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散文·随笔·短信

  • 我不是一个轻飘飘的人

    日子过得太惊慌,一恍已是大三。过去的两年多,有太多值得纪念的东西,太多值得铭记的人。过去一直活得轻飘飘的,总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害怕太亲密的距离,现在才发现,其实没有必要。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这个世界之外。在面对眼前的一切时,时常还是会感到无力。仅就自身而言我知道不能改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但就茫茫宇宙,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去适应现实自保还是飞蛾扑火毁灭都不见得是最好。向别人求助,没有人敢给一个确切的答案,只能说:由你自己决定。承担别人的人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这样想得多了,就只能谨言慎行,不轻易给人建议。一年前,看见大一新生,曾有冲动想告诉他们一些所谓的经验,也拉着一个师妹叽叽喳喳说了一个小时,但是最后却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成长的路径,我又何必强拉别人进入“正轨”。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这话一点不假,很早就真正懂得了这样道理并有自控力和能力掌控自己未来的人,必是佼佼者。但是我却不是,有些道理,真正理解之后已经太晚,我这样的庸人最终只会在岁月海潮的拍打下变得细碎,变成别人不屑掸去的一粒尘埃。生命就这样让人感到绝望,所以我们终其一生寻找人生的意义,寻找留存的理由。但是,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人根本不需要理由,活着只为活着,好像生活只是一种惯性的延续。确保纤细的生命之绳不被彻底挣断,就是理由。我们谈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的时候面向的对象是有范围的,因为对于吃不饱的人来说,谈人生观真是十分可笑的事情。我们孜孜不倦地在形而上中寻找答案,却沦为形而下的囚徒,真是充满悲哀的悖论。有些人自杀不是因为无知,而是思考得太深,因此忍受不了生命最终仍是虚空的幻灭感。但是,将生活、生命放在头脑中思考,放在敲打的文字中,永远是找不到出路的。真正的出路在感受、体验、经历之中。最依恋世界、生活和自己的人不会舍得死。只有走出圈养的痛苦,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虽然现在我的能力和经济实力还很有限,我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我看着别人潇洒自在,内心怅然。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不知进取,我在以另一种方式走路,实现我的渴望。现在的我不是一个轻飘飘的人。

    1970-01-01 08:00:00 作者:袁嘉慧 9587 0

  • 变形计

    变形计——不舍的村学观后感《变形计》这一栏目之前曾经看过,通过给参与者调换环境以感受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一直觉得这个节目非常有意义,不管是对大人还是小孩,而在本周马克思主义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播放的这一集变形计,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这一集变形计名叫《不舍的村学》,两个互换的角色分别是北京重点学校府学小学的苏老师和湖南凤凰县的九龙小学吴老师。这两位老师所处的环境用“天壤之别”一词来形容完全不为过。苏老师所在的学校里全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每一位学生都按部就班地享受着极好的教育。而吴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间光线阴暗,雨天漏水的破房子,里面只有一块擦得发白的黑板以及一些破旧的长凳子和长椅子,十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天就挤在一起同时上课。其实,在互换的过程中,我注意到的不仅仅是苏老师与吴老师,我更多地注意到了这两个地方的学生,在这两群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孩子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些让我感到震惊、心痛、无奈的东西。1.府学小学学生与九龙小学学生的区别①性格上的区别府学小学的孩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活泼,天真,是纯粹的孩子。在吴老师第一天来到班级时,这些学生围着他一个接一个地问:“老师,你们那边的学生是不是没有书包?”“老师,你们那里是不是没有高压锅?”“老师,你怎么穿着军鞋来上课?”这些孩子直率的好奇,让吴老师黯然落泪,看见他转身低头擦泪的那一瞬,我仿佛感受到了他内心那无法言喻的辛酸和无奈。这些从小就衣食无忧的快乐孩子,怎么能够想象那些远在山区的同龄人的生活?他们又怎会料到他们这些无意的问话,在吴老师看来每一句都是刺得他生疼的利刀?而在我眼中,九龙小学的学生则截然不同,他们身上有着的是淳朴、成熟、懂事。在刚接触苏老师的时候,这群孩子显然没有府学孩子的开朗外向,他们很整齐地站成了两排,每张好奇而兴奋的脸上都露出了两排牙齿,他们没有主动问起苏老师关于遥远的北京的问题,却很热情地回答了苏老师的疑问。这群孩子有不少是留守儿童,而这种没有父母在身边而又极度贫困艰苦的生活正是造成他们与府学孩子性格差异的原因。过于艰辛的生活,使他们不得不成熟,懂事。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里,11岁的丽枝早已成为了家里的支柱,而6岁的妹妹连枝也已经会做很多家务活了。当我看到这些孩子俨然一个小大人似的熟练地忙活着做饭时,内心震惊之余,深处也隐隐地翻起一阵疼痛。有一天,有一个学生给苏老师交来了学费——稻米和黄豆,而苏老师则决定到市集上把黄豆卖掉换钱给九龙小学的学生们买几本书。在苏老师兴奋地数着用黄豆换来的二十九块钱,自言自语地说:“一会回去可以给孩子们买点书”的时候,班长吴甜英却说了一句让我感受极深的话:“买个屁啊,买书……”话中充斥了不满,但过了一会儿她却在书摊前看书看得入了迷。甜英之所以会说出那样一句话,不是因为她讨厌看书,而是因为她觉得用学生抵学费的黄豆换来的钱去买书实在是太麻烦吴老师了,在她看来,在这种条件下,吃得着的食物远比摸不着的知识来得实际得多。看到这里,我的心又一股难受,到底是什么,让这一群原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孩子过早地为生计奔波忙碌?到底是什么,让年纪小小的他们对生存的认识如此深刻?②教育上的区别对于府学小学孩子与九龙小学孩子在教育上的差别,我不是从教学设备、教师水平等方面发现的,而是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感受到的。就读于府学小学的崔桐,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背诵的那首《望岳》让我有一种忍不住要鼓掌的冲动。他背得确实很好,咬字清晰,流利顺畅并且情感跌宕起伏。而九龙小学的学生在朗诵时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一张张憋红了的小脸。他们读得很用心,很响亮,他们大力地张着嘴仿佛要让宇宙都能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热情让我震撼,但他们那并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却让我感到了悲哀。为什么,一群这么渴望学习的孩子连学习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的机会都没有?为什么同是一片蓝天下的孩子,所拥有的东西却如此地不同?2.难道他们走出大山就能跟我们一样吗?毫无疑问,贫富差距是导致府学小学孩子与九龙小学孩子产生差异的最大原因。而贫富差距不仅仅会拉开教育水平上的距离,甚至会造成不同地区各人尊严、社会地位的差距。在节目中有一幕给我了不少感触,那就是孩子们爬上山顶,对着远处招着手大喊:“我们都想去北京!”他们渴望走出那座大山,走出那种贫困艰辛的生活,在他们想来,只要离开了现在生活的地方,再往外踏出一步就到达了他们内心所向往的幸福舒适生活。但难道他们走出了这座大山,就能真正地轻松起来吗?谁能保证在大山里生活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他们在城市里能活得更快乐?其实到北京体验城市生活的吴老师在一周内情感的起伏变化正是很多从大山到城市的追梦人的心境缩影。吴老师到北京后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他无时无刻都有一种潜在的自卑感,也许他自身并不承认,但从他的言行中,他总是让人感觉到他认为自己不如城里人。从“我毕竟是从乡里来的”到“这些孩子都是天之骄子,都是宝贝”可以看出,吴老师不仅仅认为自己比不上这些城里人,就连家里边的那群孩子也同样地、无可避免地比不上眼前的这群城里的学生。尽管其他老师和编导组的人员都非常地热情对待吴老师,可是他心里依旧有一根拔不掉的刺儿,那根刺儿刻着他的出身。自卑,是很多农村人到达城市后的潜在心理状态,不管出门前他们多么雄心壮志,热血沸腾,当真正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与家乡几乎完全脱节的地方时,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卑微地低下了头。本来环境的不适应已经给他们带来了重重困难,而周遭某些人的异样眼光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看着这个在北京停留了七天的吴老师,我仿佛看见了凤凰县里那些渴望走出大山后进入城市的孩子。难道走出了大山,这些孩子就能像城里人一样活着吗?不,这是一个绝对否定的答案,至少他们绝对不能立刻像一个城里人一样活着,走出了大山,他们要面对的还有很多很多。3.但在现有条件下,他们必须要走出大山,我们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尽管对来到城市后的生存有着数不尽的未知,但走出大山却是这些孩子摆脱贫困落后的唯一出路,也许到达城市不一定能实现那个徘徊在心里多时的梦想,但留在山里人生就必定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他们依然必须要走出大山。贫富差距是导致孩子们立志走出大山的重要原因,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导致了教育上的贫富差距,而教育上的贫富差距又进一步地使经济的贫富差距拉大。也许有人会说,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问题。是的,但我们可以从教育上的贫富差距入手,为这个恶性死循环切开一条生路。我们可以通过国家拨款、慈善机构捐款、甚至是对师范生进行规定下乡教育实践时间,给山里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赋予他们更强的能力,让他们在城市里能站在更高的起点出发。而就城里人来说,对于这些外乡人,我们不仅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低人一等,随便地给他们抛去几个不屑的白眼,相反地,我们更应该以礼相待,尽力给予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热情、帮助、关怀,让他们感到就算梦想很远,但身边仍然温暖。4.放眼长远,改造农村才是治本之计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走出大山是这群孩子的唯一选择,但绝不是最佳选择。如果说,孩子们留在农村受到的是过早的体力折磨,那么,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并扎根于城市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就是过甚的心理折磨,而后者比前者更让人感到疲倦、绝望。节目中的吴老师在经历了七天的北京之旅后回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凤凰县,他心里的那一句:“终于回到家了”让我也不自觉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仿佛放下了心里的重担。难道在城里的他真的比在村里过得更加舒适?那为什么他当初要在北京出走?为什么当他最后回到家时连呼吸都变得顺畅、舒心起来?明显地,走出家乡并不是改变这些农村人生活现状的根本办法。我认为,治本的办法是直接改变农村现状,而不是让农村的人们被迫地摆脱农村。只有加强农村建设,让农民感觉到生活提升的希望,让农民有胆量去尝试参与改造农村,才能真正改变农村与城市的天渊之别。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必然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尽可能地拥有能力、知识,使他们不至于必定要离开家乡另谋生计,让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和胆量留下,改造家乡。但这个理想依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援助,对,他们不仅仅依靠国家,他们也需要你和我的帮助。

    1970-01-01 08:00:00 作者:吴晓冰 9632 0

  • 呼兰河的丑与美

    呼兰河人们的丑与美那天,我翻开《呼兰河传》,老师从我身边经过,拿起书来,说了一句:“萧红,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如今,读完这部作品才发现,原来她是如此地了不起。远处看,那只是一座普通的小城,照样地春夏秋冬,照样地花开花落,照样地日落日出。本以为那只是一座诗意而平静的小城,但随着萧红的笔尖慢慢踱进那小城,我却从纸糊窗上的一个小洞看到它那发黑蛀虫的五脏六腑。多么聪明绝顶的脑袋呵!竟能把病死的猪当作淹死的猪,在大晴天下心安理得地把煮好的猪肉若无其事地吃下去;多么坚强勇敢的眼珠子呵!竟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他们面前全过程地演示接近死神的过程;多么忙碌不休的嘴皮子呵!一天到晚说这人的是、那人的不是,最精彩的是隔天却说起这人的不是、那人的是,全然忘掉了昨天自己那理直气壮的评论……总之,呼兰河传的人们真的不一般。呼兰河的人们很喜欢看热闹,这是他们生活的精彩部分,而上吊、跳井等是他们最喜欢的“节目”。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总是很期待,他们络绎不绝地去看小团圆媳妇被滚烫的热水浇灌,他们早早就准备好看冯嘴歪子丧妻的绝望,猜着他要喝酒,要哭,要完了。对于其他人的痛苦,他们都不觉得悲伤或者是可怜,反正,那人还活着,反正,那人不是自己。这些热闹一来,总是要看看的,因为这会是以后几日邻舍间讨论的材料,不看,会被视为落伍的。他们的各种行为都有着必须的理由,因此他们总是自然而然地做出一些如今的我们绝不能理解的举动。“看客”确是呼兰河的一大特色,更是呼兰河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正如作者所说的,“就是那些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的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他们就是名符其实的“看客”,只是看,绝不参与劝说或救援,除非人死了。在小团圆媳妇被热水浇昏的时候,“她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死没有?若还有气,那就不用救。若是死了,那就赶快浇凉水”“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是要逃命似地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这种逻辑,看起来很滑稽可笑,人不死,不用救,死了却得赶快救。不过,想想也合理,假若主人公死了,哪里还有热闹看呢?然而,他们这种特殊的逻辑方式恰恰反映了其冷漠、残酷的人性,即其最丑之处。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人群,确实恨不得将他们千刀万剐。他们看着别人越痛苦,便越快乐;我们看着他们越快乐,便越痛恨。但从小时候的作者的眼睛来看却没有这番潮涌般的愤怒。她也只是看,只是听,对那些奇怪而有趣的习俗仪式亦感到无比的惊讶和好奇,但那时候,她还只是一个小孩。当成年后的作者用笔写下这一切的时候,却在文字间布满了一针见血的讽刺,就好像荆棘一样,密密麻麻地,让人对于那呼兰河的人们,不知是可笑、可悲还是可恨。作者用小孩的眼光去记载呼兰河的那些小事,却用成年人的笔尖去加以描述,使得当初在呼兰河这个地方发生的一切显得丑陋不堪却又似乎平凡无奇,让人读下去百感交集却又着实无可奈何。跳大神、娘娘庙大会都是呼兰河人们每年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当遇到什么病痛或不顺,他们都虔心地向神灵表示敬意。有时候他们会恰巧平安度过难关,这使他们更有理由热衷于迷信了。在今天看来,这是最愚蠢不过的行为,由于科学的存在,我们都明白,一切祸福,都不是因为什么神灵,而是因为我们的双手——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呼兰河的这种迷信,是一种顺从的迷信,因为祖祖辈辈如此,因为家家户户如此,所以,跟着大众走总不会有错的。这种顺从,这种迷信,概括地来说,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麻木、愚昧。在我看来,这些便是呼兰河人们的丑。当然,呼兰河人们的丑,都是相对于现在来说的,当我们试着去融入他们那个时代时,却发现其实他们也只是普通的人们,甚至身上还存在着善与美。毕竟,他们从来没想过要伤害别人,虽然他们喜欢围观他人的痛苦,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特意地使人痛苦,就算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狠狠地管教小团圆媳妇也不过是为了她好,要她更像一个团圆媳妇,而不是为了让她受苦受难,更何况,那连豆腐都舍不得吃的婆婆后来还花了大把大把的钱给小团圆媳妇治病呢。他们不仅没有害人之心,而且还有善心,虽然那只是对死人或者是畜生的善心。他们放河灯,好让让冤魂怨鬼托着灯在黑暗中寻找脱生的路;他们做着一间间的豪华大纸屋烧给死去的人,好让他们不再受苦;他们养鸡比养孩子要仔细得多,他们会为一只断了腿的小驴哭瞎了眼睛……尽管这种善有点病态,但它的的确确也是善的一种。一直以来,呼兰河的人们顺从地接受周围的一切,透风漏雨的房屋、不能饱肚的食物,还有命运不时的玩弄……但他们从没退缩,亦从没因此而想过放弃那一如草芥的生命,只是日复一日地一步一步走过属于自己的那一生。正如茅盾先生所说的:“他们都像是最下等的动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有二伯、老厨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都这样顽强地活过去的。同时,他们也很单纯,尽管他们愚昧、保守,但他们终究也不过是被数千年封建落后文化所濡染的普通人,他们只是单纯地遵循着祖辈们留下来的规矩,单纯地遵循着祖辈们留下来的习俗,单纯地照着祖辈们的方式生活着,绝没有半点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目的。呼兰河的人们的丑与美一直并存着,萧红在写下这本书时,必定是既爱惜又痛恨。她怀念家乡,毕竟那些有趣的童年回忆都是在那里产生的,那后院,那小房、小黄瓜、大矮瓜、蚂蚱、蜻蜓、豆腐、粘糕还有祖父……可她又痛恨家乡,痛恨那里的愚昧、麻木,但又极同情这些无辜的人们,毕竟,这也不全是他们的错,因为世世代代都这么错下来的,他们并没有勇气去摆脱,甚至也没想过要去摆脱。萧红把对那里的喜怒哀乐扭结在一起,集成了这本“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的书。刚伴着萧红走进这个小城的时候,心里总是很觉得愤懑不平,甚至认为它根本就配不上有这么一个诗意而平静的外表,但当走过这个小城,再回头看时,却发现它仍旧是那么平静、那么普通,甚至比开始时更平静,更普通了。

    1970-01-01 08:00:00 作者:吴晓冰 9609 0

  • 晚霞,零落的天籁美

    7月11日,是我们“七月天”社会实践服务队三下乡的第四天了,今天的天气特别热,校长的办公室就更像是一个大火炉,里面的空气都是闷热的,无论风扇怎么吹都感觉不到一丁点的凉,而我们新闻组的亲们一整天都是大汗淋漓的在这里写稿、发稿,大家表面看起来好像都不是很在乎,其实心里多少有那么一点不是很愉快,这也是人之常情。傍晚,我走出屋子,无意间去到楼顶,一阵清新凉爽的风扑面而来,抬头一看,红色的晚霞就跃入了我的视线,与黄昏的天空相映成辉.霞的红深深浅浅的,既像少女羞涩红透的脸庞,又像姑娘擦的淡淡的胭脂.再远一点看,感觉这一片天地都是金黄带红色的.远山与天空相连接,一线天的美景防如妆台上那条被阳光照射下的红色缎带,分辨不出那闪耀的光辉属于谁.再后来,天边那抹堇色的云霞的色彩如郁金香的魔幻渐渐地淡去了,犹如一张童年时的照片在岁月的时光里日渐朦胧,那火光不经意间刺痛了我的眼,忽的一张开双眼,蔷薇的奔放变成了晚霞的颜色,暗黄色的广阔天空一点点的沾染些须红晕,听,它走向抽象,走向了虚幻,好似在映出,美丽的消逝会记载永恒。“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突然我想到了这句诗。如果没有今天这种闷热的天气,可能我也就不会能够看到那么美的风景,一种远离喧嚣纯粹自然无须任何修饰的天籁美,想到这样,原本心里的那么一点不愉快也就荡然无存了。

    1970-01-01 08:00:00 作者:七月天—周军年 9615 0

  • 我的工作总结

    作为师协的新理事,在这短短的三个月,我收获了友谊,责任,工作经验等等。新理事见面会、晨读经典活动、试讲讲座、试讲培训、会员总结大会……一路走来,对于师协的各种事务,我也渐渐上手了。在这里,灰常感谢各位理事对我的包容与协助,灰常感谢三位会长对我的工作的提点与建议。在新理事见面会上,各位理事亲切甜美的笑容,让我坚信加入师协是个正确的选择,也使我从刚开始的紧张渐渐放松了下来,慢慢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貌似在宣传部没有什么锻炼人的工作,但实际上要想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出海报是我们部门的主要工作,本来以为写字对我来说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但是自从出海报以来,毛笔字使我连连受挫,越来越不敢下笔,多亏了晓云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为了协会,我会好好练好毛笔字的,加油!!参加了协会大大小小的活动,我对试讲培训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因为那次上台试讲是我第一次试讲哦!当时可是紧张得连上课内容的顺序都弄乱了,因此被会长“批了一顿”,哈哈!不过因为华丽的指出,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以后我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期待我下次的表现吧!会员总结大会我们协会策划的活动,端午节那三天都奉献了这次活动。方案的修改、视频照片的整理,虽然繁琐,但是大功告成的那一刻是开心的,满足的,当视频得到理事们的肯定时,心里可是美滋滋的啊!对于腾腾和武靓对我挑剔(照片)的包容,我是非常感谢,但同时也是非常不好意思滴。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学会了活动的策划,坚持、团结协作的重要,虽然还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经过这次的教训,我相信我们部门会做得越来越好的。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和各位理事团结协作,共创师协的美好明天!

    1970-01-01 08:00:00 作者:梁莹莹 96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