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生病的人都在这里

现在,喜欢写字的人越来越多了,即使是在这一个小小的论坛上也是如此。但是,这一个旦生于九十年代中后期的、被人称为“晚生代”的写作群体,并没有达成他们的诺言去将文学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反而将这一方所剩无几的圣土搞得更加的疲惫不堪。最后,他们也必然随着商业炒作的逝去而风彩不再。

对于我来说,这个写作群体,他们都是些当代生活里的迟到者。由于自身的经验限制,但他们并没有摆脱生活史以及艺术史上的困惑,所以不得不从文学的主潮流中脱离出来,进行边缘化的个人写作。他们不谋而合地选择了以生活的表象作为叙事主体,以随意游离的叙事状态在同一平面上与他们心目中的生活相互混合的个人写作方式——事实上,也只有这一种写作方式适合于他们。他们自作聪明地以为,写作就是生活在纯文本上的还原。在狭义上来说,所谓的生活,的确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特别是当生活没有了它的内在时,谁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解读者,就连就成熟的作家也不是。老实地说,这个无法否认的观点也的确作为全民写作提供了可行性的实质依据。但是,这一种片面的而且本身带有一定缺陷的生活并不是文学,也不可能成为文学,它只是文学作品中感情寄托和抒发的一个必须载体。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要揭示世界(广义上的生活)的内部秘密,从而争取一个与之公平对话的机会。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企图对这一层关系进行有力的修复,而不是导致断裂。从性质上来说,文学比任何一种生活形式都要高级得多。对文学概念和功能的误解,使他们在面对或者处理自己的感受时,变得患得患失,无法找到一个长驱直入的写作契机,更莫说要保持着一种有深度意义的终极思考。事实上,他们的指头已经开始慌乱。其次,在叙事的技巧上,相对于苏童、余华他们对经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挑战性,这些后起的写作者并没有一个创新的能力,他们只是批判地接受了原先各个流派的语言风格,并在这个基础之上稍稍地作了一点更进的努力,但是始终都没有很大的突破。再一次,他们写作的原动力并不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身,而是来自于他们内心深处那一层小资意识浓郁的倾述欲望和娱乐精神,他们很轻易地就背叛了文学在社会上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们是自私的(这不是缘自内心的自私),即使是偶然得到了一个绝好的题材,他们也作不出让人满意的文学作品来,或者是始终有着一种艰苦羞涩的青春气味。这是因为慧根让他们知道的时候知道,但是慧根却没有让他们知道,或者没有办法让他们知道。

生病的人都在这里,他们却连一个失败的上帝也不如。

 

 

 

 

 

【编者按】

 

拜读了……作者对文学的执着与追求渗透于字里行间,尤为可贵是作者对文学的一种本真的思考。文学作为人学,其价值在于出乎灵魂又回归灵魂,真正的文学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过滤与历史的检验!

客观地说,不同年代的作家的确是有差异的。上一代作家所写的痛苦,实际上更多是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性的。而80年以后的人是出生在一个保护伞下的,更多的是城市体验。文学需要想象力,“80依据的想象材料与前辈的也不同。他们依据的可能是动画、漫画、课堂、酒吧。这样的不同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不一样。关于80后作家群,在我看来,只能说那是某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90”“2000,现在的“80很快就会受到挑战的,文学随着时代在发展,谁也拦不住。

格非说“我们非常需要年轻作家的刺激”,“80的率性,即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以及相应的表达都不藏不掖,作品具有一种自然的真实性;还有就是“80中的不少写手在艺术感觉上和文学语言上都很见个性,很有天分,几乎个个都有属于自己的别致。

不管赞同或批判,“80这一群体确实活跃在文坛上,在这存在中,必然会有一些杰出的作家涌现出来,这就算是我的一种美好期待吧!
                                 
——编辑:幸福白粥

 

上一篇:走进热带雨林 下一篇:孤独,以及交流的限度【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