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我们的三下乡支教活动正式开始了。全体成员都早早地带着兴奋而又略担忧的心情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按照孩子们的所读年级分三个班,各个班的老师在台上介绍着自己以及这十天内的内容。经过今天与孩子们的短暂相处,我们为他们的调皮和吵闹感到头疼和担忧,又为他们的乖巧可爱感到高兴。我们怀着对孩子的认真尽责态度在尽力地学着做好一个老师,一个大人,即使疲惫也不轻言放弃。“路途虽远,但我不会后退”,这是樱花实践队的心声。
指尖上的舞蹈蒲公英实践队开展手语课7月11日下午四年级的同学迎来了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首次手语课。“蒲公英”实践队队员张怡静简略地自我介绍以后,四年级同学的手语课终于正式开始了!“来,跟着我做!大家把右手拇指竖起来,然后贴在嘴唇上。这是爸爸。”张怡静一边演示一边说。同学们也收起了淘气的一面慢慢跟着做。接着,他们又学习了“妈妈”、“姐姐”、“请”、“你”、“坚强”等手语动作。同学们认真的样子感染了我,我也不禁地跟着做。可“天有不测风云”,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不过四年级的同学丝毫没有被影响。有的同学很快速的记下了所学的动作并且演示给周围同学看。“我觉得那些动作很容易就忘记。”另外一个同学告诉我,但是他在跟我说话的同时手却在不停地练习着学过的手语动作。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坚持吧!学完一些简单的手语动作后,张怡静宣布会教“隐形的翅膀”这首歌的手语,全班一片欢呼。于是,她又伴着音乐表演了一次“隐形的翅膀”的手语。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孩子们学到一些手语动作,我们也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我们所意想不到的——欢笑、坚持、激情、求知的欲望。我觉得与其说我们是他们的老师,还不如说他们才是我们的老师。撰稿人/唐珏晖供稿单位:蒲公英实践队作者:唐珏晖 13414859471(69)审稿人:辅导员陈艳君 15766639083(69)
我们守望心田社会实践队在今天早上开展了启动仪式,我们导师卢建筠博士和村委干部都非常重视今早的仪式,在仪式上两位村长都做了重要发言,他们都非常高兴我们队伍能够来到西坡小学,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村委干部非常激动我们能够将新知识带入西坡小学,他们很热情,嘘寒问暖,给我们疲惫的心带来一丝丝清凉。卢建筠博士作为我们的导师也很开心我们找到这么一所欢迎我们,喜欢我们的小学,他对我们寄托了很大的期望,热切地盼望我们这次实践活动能圆满成功。接着是队长发言,队长她作为我们守望心田实践队的队长,是我们的核心,是我们的总指挥,她也很负责任地担当起队长的责任,表明我们的态度,提出我们的期待。然后我们守望心田实践队宣誓,大家热情地投入其中,一句句誓言是我们对未来十天的强烈的意志表明,当然今早的誓言也都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所肩负的责任,激励着我们要认认真真地教好我们的学生。最后我们队员一起歌唱我们的队歌:爱的翅膀,感性的而又激昂的歌声久久地回荡在学校上空。启动仪式就是这样在我们的热情,欢呼中落下帷幕,但是这一个小时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下午是全校性的活动,活动名称叫“扣响心田心理游园活动”,一共8个游戏,每个游戏获胜者都有丰盛的奖品,活动的趣味性和奖品吸引了很多同学参与其中,类似“爱的抱抱”,开始10个同学围成一团,根据报出的钱数逐渐淘汰,获胜的两名同学得到了我们的奖品。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都非常活跃,通过这些游戏拉进了我们队员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也增进了学生们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也看出小学生他们男女意识非常强烈,往往男女分组玩,不愿意一起玩耍。我们一整天的活动下来,和同学们搞好了关系,初步让学生们认识我们,也更有利于我们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晚上的工作总结会议中,我们系统地总结了我们一天工作的值得发扬和继续努力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以便以后工作的开展,当然也很仔细地安排了明天的工作,真正落实到每一步。我们都坚信无规不成方圆,一致认为要在今后活动中严格遵守我们的队规,一定要将我们守望心田实践队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取得一个满意的傲人的成绩。 (撰文/陈相加 摄影/李桂芳)
7月11号早上五点多我们后勤组的四个妹子起床到队长家煮好早餐,所有队员吃完早餐后到学校准备开班仪式。大院小学校长和队长陈婉媚还有学生代表先后上台发言,队长组织学生和队员们宣誓。宣誓完毕各班班主任带学生们回教室开班会,我们也跟学生互相认识。看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回想起当年我们读小学的快乐时光。然而时光流逝,我们也在变化,不再像童年那样天真快乐。我发现我们在长大,烦恼也在增多。我在想,到底是谁抢走了我们的童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失去了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天气太热,我们后勤组为队员们准备了凉茶防暑。忙碌过后,我们得到了短暂的休息。后勤组开了一个小会,讨论今天晚上和明天早上的菜单。吃完午饭的队员们回到文化楼休息,以充足的精神风貌迎接下午的讲课。空闲的我想到队员们津津有味的品尝饭菜时的画面就感到好开心。得到了队员们肯定的我们将有更大的动力为队员们服务。下午我们开始熬猪骨汤,为队员们补充营养。我们根据每次的例会不断总结经验,让队员公平、公开、用膳并合理调节膳食。撰稿/李健
今天是七月十二日,三下乡的第四天,我跟采购组的同学五点多就起床准备出去买菜,才发现男孩子们已经出发去了,真的,非常感谢他们,一直任劳任怨,做了很多事情也从不抱怨。然后我们也回到了房间继续休息,随即出发到学校准备今天的任务。我和其他人一起到厨房帮助烹饪组的同学们准备午饭。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每天吃的饭,都是烹饪组的同学们辛苦劳累做出来的。我们光是择菜洗茄子就用了差不多大半个小时,腰也累手也累,真的很不容易。到了下午,我去了六年级给孩子们教唱歌,我唱一句,孩子们唱一句,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虽然其中有孩子很调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通过唱歌来更熟悉彼此。晚上,男生们做了一锅药材鸭汤,我们一边吃一边和孩子们聊天玩闹,就这么度过了第四天。
将过去和现在连结起来的便是那绵绵延延的记忆。 大概每一个人完整的一生就是一帧帧记忆片段组成的,过去、现在。在我看来,记忆是不涉及将来的,即所谓未来式的东西是不能以具体化的记忆存在于脑海的。所以,我想,人这一生大概只有过去和现在。将来是作为记忆的外延而独立存在的,由想象加以描绘从而以其独特性标榜其自身。但是,能够被称为记忆的东西却仅仅以其自身的过去时而拥有重量,得以在我们的大脑中占据大部分。 说到底,记忆这东西大部分出自人的自觉。我以自我的知觉,觉察自我的存在。 我在我小的时候,大概也想过快快长大之类的事情。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一种怪异的快感,因为只有在我小的时候,我才会有这种快快长大的强烈的念头,而实际上随着年龄的日增,我又时常念叨时间过得太快。这种矛盾性,我想在美学中能够得到解释,即距离对人引起的美学的体验,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物理上的距离,它还包括具体量化的时间的长度,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便是一个个具化的时间长度,人们在幼年眺望青年,又在青年回望幼年,这便是引起我们产生美的距离。所谓的距离产生美,便是这么一回事。但我想,引起我们对过去的怀念的不仅仅是由于这种美的距离,还由于我们自觉接受来自外界刺激的神经反应,即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的神经中枢将这种刺激传送到储存着我们记忆场所,继而引起我们的情感的变化。 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当我再次回到小学校园的时候,相关的记忆会像潮水般涌来,这里既有小学校园那种特定的环境,又有产生美的距离。我想起我曾经是小学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邻居眼中的好孩子,还有那些我曾经乐此不疲的游戏和一度为之努力的老师们的夸奖。这种纯粹性,大概伴随着我整个小学时代,为追求某种意义上的满足和快感而努力的纯粹。所谓不忘初心是极其困难的一种追求,因为人的成长性和阶段性常常促使我们做出各种改变和适应,还有各种各样的外在的客观因素也会从中作梗。但是,这不是说迫于现实,我们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的成长性也赋予了我们极大的可塑性,即某种不断自我完善的自觉,只不过大多数人失却了这种自觉性,从而久久地困惑着。 我也曾经幻想过说想要再次体验回到小学那个年龄再次体验一回小学时代那种单纯而又充满好奇心的感觉。但是,我又自知不可能,这种矛盾性久久地缠绕着我,我想又不止我一个人,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恐怕也会有这样的困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概过去了的只能在记忆里存活,因为一旦失去了这种产生美的距离,即当下和过去的距离,这种美便不复存在了。换个角度,倘若我没有现在这种自知自觉,即使过去再重来多几次,也无补于事。 所以,人最好的状态莫过于自知岁月有限,而自觉珍惜。 时间造就记忆,这想来不难理解。但是时间作为最为客观的因素却是不容掺假和期望它作出丝毫妥协,所以归根结底,我们所希望改变的其实并非时间,而是记忆本身,亦即自我。我们都拥有某种程度上的创造未来的能力,这就是佛家所谓的因果循环一说,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这不是夸大自我,而是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行为将会造就什么样的结果,从而认识到自己所为的重要。 活在当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活在记忆里。我们在记忆中得以自知自我活过的痕迹,倘若记忆失去这种持续性,恐怕我们的存在就得以克丽丝所写的日记本的形式来证实,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或许就会像克丽丝那样在二十四小时之后,昨天的所作所为全部荡然无存。没有记忆,就没有过去、将来。 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