中所说:“你现在又该对中国的大学有了新的理解。它是什么?它是我们民族的脊背与栋梁它是我们全体人民的责任与义务!它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更是我们祖国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复兴需要大学,需要人才,而贫困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也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进程中的生力军。中国的大学不仅仅承载着大学生个人的未来,更是承载着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脊梁。大学赋予莘莘学子以知识,以智慧,以技能,以精神,而学子们包括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走进社会,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人才,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大学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输送新鲜的血液,我们又怎么能让这些血液因为贫穷和饥馑而失去活力和光泽?

所以说,大学承载着中国梦,一个造福中国人民的梦想,一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个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贫穷与屈辱处的眼泪,终究是会化成人生旅途中的闪闪金光,更会是见证中国梦圆满那一刻的光辉与璀璨。


上一篇:“我”的大学,我的泪 下一篇:读《落泪是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