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师“飘香”实践队在高州镇江文化中心广场举行以“联袂镇江颂党恩,携手民众展风采”为主题的文艺晚会,《茂名晚报》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茂名晚报》在报道中盛赞该实践队“大学生实践队与村民同乐”,“向民众展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据悉,文艺晚会现场人头攒动,节目丰富多彩,上千群众共享了文艺盛宴,气氛异常火爆同时,该晚会也为该实践队的本次实践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晚会的筹划和开展,不但提高了队员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增进了队员间的友谊和默契。
顺职经管三下乡队伍紧密排练晚会——2012顺职经管扶贫济困服务团 (图文/唐忠银)7月11日,这是顺职经管三下乡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第4天。在这期间,顺职经管扶贫济困服务团参加表演的队员们都积极地参加排练。 虽然天气酷热,队员们把排练场地转移到男服务队员的宿舍中排练。据了解,顺职经管扶贫济困服务团2012“庆团90周年,扶贫济困”晚会将在7月15日晚上8点隆重举行。
为了文艺汇演,师生共同努力——湛师“希望家园”队员与孩子们一起努力进行文艺汇演的排练 7月16日早上,为了迎接明天精彩的文艺演出,北灶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排练。首先,队员为每个孩子发一张歌词,一句一句地反复教导。然后,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合唱,并用电脑播放音乐伴奏,不断地演练,不停地纠正。一个小时后,经过队员于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一首《爱,因为在心中》已经可以完整地唱下去了。然后,孩子们按照队员的精心安排进行排队,排成一个“心形”,接着,一个一个孩子地进行入场顺序说明,这是这次气势的关键点,所以队员要求很严格,尽量精确到位。然而,让人惊讶的是,休息时间到了,孩子们仍然坚持不休息,继续排练。于是,他们一连排练了整整两个小时。直到最后,一次完完整整的排练进行完了,孩子们、队员们都露出了甜美的笑容。接近尾声,一切活动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师生都在共同努力着。 、
12天的三下乡结束了•••••,之前很少跟这么多师兄师姐在一起这么多天,学到的很多了。其实让我笑的最开心的是高三院了,每天有点累时,有他们的陪伴,真好。不知道是不是那片土地适合我们的生活,我们都很开心,可以说痛并快乐着。刚开始时,看到大家有点不大喜欢的感觉,我有点内疚了,因为毕竟有一些人是我叫过来的。慢慢的,或许习惯了那种下乡的生活。特别是我自己,把那种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也习惯并尝试着去做。特别是收割,让我有点疯狂,记得小桦写新闻稿是说,我们每个人收割一亩地,太搞笑了。不过确实是,当我们回头看看自己的努力成果时,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感。让我不再认为收割好玩,因为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男孩子。我们收割和农民抱着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他们心理想着或担心会不会下雨,价格如何,能不能收割完••••••其实在下田时候,为了撇开当心被虫子咬,拿着镰刀拼命地收割。在回去的路上,看到还有一颗稻谷孤零零的竖在那里,好想立马冲下去割掉它,不过残缺也是一种美,就让它成为历史的见证吧。一根稻谷,一根情,虽然变黑了,双手满是被割伤的伤痕,双脚痒得要命,不过我不会后悔,因为这次难得的经历将会永远刻在我心底。我一般不大喜欢小孩子,到了文塔,这些小屁孩都是留守儿童,给我又是一番感受。他们有些很不听话,有些很拽,有些很内向。我发现这里的孩子是不容易跟别人道歉的,动不动就是我不来了,你管不了我。也许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别人的不信任。他们缺少的是家庭教育吧。父母长期在外,一回来也许会打骂孩子,让孩子们干很累很累的活,也许是读不懂孩子的内心吧。作为一名支教老师,第一次给学生们的是一种凶狠的面孔,但是,不吃软也不吃硬的家伙们是不会理你的,只不过是表面给你一个忽悠罢了。后来我懂了,我们要抓住这些z孩子们内心的痛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之前都是看到老师们来调解学生们的打架,现在我要上场了。开始时,真的不知道该咋么样解决三年级那两个家伙,因为我知道我不能发火了。让他们直接相互道歉是不可能的了,后来想到了先将自己的心放到他们的身上,去感受一下他们内心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一个都不能摧残,只能好好呵护,经过和他们聊到家庭时,他们才慢慢地开口说话了,凶凶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伤感,让人真的不得不起恻隐之情。一番谈心后,孩子们相互说对不起了,心里此时流淌的是一股温泉。第一次当老师的成就感。有些东西确实是要好好准备,就算是一节很简单的数学课。虽然那堂分数课,孩子们都听懂了,或者练习题都会做了,可是我还没有教她们去认识分数,那些孩子模仿能力太强了。上课的过程很好,因为我总是想办法让他们去读懂,和会做题,却忘了最基本的东西。在自我批评的同时也要赞扬一下孩子们那股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她们在寻找学习的快乐,我们应该满足她们,而不是其他。最让我怀念的是去市场买菜了。让我见识了乡下人们的淳朴和热情,在我学会买菜的同时,也很开心买到很实惠的东西。那些村民知道我们是来下乡的,她们都帮忙砍价,有些卖菜的阿姨和大叔还专门送我们冬瓜等。炒菜,在这里也学会的一点了。并且是用最原始的煮饭方式。看到队员们开心吃着我炒的菜,开心,开心,哈哈。说起来,还真的有点对不住信息学院的两位男生了,他们是我一次又一次叫过来的,一直都在后面保障着前线的工作,感动中。也许你们学到的东西很少很少,三下乡结束了,只能对你们说谢谢!感谢你们所有的人让我有这么一个经历,特别是师兄师姐们了,谢谢你们!(待续)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孩子远离了那温馨的港湾,他们得不到与其他孩子同样的爱与温暖,他们是谁呢?他们就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一些关怀。 留守儿童都缺少着,父爱,母爱,如果不能及时地给予他们爱心,他们会因为缺少亲情而陷入深渊。 “生命就像是一束繁花,时间就像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击落着繁花,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的残红踏入泥沙,”诗人汪静之无不感伤地这样感叹,是的,繁花终究会变成残红,生命由盛至衰似永恒,无人能改变成阻止,固此无沦在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里,我们都应该帮助留守儿童,帮助那每一个如花绚烂的生命,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那一束束蓓蕾满枝的繁花。
感谢谢骥前辈向广东校园文学网赐稿! 历代学者释“离骚”,或曰“离忧”(司马迁引淮南王刘安说),或曰“遭忧”(班固解),或日“别愁” (王逸解),或曰“牢骚”(游国恩解)。诸说虽皆可通,但余以为,《离骚》这篇千古绝唱,绝不仅仅抒写了作者的“离忧”、“别愁”、“牢骚”,而更为重要的是凸现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屈原——的整体文化人格,浇铸了一个独具一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是对《离骚》的亵渎,也是对屈原的亵渎。王恭之流,“少读书”,不学无术,只会放浪形骸,却自诩风流,附屈原之骥尾,其真性却与屈原大相径庭。魏晋名士们看重的是肉体的放纵,而屈原看重的是精神的坚守,他坚守的是自己的高洁、自己的耿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高洁的狷士(狷者,耿介之谓也)。他在《离骚》中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刚诞生时,“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他从小就汲汲自修,陶铸自己的“内美”和“修能”:“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洁身自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擘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他“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白爵然涅而不淄”。(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他却因过于自洁、不肯与世俗和光同尘而遭到贬斥:“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余虽好修女夸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苣。”他的流放,与其说是被楚王放逐,不如说是被整个世俗社会放逐。虽然他“怀信侘傺”,但他“行董道而不豫”(屈原《涉江》),决不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不肯向流俗低眉俯首。他不会像骆宾王那样发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叹,他深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只是昂起冷清的头颅,踽踽独行:“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他不肯向社会摧眉折腰,他宁愿“伏清白以死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怀瑾握瑜,矢志不渝:“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其耿介可见一斑。 《离骚》中的屈原,不仅是个高洁的狷士,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在《离骚》里,提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屈原是个“壮志烟高”的人,他一心改革时政,指点江山。他在《离骚》中,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楚王要“遵道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拘一格、不分贵贱选用贤能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照法度办事。他规劝楚王:“不抚壮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可是,他的“美政”理想触犯了贵族群小的利益,遭到了他门的围攻。“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群小党同伐异,在楚王面前对他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信谗而齌怒”,放逐了他。甚至连他苦心培植的“留夷”、“揭车”、“杜衡”、“芳芷”(香草之名,喻指贤才),也腐化变质了,他只能空叹“众芳之芜秽”。“美政”理想已成明日黄花,屈原也成了“美政”理想最后的守望者。他孤凄地抱着“美政”理想,但他决不肯“量凿正枘”,苟合取容于世。他说:“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要以前修彭成为榜样,以死明志,以死殉国。刘勰说他“依彭咸之遗则”,是“狷狭之志”。非也!我认为,屈原的自沉,是殉于自己的理想,他是抱着自己的“美政”理想沉入汨罗江底的。这种情志,是十分悲烈的、十分坚毅的,决非“狷狭之志”。淮南王刘安论屈子云:“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此论甚当。 关于屈原,历来公允之论是:屈原是忠君爱国之士。在屈原的政治理念里,君王就是国家的象征,君王必须是圣王。因此,他的忠君思想与爱国思想是一体的。而他对君王的理想化则使得他的“忠”.带有些“愚”的意味。明代邱志广《为离骚太玄作》云:“古人云屈原之忠,忠太过也。”过于忠便是“愚忠”。屈原在《离骚》里,总是把楚王比喻成“香草”,如“荃不察余之衷情兮”;他又用“灵修”来指代楚王,如“伤灵修之数化”。但君王毕竟不是“香草”,并不圣明,“不察余之衷情”;君王也不是“灵修”,老是反复无常。于是,屈原失望了,“怨灵修之浩荡”。但他无奈,他只能把楚王对自己的失信归咎于君王身边的群小,斥责他们“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亻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斥他们蝇营狗苟,把国家推向危亡的境地: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对国家颓危的境况忧思如焚,“恐皇舆之败绩”,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决定听从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去国远游,去寻找明主圣君,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但最终由于对祖国的深情眷恋而忍死不肯离去:“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在最后的乱辞里直陈以死殉国的本意,以明己志。后来,他怀着报国无门的悲愤,在“可以濯我缨”的“沧浪之水”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离骚》通过诗人自叙平生及其心路历程,雕塑了一个高洁、耿介、忠君、爱国的理想主义者和殉道者形象。其志可谓高矣,其行可谓洁矣!如灵均者,天下能有几人? 作者简介:谢骥,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专栏作家会员,中华文化研究会会员、作家分会理事,国际网络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长,中国网络文学联盟驻站作家,一刀文学网贵宾专栏作家。1978年生于广东连平,自幼酷爱文学,少年时期开始在《中学时代》、《中学时代报》等报刊发表习作,迄今已在《华人》杂志、《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时代潮》杂志、《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羊城晚报》、《北京晨报》、《香港商报》、《作品》杂志等各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及新闻通讯类作品100余万字;著有散文集《轻言狂放》(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3月出版)、《萍踪心影》(待出版)、诗集《天马行空》(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长诗《探访河源》(即将出版)等;主编有学术著作《一门三世四督抚》等;有多篇作品收入其他文集。 【编者按】鲜花美人本应陪英雄,无奈君王不问苍生问鬼神,此恨绵绵无绝期。那是屈原的无奈,更是苍生的无奈。 编辑儿狼 200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