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 星空夜话

星空夜话

  •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内幕揭秘

    1962年解放军在武器占优的情况下,正确使用战术取得了对印作战的全面军事胜利。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最大的文明古国。中印两国从未在历史上发生过边界争端。但是近代以来,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则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次大陆的扩张,为中印两国的边境冲突埋下了伏笔。英国将印度沦为殖民地后,积极在南亚地区扩张,19世纪就发起过对尼泊尔和阿富汗的侵略战争,对富饶的中国西藏,英国自然也是虎视眈眈。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大致分为东、西、中三段。这三段边界的问题都是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导致的。在西段,19世纪俄国人在中国西北的蚕食令英国不安,有在中国新疆一带进行蚕食的企图。但是英国人却没有付诸大规模行动。俄国占领伊犁后,英国对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始终怀有觊觎之心。但是由于阿克赛钦地区一直在中国控制下,英国人只得在地图上划了一条自己心目中满意的图线,并且标上了未定国界的标记,这一标记成为日后印度对西线中印边界提出主张的依据。在中段,由于英国侵略尼泊尔并割让了尼泊尔西部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导致中印两国在西藏出现了一段中部边界。而中印两国有了这一段中部边界后,英国就开始在这一带进行蚕食,逐渐占有了一些据点。在东段,则是英国利用中国发生辛亥革命,中央政权无暇顾及西藏边境的时机,策划了没有中国代表出席的“西姆拉会议”,英国的英属印度政府外交秘书麦克马洪按分水岭原则在地图上划出一道边界,并促使西藏地方政府在西拉姆协定上签字。这一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出现,标志着中印东段边界问题的产生。  虽然英国人在地图上划了线,但是中国一直控制着西部的阿克赛钦和东部的藏南。直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才在藏南地区开始渗透。1947年,印度独立。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国留在印度的一切,包括那些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边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印度则抓住新中国忙于朝鲜战争、西藏尚未和平解放的时期,开始对藏南进行蚕食。1951年2月,印度军队占领达旺,到1953年,印度占领了整个藏南。在占领藏南后,印度强硬地宣称印度主张的边界就是中印不可更改的边界。 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由于西藏地方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不合作的态势,直到1954年中印第一次谈判的时候中国政府才开始面对中印在西藏地区的边境问题。而此时的印度,一面在藏南加紧修筑驻军驻点,一面向藏南大举移民。到1958年,印度在藏南成立的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整个西藏。在阿克赛钦地区,由于中国修建的新藏公路通过阿克赛钦地区,引起了印度的注意,于是印度要求中国军队撤出阿克赛钦,“归还”印度领土。 中印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是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著名领导人,中印两国也一直用友好相称。但是到了边境问题上,印度则一改和平态度,面对中国方面的和平意图,印度却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周恩来和尼赫鲁就藏南问题多次进行谈判,但是没有获得任何结果。印度一代总理尼赫鲁在边境问题上为了获取印度民众的支持,面对中国的各种建议和谈判,均采取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坚持的死不改的方针。双方的谈判没有任何进展。随着1959年中国西藏叛乱的发生,达赖喇嘛逃到印度,中印关系更是进入了一个冰点。  1959年3月,西藏叛乱发生后,印度军队趁乱北进,越过“麦克马洪线”占领了线北的朗久、兼则马尼和塔马顿等地区,并在这些地区收容西藏叛乱分子。1959年8月25日,印度军队在朗久向前来追剿的解放军平叛部队开枪,导致了中印边境的第一次武装冲突。枪声在边境地区的出现,更使边境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印度军队已经越过了“麦克马洪线”,更加速向北蚕食。1959年10月20日,印度向北派出的一支巡逻队的一个3人小组在空喀山口被中国边防军俘获扣押。为了加强这一带的戒备,解放军派出一支13人的巡逻分队加强空喀山口的巡逻,于21日在传统边界附近与印度一支60多人的巡逻队相遇。印度军队见解放军人少,遂分兵两路对13人的解放军巡逻队发起进攻。在战斗中,解放军巡逻队中的副班长武国清不幸牺牲,解放军却击毙印军9人,俘虏印军7人,印度巡逻队撤退。这一事件,则更使得中印两国关系达到最低点。 空喀山口冲突后,印度军队除兼则马尼外,全部撤回“麦克马洪线”以南。    中印两国士兵在边界上对峙  到1962年,印度已经在边境争议地区设立了大量哨所和据点。在西线的阿克赛钦地区,印军派出小分队在解放军哨所之间派驻据点,并和解放军发生摩擦。东线印军则继续加强对藏南的军事控制。 印度军队在当时是一支极度落后的军队,使用的武器均是英军老式装备,常备军数量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制订了“前进政策”,印度政府强制命令印度陆军在争议地区设立据点。而印度军方对这样的命令则认为是军事冒险,导致了印度对军方反战力量的清洗。而中国国内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印度则更肆无忌惮地进行蚕食挑衅行为。中国政府多次向印度表示强烈抗议并发出多份照会,没有任何效果。截止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印度在西段阿克赛钦地区设立了43个哨所,将印军第七旅调到藏南地区常驻。 在印度继续蚕食东西两段争议地区的同时,印度国防部部长梅农和印军高级将领们制订了“里窝那”作战计划,他们认为中国军队在边境一直处于忍让状态,应该不会有大的举措,于是计划东部占领塔格拉山脊,西部占领整个阿克赛钦。印度陆军参谋局局长考尔中将负责整个东段的作战计划。 针对印度开始的蚕食作战,解放军边防部队开始了反蚕食作战。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命令边防部队不得开第一枪,采用增设哨所据点的方式对入侵印军进行挤压。1962年7月,印军入侵阿克赛钦天文点防区,解放军则在该地区抢占两个5000米海拔的山头修筑哨所进行防御。面对解放军的挤压,印军开枪挑起了第三次中印边境武装冲突。9月17日,印度又制造了择绕桥事件,中印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 印度在东段的攻势决定由全部越过“麦克马洪线”的第七旅完成。1962年10月5日,国庆节刚过,周恩来总理就接到总参谋部的报告,说印军有可能在近期发起攻势。10月9日,印军考尔中将亲自指挥少量部队越过克节朗河。10月17日,毛泽东主席召集军委会议,做出了发起自卫反击战的决定。命令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指挥西藏军区现有部队,将入侵藏南的印军全部赶走;命令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何家产少将指挥新疆军区南疆一带部队,配合东线作战,在西线将入侵阿克赛钦的印军全部赶走。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分别成立了前指。新疆军区在西线集结了6000余人的反击兵力,准备进行拔点作战。在西藏,原本驻扎在四川的五十四军130师进入西藏,支援西藏军区地方部队。由于反击战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战场上进行,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作战行动将会受到大大的影响。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图左);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何家产少将(图右)  10月20日拂晓,解放军西藏军区154团、155团、157团、11师32团、炮兵308团、工程兵136团和山南军分区部队1万余人向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七旅发起全面进攻。炮兵308团对印军阵地进行了全面的炮火覆盖,随后解放军步兵迅速冲上印军阵地。在炮兵火力的支持下,解放军对装备处于全面劣势的印军进行了风卷残云般的冲击。印军克节朗地区东西两翼的部队迅速被歼灭,印军全军动摇。解放军发挥穿插迂回包围的老战术,对印军第七旅进行了分割包围。到21日,“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印军据点被全部清除,印军第七旅被全歼。印军第七旅残余部队逃入克节朗地区的山林,遭到解放军部队的清剿。其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山林中被解放军俘虏。收复克节朗地区的山南部队,于22日越过“麦克马洪线”,于25日占领达旺。西藏军区部队首战告捷,整个东线边界上的部队大量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藏南。    左上、右上:第一阶段作战中被俘的印军;左下:达尔维准将被俘虏;右下:《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政府声明  在新疆军区负责的阿克赛钦地区,入侵的主要是印军第四军第114旅。印军114旅将部队一线展开,每个据点守军不超过一个连,兵力大量分散。针对这一情况,新疆军区边防部队采取逐点争夺,以优势兵力攻击敌据点的方法执行拔点作战,于21日歼灭天文点防区印军,23日肃清河尾滩防区印军,24日消灭斑公湖地区印军,28日收复巴里加斯。新疆边防部队转战千余里地,拔出印军据点37个,收复了大部分阿克赛钦。至此,第一阶段作战结束。 第一次作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发出呼吁,号召印度政府坐到谈判桌前进行谈判。印度虽然遭遇惨败,但是印度却不甘心失败,继续向边境增兵。11月14日起,印军向解放军边防部队发起猛烈进攻,故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发起反击。  在东线,成立了以54军军长丁盛少将为首的指挥部,指挥西藏军区前指的八个步兵团和三个炮兵团向藏南地区其余印军发起攻击。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丁盛亲自指挥解放军130师执行迂回穿插作战,切断印军后撤的德让宗——邦迪拉公路,将印军第四军三个旅包围歼灭,击毙印度六十二旅旅长辛格准将,印度军队伤亡5000余人,取得瓦弄大捷。到11月21日,藏南印军被全部驱逐或歼灭,解放军基本恢复了传统习惯边界。  在西线,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彻底将阿克赛钦地区印军肃清干净。此后,新疆军区部队进入中印边境传统边界的伏特山,面对山下无险可依的一马平川,这等于打开了印度的北大门,距离印度北部重镇提斯浦尔只有30公里,解放军也可以直接毫无遮拦地进入新德里。印度朝野大乱,面对离新德里只有300公里的中国军队,面对着不堪一击的印度军队,新德里发生了大批市民撤离新德里的情况。印度开始全民动员,连女人都编入民兵,准备上战场全民皆兵保卫新德里。至此,经过两个阶段的作战,解放军边防部队完成了预定的作战目标。 1962年11月21日,总参谋部发布命令,中国单方面停火,并在藏南后撤到战前实际控制线20公里处。 此举一出,举世哗然。世界都猜不透中国要干什么。中国政府表示这是为了两国边境的和平和两国的友好,中国方面主动释放的诚意。印军战俘被全部释放,缴获的印军武器被擦拭干净送还印军。这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首次。 中国的举动赢得了世界舆论的支持。但是1963年后,印军开始在中国后撤的地区缓慢北进,再次重新占领了藏南地区。 而中国为什么突然单方面停火,其实是一种无奈。首先,军队的后勤补给无法跟上,对当时的解放军来说,藏南战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部队后勤运输能力的限制,对深入藏南并继续前进的部队进行后勤补给的困难很大。缺少空运和陆地机械化运输力量,靠人力和畜力进行保障,实在困难。另外,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国内环境不佳,战争不宜拖久。其次,在当时中苏恶交,中国战略重心位于三北中苏边界和东南台湾沿海,与印度的战争升级则会导致三线面临压力的危险。而最大的麻烦就是印度在藏南已经安置了数万移民,这些印度移民的清理和对该地区安排中国移民则更是棘手的问题,更何况西藏刚刚经历叛乱,还不稳定。这些问题摆在中国面前,使得中国不得不做出了单方面停火的决定。这真的是无奈的举措。    解放军在取得边境作战的胜利后主动后撤,背后也是有多种原因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中国军队给入侵的印度军队以彻底打击,捍卫了中国的尊严。而印度由于军事行动上的失败,尼赫鲁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声望一落千丈,印度的国际威望也大大降低。 中国在西线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完成了对阿克赛钦地区的绝对控制,直到今天,印度也无力夺回阿克赛钦,只是西方的地图上,阿克赛钦地区一直被注为“中国占领区”。而在东线的藏南,在1963年后又重新落入印度手中。1987年,印度宣布在该地区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加大这一地区的控制和占领。中国则一直坚持不承认这一地区为印度领土。  印军在边境地区部署的25毫米高炮。印度今年陆续增兵中印边境,兵力总计已达十万。 印度空军现役的苏-30MKI战机机群,印度近期开始在中印边境机场部署该战机。 

    2009-11-03 16:46:27 作者:佚名
    • 0
    • 9572
  •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内幕揭秘

    1962年解放军在武器占优的情况下,正确使用战术取得了对印作战的全面军事胜利。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最大的文明古国。中印两国从未在历史上发生过边界争端。但是近代以来,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则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次大陆的扩张,为中印两国的边境冲突埋下了伏笔。英国将印度沦为殖民地后,积极在南亚地区扩张,19世纪就发起过对尼泊尔和阿富汗的侵略战争,对富饶的中国西藏,英国自然也是虎视眈眈。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大致分为东、西、中三段。这三段边界的问题都是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导致的。在西段,19世纪俄国人在中国西北的蚕食令英国不安,有在中国新疆一带进行蚕食的企图。但是英国人却没有付诸大规模行动。俄国占领伊犁后,英国对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始终怀有觊觎之心。但是由于阿克赛钦地区一直在中国控制下,英国人只得在地图上划了一条自己心目中满意的图线,并且标上了未定国界的标记,这一标记成为日后印度对西线中印边界提出主张的依据。在中段,由于英国侵略尼泊尔并割让了尼泊尔西部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导致中印两国在西藏出现了一段中部边界。而中印两国有了这一段中部边界后,英国就开始在这一带进行蚕食,逐渐占有了一些据点。在东段,则是英国利用中国发生辛亥革命,中央政权无暇顾及西藏边境的时机,策划了没有中国代表出席的“西姆拉会议”,英国的英属印度政府外交秘书麦克马洪按分水岭原则在地图上划出一道边界,并促使西藏地方政府在西拉姆协定上签字。这一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出现,标志着中印东段边界问题的产生。  虽然英国人在地图上划了线,但是中国一直控制着西部的阿克赛钦和东部的藏南。直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才在藏南地区开始渗透。1947年,印度独立。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国留在印度的一切,包括那些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边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印度则抓住新中国忙于朝鲜战争、西藏尚未和平解放的时期,开始对藏南进行蚕食。1951年2月,印度军队占领达旺,到1953年,印度占领了整个藏南。在占领藏南后,印度强硬地宣称印度主张的边界就是中印不可更改的边界。 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由于西藏地方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不合作的态势,直到1954年中印第一次谈判的时候中国政府才开始面对中印在西藏地区的边境问题。而此时的印度,一面在藏南加紧修筑驻军驻点,一面向藏南大举移民。到1958年,印度在藏南成立的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整个西藏。在阿克赛钦地区,由于中国修建的新藏公路通过阿克赛钦地区,引起了印度的注意,于是印度要求中国军队撤出阿克赛钦,“归还”印度领土。 中印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是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著名领导人,中印两国也一直用友好相称。但是到了边境问题上,印度则一改和平态度,面对中国方面的和平意图,印度却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周恩来和尼赫鲁就藏南问题多次进行谈判,但是没有获得任何结果。印度一代总理尼赫鲁在边境问题上为了获取印度民众的支持,面对中国的各种建议和谈判,均采取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坚持的死不改的方针。双方的谈判没有任何进展。随着1959年中国西藏叛乱的发生,达赖喇嘛逃到印度,中印关系更是进入了一个冰点。  1959年3月,西藏叛乱发生后,印度军队趁乱北进,越过“麦克马洪线”占领了线北的朗久、兼则马尼和塔马顿等地区,并在这些地区收容西藏叛乱分子。1959年8月25日,印度军队在朗久向前来追剿的解放军平叛部队开枪,导致了中印边境的第一次武装冲突。枪声在边境地区的出现,更使边境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印度军队已经越过了“麦克马洪线”,更加速向北蚕食。1959年10月20日,印度向北派出的一支巡逻队的一个3人小组在空喀山口被中国边防军俘获扣押。为了加强这一带的戒备,解放军派出一支13人的巡逻分队加强空喀山口的巡逻,于21日在传统边界附近与印度一支60多人的巡逻队相遇。印度军队见解放军人少,遂分兵两路对13人的解放军巡逻队发起进攻。在战斗中,解放军巡逻队中的副班长武国清不幸牺牲,解放军却击毙印军9人,俘虏印军7人,印度巡逻队撤退。这一事件,则更使得中印两国关系达到最低点。 空喀山口冲突后,印度军队除兼则马尼外,全部撤回“麦克马洪线”以南。   中印两国士兵在边界上对峙  到1962年,印度已经在边境争议地区设立了大量哨所和据点。在西线的阿克赛钦地区,印军派出小分队在解放军哨所之间派驻据点,并和解放军发生摩擦。东线印军则继续加强对藏南的军事控制。 印度军队在当时是一支极度落后的军队,使用的武器均是英军老式装备,常备军数量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制订了“前进政策”,印度政府强制命令印度陆军在争议地区设立据点。而印度军方对这样的命令则认为是军事冒险,导致了印度对军方反战力量的清洗。而中国国内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印度则更肆无忌惮地进行蚕食挑衅行为。中国政府多次向印度表示强烈抗议并发出多份照会,没有任何效果。截止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印度在西段阿克赛钦地区设立了43个哨所,将印军第七旅调到藏南地区常驻。 在印度继续蚕食东西两段争议地区的同时,印度国防部部长梅农和印军高级将领们制订了“里窝那”作战计划,他们认为中国军队在边境一直处于忍让状态,应该不会有大的举措,于是计划东部占领塔格拉山脊,西部占领整个阿克赛钦。印度陆军参谋局局长考尔中将负责整个东段的作战计划。 针对印度开始的蚕食作战,解放军边防部队开始了反蚕食作战。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命令边防部队不得开第一枪,采用增设哨所据点的方式对入侵印军进行挤压。1962年7月,印军入侵阿克赛钦天文点防区,解放军则在该地区抢占两个5000米海拔的山头修筑哨所进行防御。面对解放军的挤压,印军开枪挑起了第三次中印边境武装冲突。9月17日,印度又制造了择绕桥事件,中印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 印度在东段的攻势决定由全部越过“麦克马洪线”的第七旅完成。1962年10月5日,国庆节刚过,周恩来总理就接到总参谋部的报告,说印军有可能在近期发起攻势。10月9日,印军考尔中将亲自指挥少量部队越过克节朗河。10月17日,毛泽东主席召集军委会议,做出了发起自卫反击战的决定。命令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指挥西藏军区现有部队,将入侵藏南的印军全部赶走;命令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何家产少将指挥新疆军区南疆一带部队,配合东线作战,在西线将入侵阿克赛钦的印军全部赶走。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分别成立了前指。新疆军区在西线集结了6000余人的反击兵力,准备进行拔点作战。在西藏,原本驻扎在四川的五十四军130师进入西藏,支援西藏军区地方部队。由于反击战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战场上进行,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作战行动将会受到大大的影响。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图左);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何家产少将(图右)  10月20日拂晓,解放军西藏军区154团、155团、157团、11师32团、炮兵308团、工程兵136团和山南军分区部队1万余人向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七旅发起全面进攻。炮兵308团对印军阵地进行了全面的炮火覆盖,随后解放军步兵迅速冲上印军阵地。在炮兵火力的支持下,解放军对装备处于全面劣势的印军进行了风卷残云般的冲击。印军克节朗地区东西两翼的部队迅速被歼灭,印军全军动摇。解放军发挥穿插迂回包围的老战术,对印军第七旅进行了分割包围。到21日,“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印军据点被全部清除,印军第七旅被全歼。印军第七旅残余部队逃入克节朗地区的山林,遭到解放军部队的清剿。其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山林中被解放军俘虏。收复克节朗地区的山南部队,于22日越过“麦克马洪线”,于25日占领达旺。西藏军区部队首战告捷,整个东线边界上的部队大量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藏南。   左上、右上:第一阶段作战中被俘的印军;左下:达尔维准将被俘虏;右下:《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政府声明  在新疆军区负责的阿克赛钦地区,入侵的主要是印军第四军第114旅。印军114旅将部队一线展开,每个据点守军不超过一个连,兵力大量分散。针对这一情况,新疆军区边防部队采取逐点争夺,以优势兵力攻击敌据点的方法执行拔点作战,于21日歼灭天文点防区印军,23日肃清河尾滩防区印军,24日消灭斑公湖地区印军,28日收复巴里加斯。新疆边防部队转战千余里地,拔出印军据点37个,收复了大部分阿克赛钦。至此,第一阶段作战结束。 第一次作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发出呼吁,号召印度政府坐到谈判桌前进行谈判。印度虽然遭遇惨败,但是印度却不甘心失败,继续向边境增兵。11月14日起,印军向解放军边防部队发起猛烈进攻,故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发起反击。  在东线,成立了以54军军长丁盛少将为首的指挥部,指挥西藏军区前指的八个步兵团和三个炮兵团向藏南地区其余印军发起攻击。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丁盛亲自指挥解放军130师执行迂回穿插作战,切断印军后撤的德让宗——邦迪拉公路,将印军第四军三个旅包围歼灭,击毙印度六十二旅旅长辛格准将,印度军队伤亡5000余人,取得瓦弄大捷。到11月21日,藏南印军被全部驱逐或歼灭,解放军基本恢复了传统习惯边界。  在西线,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彻底将阿克赛钦地区印军肃清干净。此后,新疆军区部队进入中印边境传统边界的伏特山,面对山下无险可依的一马平川,这等于打开了印度的北大门,距离印度北部重镇提斯浦尔只有30公里,解放军也可以直接毫无遮拦地进入新德里。印度朝野大乱,面对离新德里只有300公里的中国军队,面对着不堪一击的印度军队,新德里发生了大批市民撤离新德里的情况。印度开始全民动员,连女人都编入民兵,准备上战场全民皆兵保卫新德里。至此,经过两个阶段的作战,解放军边防部队完成了预定的作战目标。 1962年11月21日,总参谋部发布命令,中国单方面停火,并在藏南后撤到战前实际控制线20公里处。 此举一出,举世哗然。世界都猜不透中国要干什么。中国政府表示这是为了两国边境的和平和两国的友好,中国方面主动释放的诚意。印军战俘被全部释放,缴获的印军武器被擦拭干净送还印军。这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首次。 中国的举动赢得了世界舆论的支持。但是1963年后,印军开始在中国后撤的地区缓慢北进,再次重新占领了藏南地区。 而中国为什么突然单方面停火,其实是一种无奈。首先,军队的后勤补给无法跟上,对当时的解放军来说,藏南战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部队后勤运输能力的限制,对深入藏南并继续前进的部队进行后勤补给的困难很大。缺少空运和陆地机械化运输力量,靠人力和畜力进行保障,实在困难。另外,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国内环境不佳,战争不宜拖久。其次,在当时中苏恶交,中国战略重心位于三北中苏边界和东南台湾沿海,与印度的战争升级则会导致三线面临压力的危险。而最大的麻烦就是印度在藏南已经安置了数万移民,这些印度移民的清理和对该地区安排中国移民则更是棘手的问题,更何况西藏刚刚经历叛乱,还不稳定。这些问题摆在中国面前,使得中国不得不做出了单方面停火的决定。这真的是无奈的举措。   解放军在取得边境作战的胜利后主动后撤,背后也是有多种原因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中国军队给入侵的印度军队以彻底打击,捍卫了中国的尊严。而印度由于军事行动上的失败,尼赫鲁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声望一落千丈,印度的国际威望也大大降低。 中国在西线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完成了对阿克赛钦地区的绝对控制,直到今天,印度也无力夺回阿克赛钦,只是西方的地图上,阿克赛钦地区一直被注为“中国占领区”。而在东线的藏南,在1963年后又重新落入印度手中。1987年,印度宣布在该地区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加大这一地区的控制和占领。中国则一直坚持不承认这一地区为印度领土。  印军在边境地区部署的25毫米高炮。印度今年陆续增兵中印边境,兵力总计已达十万。 印度空军现役的苏-30MKI战机机群,印度近期开始在中印边境机场部署该战机。 

    2009-11-03 16:46:26 作者:佚名
    • 0
    • 9557
  • 蒙古骑兵团 二战时直捣柏林

            俄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词汇——“鞑靼枷锁”,专指13至16世纪蒙古军事贵族对俄罗斯的统治。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使俄国挣脱“鞑靼枷锁”并转而控制大批蒙古部落后,又以更强硬的手段来对付昔日的征服者。然而当苏维埃政权乃至俄罗斯民族遇到威胁的时候,却有数以万计的蒙古人骑上骏马,挥舞红旗,高喊着“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一直打到柏林城下。         当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时,俄国境内约有近700-900万蒙古人,分属卡尔梅克、雅库特、布里亚特等部落。俄国内战爆发后,大多数哥萨克参加l了白卫军,蒙古牧民却从布尔什维克那里看到摆脱受奴役的希望。特别是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他们在前沙俄骑兵中尉奥卡•阿历克谢•戈罗多维科夫的组织下,成立卡尔梅克骑兵团,接受俄共(布)阿斯特拉罕地区党委的领导。 卡尔梅克骑兵团 1918年5月,哥萨克白卫军逼近伏尔加河下游的交通枢纽察里津。在万分火急的情况下,卡尔梅克骑兵团闻讯后第一个赶来支援,察里津城防负责人、北高加索军区司令斯涅萨列夫怀疑他们是奸细,用碉堡和电网阻止他们进城。正当蒙古勇士进退失据之际,率红军第5军残部从乌克兰撤来的伏罗希洛夫收留了他们,将他们安排在自己的装甲列车上。几天后,斯涅萨列夫还是认为这批蒙古人不可靠,伏罗希洛夫语气生硬地顶了回去:“(蒙古骑兵)比你的机枪大炮更能保卫察里津。” 卡尔梅克骑兵团没有辜负伏罗希洛夫的期望。1918年8月,第一次察里津保卫战打响,戈罗多维科夫将骑兵和战马一起安置在有装甲防护的列车车厢里,旁边还有野炮和重机枪提供火力支援,这种号称“骑兵战车”的怪物沿着环城铁轨巡逻,有效遏制哥萨克骑兵的突击。 10月,一辆名为“列宁”号的装甲列车搭载一个连的蒙古骑兵,出奇不意地杀到白卫军控制的城郊火车编组站,抢走两趟装甲列车。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俄国,伏罗希洛夫兴奋地告诉斯大林:“如果能让我拥有10万蒙古骑兵的话,不光察里津,整个黑海和高加索都会唾手可得。” 在第一次察里津保卫战结束后,红军又在更南面的库班同邓尼金白卫军陷入苦战。伏罗希洛夫赶制出6趟装甲列车,其中“毁灭者”号和“劳动人民力量”号为卡尔梅克骑兵团的专用列车。1920年2-3月,红军在罗斯托夫和巴泰斯克两地与邓尼金部展开惨烈的拉锯战,蒙古骑兵频繁出现在最危险的战线上,歼灭了不少成建制的哥萨克骑兵。最终,邓尼金率残部逃往克里米亚半岛,他后来在自传体史书《俄国内战史》中将卡尔梅克骑兵团称为“可恶的蒙古人”。 1920年底,俄国欧洲部分的战事大体结束。卡尔梅克骑兵团解甲归牧,作为感谢,苏维埃政权在伏尔加河下游成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州,并将大量叛乱哥萨克的牧场和牲畜划归卡尔梅克蒙古人。1935年,自治州升格为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 在20世纪20-30年代,卡尔梅克已发展成苏联重要的牲畜供应基地,另外有大约10万名蒙古人在红军中服役,有些还当上高级指挥员。至于那位卡尔梅克骑兵团团长戈罗多维科夫则在1932年出任土耳其军区副司令员,正是靠着当年在察里津所立的战功,在苏联1937年的“大肃反”中,他才幸运地躲过浩劫,并于1938-1941年间担任苏联红军骑兵总监,1940年被授予骑兵上将军衔,之后便赋闲在家。    回报苏联 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悍然入侵苏联后,蒙古人又跨上了战马。 9月18日,德军对重镇基辅形成合围。为了给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杀出缺口,两个卡尔梅克蒙古骑兵师充当突围先锋,向德军第16装甲师发起进攻。手持马刀的战士与德军坦克战在一起,用血肉之躯打出一个缺口,让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巴格拉米扬等高级将领得以脱险。在基辅战役的最后阶段里,被围的蒙古骑兵整营整连地挥舞着马刀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发起密集冲锋。苏军此役损失约70万人,卡尔梅克蒙古子弟则有1万多人捐躯,近万人被俘。 面对基辅战役失利所造成的兵员不足,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GKO)下令将紧急组建的70余个预备役师转入正规军,准备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其中就包括新组建的蒙古人部队。到1941年底,苏联西方面军司令朱可夫手下已有两个卡尔梅克加强团,共有一万多人。蒙古骑兵上校丹纳多济和阿尔拜格被借调成为苏联卡尔梅克骑兵团团长。 自1941年12月起,苏军在莫斯科近郊开始发动小规模反攻。朱可夫根据蒙古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确定了作战方针,即绕过德军最猛烈的炮火和坦克的阵地,从侧面插人德军后方,使德军的步兵背部受敌,苏军主力再从正面发起猛攻。1942年1月7日,丹纳多济率领蒙古勇士们,绕过德军的预设阵地,从侧翼抄袭了驻守加里宁的德军的后路。德军背部受敌,四处躲藏,很多人像烂泥一样被马匹踩踏在地上。到4月20日莫斯科会战结束,丹纳多济和阿尔拜格进行了十余次冲锋,所部伤亡殆尽。 法西斯德国在莫斯科郊外的失败,是德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失利,从此苏德战争形势开始扭转。   英雄蒙尘 当斯大林决心扩大红军中的蒙古部队时,一个意外消息彻底打乱了一切。 1942年8月12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攻克苏联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首府埃斯塔那。为笼络当地骁勇善战的蒙古人,纳粹拆除集体农庄,将土地“还给”蒙古人,并许诺蒙古人能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最终,三名当地长老归顺了德国,并主动帮助德军司令魏克斯元帅组建第103蒙古营和2200名蒙古人组成的“多尔蒙古团”。 蒙古人替纳粹效劳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勃然大怒。他推动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2月27日发布命令:撤销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卡尔梅克蒙古族为“叛徒民族”,并将12余万名族人(参加苏联红军的除外)强制流放到西伯利亚、中亚和哈萨克斯坦。 这时,苏德在斯大林格勒前线的较量也进入关键时刻。坦克部队已消耗大半的苏军极需骑兵充当重要突击力量,然而最适合担当这一角色的蒙古人却被划入叛徒的行列,这让红军将领们左右为难。 在这个局势微妙的时刻,已退居二线的前卡尔梅克骑兵团团长戈罗多维科夫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向斯大林上书要求保留一支蒙古部队,他以性命担保卡尔梅克蒙古部队永远忠于苏维埃国家。最终,斯大林同意了戈罗多维科夫的请求,但将这支部队的人数限定在2000人之内。 1944年3月,经过戈罗多维科夫多方奔走,苏联近卫第1骑兵军直辖的蒙古骑兵团正式组建,已是上将军衔的戈罗多维科夫担任团长,这是二战中后期苏联红军唯一一支成建制的蒙古部队。 为鼓舞士气,戈罗多维科夫要求该团将士在作战时不仅要打出苏联战旗,还要高举成吉思汗时代的灵旗──苏勒德(Sulde)。苏勒德是用最好的牡马身上割下的马鬃制成,系在紧挨长矛刃口作为缨穗。战士每到一地扎营,就将苏勒德插在营帐入口外以表明身分。按照蒙古将士的说法,苏勒德迎风飞舞,捕捉着“长生天”赐予的力量,又将力量传递给战士。据说,战士活着时,苏勒德引领着他的命运;战士牺牲时,他的灵魂会寄附在苏勒德上,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正是在强烈荣誉感的召唤下,这支蒙古部队斗志昂扬,苏联骑兵元帅布琼尼在一次视察蒙古骑兵团时说:“这是一支生气勃勃的军队,骑兵们期待‘奥卡汗’(士兵们私下对戈罗多维科夫的称谓)带领他们横扫敌巢。”  直捣柏林 1943年夏,蒙古骑兵团并入苏军草原方面军序列,参加了强渡第聂伯河的战役。1944年9月初,草原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1方面军,蒙古骑兵团继续随行,参加了东喀尔巴阡山战役。 在冲破杜克拉山口的过程中,他们突遭德国武装党卫队第1哥萨克师的拦截。尽管敌众我寡,但戈罗多维科夫把这次遭遇战看成是“长生天的指引”,高喊“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领着将士们冲向哥萨克人。战斗中,蒙古骑兵倒下一批,又冲上来一批,关键时刻,戈罗多维科夫带领小分队冲杀到第一线,亲手斩杀了一名哥萨克连长,终于击退了哥萨克人,第1哥萨克师不得不向斯洛伐克撤退。 此后,士气高昂的蒙古骑兵团沿着13世纪蒙古大将拔都西征欧洲的路线,由东喀尔巴阡山直插匈牙利,横扫波兰,最后在1945年4月抵达德国柏林郊外。由于希特勒将整个柏林变成了碉堡群,骑兵不适合市区作战,戈罗多维科夫只好让战士们下马当步兵,与敌人展开逐户逐院的近战。 在争夺古本要塞区的战斗中,前面提到的敢死队长奥赫罗普科夫大尉带领一帮神枪手,专打德军的火力点。奥赫罗普科夫早年是一个职业猎人,所以根本不用专门进行训练。到4月20日,他的个人猎杀记录就达到147人,许多德军督战官被他击毙后,防御工事里的德军士兵便乖乖地举手投降。4月23日,奥赫罗普科夫在攻击一座德军街垒时被流弹射中胸部,差点毙命。这次受伤终结了他的职业生涯,他不得不在医院休养几个月。 随着柏林战役变成了消耗战,蒙古团暂时在柏林郊区搭起帐篷,担任警戒任务。于是,随处可见的蒙古人和毛发蓬松的小马和骆驼,让柏林市民感到自己的城市让“蒙古人”占领了。不过,蒙古骑兵团并未给柏林人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为免遭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官员的猜忌,直到5月8日纳粹德国正式宣布投降,戈罗多维科夫也严禁蒙古骑兵团官兵进入柏林市区宿营。不过,蒙古团的老上级、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科涅夫却没有忘记这群英雄,他点名要求德国国防军第3骑兵师向蒙古骑兵团投降。 正名 二战期间,蒙古骑兵团共有12人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但由于未能得到兵员补充,战争结束时,初建时拥有2000人的蒙古骑兵团只剩下700人。1945年10月,蒙古骑兵团解散,经历战火考验的骑兵们重新回到卡尔梅克过起游牧生活。 但戈罗多维科夫却没有停止战斗,他现在要为整个蒙古民族所受的不白之冤讨回公道。由于他的奔走,再加上国际社会纷纷声援,在苏联国内,要求予以平反的呼声也长年不断。经过长期的“调查取证”,加之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政府终于在1958年5月平反了卡尔梅克蒙古人的冤案,他们的民族声誉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得以恢复,大多数人得以返回伏尔加河两岸的原籍。1958年11月7日,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重新建立。 1960年2月26日,戈罗多维科夫在莫斯科去世。为了纪念他对苏维埃政权的忠诚和做出的贡献,1971年,苏联政府将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的一座城镇命名为“戈罗多维科夫镇”。 

    2009-11-03 16:38:16 作者:佚名
    • 0
    • 9553
  • 蒙古骑兵团 二战时直捣柏林

            俄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词汇——“鞑靼枷锁”,专指13至16世纪蒙古军事贵族对俄罗斯的统治。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使俄国挣脱“鞑靼枷锁”并转而控制大批蒙古部落后,又以更强硬的手段来对付昔日的征服者。然而当苏维埃政权乃至俄罗斯民族遇到威胁的时候,却有数以万计的蒙古人骑上骏马,挥舞红旗,高喊着“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一直打到柏林城下。         当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时,俄国境内约有近700-900万蒙古人,分属卡尔梅克、雅库特、布里亚特等部落。俄国内战爆发后,大多数哥萨克参加l了白卫军,蒙古牧民却从布尔什维克那里看到摆脱受奴役的希望。特别是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他们在前沙俄骑兵中尉奥卡•阿历克谢•戈罗多维科夫的组织下,成立卡尔梅克骑兵团,接受俄共(布)阿斯特拉罕地区党委的领导。 卡尔梅克骑兵团 1918年5月,哥萨克白卫军逼近伏尔加河下游的交通枢纽察里津。在万分火急的情况下,卡尔梅克骑兵团闻讯后第一个赶来支援,察里津城防负责人、北高加索军区司令斯涅萨列夫怀疑他们是奸细,用碉堡和电网阻止他们进城。正当蒙古勇士进退失据之际,率红军第5军残部从乌克兰撤来的伏罗希洛夫收留了他们,将他们安排在自己的装甲列车上。几天后,斯涅萨列夫还是认为这批蒙古人不可靠,伏罗希洛夫语气生硬地顶了回去:“(蒙古骑兵)比你的机枪大炮更能保卫察里津。” 卡尔梅克骑兵团没有辜负伏罗希洛夫的期望。1918年8月,第一次察里津保卫战打响,戈罗多维科夫将骑兵和战马一起安置在有装甲防护的列车车厢里,旁边还有野炮和重机枪提供火力支援,这种号称“骑兵战车”的怪物沿着环城铁轨巡逻,有效遏制哥萨克骑兵的突击。 10月,一辆名为“列宁”号的装甲列车搭载一个连的蒙古骑兵,出奇不意地杀到白卫军控制的城郊火车编组站,抢走两趟装甲列车。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俄国,伏罗希洛夫兴奋地告诉斯大林:“如果能让我拥有10万蒙古骑兵的话,不光察里津,整个黑海和高加索都会唾手可得。” 在第一次察里津保卫战结束后,红军又在更南面的库班同邓尼金白卫军陷入苦战。伏罗希洛夫赶制出6趟装甲列车,其中“毁灭者”号和“劳动人民力量”号为卡尔梅克骑兵团的专用列车。1920年2-3月,红军在罗斯托夫和巴泰斯克两地与邓尼金部展开惨烈的拉锯战,蒙古骑兵频繁出现在最危险的战线上,歼灭了不少成建制的哥萨克骑兵。最终,邓尼金率残部逃往克里米亚半岛,他后来在自传体史书《俄国内战史》中将卡尔梅克骑兵团称为“可恶的蒙古人”。 1920年底,俄国欧洲部分的战事大体结束。卡尔梅克骑兵团解甲归牧,作为感谢,苏维埃政权在伏尔加河下游成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州,并将大量叛乱哥萨克的牧场和牲畜划归卡尔梅克蒙古人。1935年,自治州升格为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 在20世纪20-30年代,卡尔梅克已发展成苏联重要的牲畜供应基地,另外有大约10万名蒙古人在红军中服役,有些还当上高级指挥员。至于那位卡尔梅克骑兵团团长戈罗多维科夫则在1932年出任土耳其军区副司令员,正是靠着当年在察里津所立的战功,在苏联1937年的“大肃反”中,他才幸运地躲过浩劫,并于1938-1941年间担任苏联红军骑兵总监,1940年被授予骑兵上将军衔,之后便赋闲在家。    回报苏联 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悍然入侵苏联后,蒙古人又跨上了战马。 9月18日,德军对重镇基辅形成合围。为了给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杀出缺口,两个卡尔梅克蒙古骑兵师充当突围先锋,向德军第16装甲师发起进攻。手持马刀的战士与德军坦克战在一起,用血肉之躯打出一个缺口,让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巴格拉米扬等高级将领得以脱险。在基辅战役的最后阶段里,被围的蒙古骑兵整营整连地挥舞着马刀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发起密集冲锋。苏军此役损失约70万人,卡尔梅克蒙古子弟则有1万多人捐躯,近万人被俘。 面对基辅战役失利所造成的兵员不足,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GKO)下令将紧急组建的70余个预备役师转入正规军,准备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其中就包括新组建的蒙古人部队。到1941年底,苏联西方面军司令朱可夫手下已有两个卡尔梅克加强团,共有一万多人。蒙古骑兵上校丹纳多济和阿尔拜格被借调成为苏联卡尔梅克骑兵团团长。 自1941年12月起,苏军在莫斯科近郊开始发动小规模反攻。朱可夫根据蒙古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确定了作战方针,即绕过德军最猛烈的炮火和坦克的阵地,从侧面插人德军后方,使德军的步兵背部受敌,苏军主力再从正面发起猛攻。1942年1月7日,丹纳多济率领蒙古勇士们,绕过德军的预设阵地,从侧翼抄袭了驻守加里宁的德军的后路。德军背部受敌,四处躲藏,很多人像烂泥一样被马匹踩踏在地上。到4月20日莫斯科会战结束,丹纳多济和阿尔拜格进行了十余次冲锋,所部伤亡殆尽。 法西斯德国在莫斯科郊外的失败,是德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失利,从此苏德战争形势开始扭转。   英雄蒙尘 当斯大林决心扩大红军中的蒙古部队时,一个意外消息彻底打乱了一切。 1942年8月12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攻克苏联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首府埃斯塔那。为笼络当地骁勇善战的蒙古人,纳粹拆除集体农庄,将土地“还给”蒙古人,并许诺蒙古人能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最终,三名当地长老归顺了德国,并主动帮助德军司令魏克斯元帅组建第103蒙古营和2200名蒙古人组成的“多尔蒙古团”。 蒙古人替纳粹效劳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勃然大怒。他推动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2月27日发布命令:撤销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卡尔梅克蒙古族为“叛徒民族”,并将12余万名族人(参加苏联红军的除外)强制流放到西伯利亚、中亚和哈萨克斯坦。 这时,苏德在斯大林格勒前线的较量也进入关键时刻。坦克部队已消耗大半的苏军极需骑兵充当重要突击力量,然而最适合担当这一角色的蒙古人却被划入叛徒的行列,这让红军将领们左右为难。 在这个局势微妙的时刻,已退居二线的前卡尔梅克骑兵团团长戈罗多维科夫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向斯大林上书要求保留一支蒙古部队,他以性命担保卡尔梅克蒙古部队永远忠于苏维埃国家。最终,斯大林同意了戈罗多维科夫的请求,但将这支部队的人数限定在2000人之内。 1944年3月,经过戈罗多维科夫多方奔走,苏联近卫第1骑兵军直辖的蒙古骑兵团正式组建,已是上将军衔的戈罗多维科夫担任团长,这是二战中后期苏联红军唯一一支成建制的蒙古部队。 为鼓舞士气,戈罗多维科夫要求该团将士在作战时不仅要打出苏联战旗,还要高举成吉思汗时代的灵旗──苏勒德(Sulde)。苏勒德是用最好的牡马身上割下的马鬃制成,系在紧挨长矛刃口作为缨穗。战士每到一地扎营,就将苏勒德插在营帐入口外以表明身分。按照蒙古将士的说法,苏勒德迎风飞舞,捕捉着“长生天”赐予的力量,又将力量传递给战士。据说,战士活着时,苏勒德引领着他的命运;战士牺牲时,他的灵魂会寄附在苏勒德上,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正是在强烈荣誉感的召唤下,这支蒙古部队斗志昂扬,苏联骑兵元帅布琼尼在一次视察蒙古骑兵团时说:“这是一支生气勃勃的军队,骑兵们期待‘奥卡汗’(士兵们私下对戈罗多维科夫的称谓)带领他们横扫敌巢。”  直捣柏林 1943年夏,蒙古骑兵团并入苏军草原方面军序列,参加了强渡第聂伯河的战役。1944年9月初,草原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1方面军,蒙古骑兵团继续随行,参加了东喀尔巴阡山战役。 在冲破杜克拉山口的过程中,他们突遭德国武装党卫队第1哥萨克师的拦截。尽管敌众我寡,但戈罗多维科夫把这次遭遇战看成是“长生天的指引”,高喊“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领着将士们冲向哥萨克人。战斗中,蒙古骑兵倒下一批,又冲上来一批,关键时刻,戈罗多维科夫带领小分队冲杀到第一线,亲手斩杀了一名哥萨克连长,终于击退了哥萨克人,第1哥萨克师不得不向斯洛伐克撤退。 此后,士气高昂的蒙古骑兵团沿着13世纪蒙古大将拔都西征欧洲的路线,由东喀尔巴阡山直插匈牙利,横扫波兰,最后在1945年4月抵达德国柏林郊外。由于希特勒将整个柏林变成了碉堡群,骑兵不适合市区作战,戈罗多维科夫只好让战士们下马当步兵,与敌人展开逐户逐院的近战。 在争夺古本要塞区的战斗中,前面提到的敢死队长奥赫罗普科夫大尉带领一帮神枪手,专打德军的火力点。奥赫罗普科夫早年是一个职业猎人,所以根本不用专门进行训练。到4月20日,他的个人猎杀记录就达到147人,许多德军督战官被他击毙后,防御工事里的德军士兵便乖乖地举手投降。4月23日,奥赫罗普科夫在攻击一座德军街垒时被流弹射中胸部,差点毙命。这次受伤终结了他的职业生涯,他不得不在医院休养几个月。 随着柏林战役变成了消耗战,蒙古团暂时在柏林郊区搭起帐篷,担任警戒任务。于是,随处可见的蒙古人和毛发蓬松的小马和骆驼,让柏林市民感到自己的城市让“蒙古人”占领了。不过,蒙古骑兵团并未给柏林人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为免遭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官员的猜忌,直到5月8日纳粹德国正式宣布投降,戈罗多维科夫也严禁蒙古骑兵团官兵进入柏林市区宿营。不过,蒙古团的老上级、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科涅夫却没有忘记这群英雄,他点名要求德国国防军第3骑兵师向蒙古骑兵团投降。 正名 二战期间,蒙古骑兵团共有12人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但由于未能得到兵员补充,战争结束时,初建时拥有2000人的蒙古骑兵团只剩下700人。1945年10月,蒙古骑兵团解散,经历战火考验的骑兵们重新回到卡尔梅克过起游牧生活。 但戈罗多维科夫却没有停止战斗,他现在要为整个蒙古民族所受的不白之冤讨回公道。由于他的奔走,再加上国际社会纷纷声援,在苏联国内,要求予以平反的呼声也长年不断。经过长期的“调查取证”,加之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政府终于在1958年5月平反了卡尔梅克蒙古人的冤案,他们的民族声誉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得以恢复,大多数人得以返回伏尔加河两岸的原籍。1958年11月7日,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重新建立。 1960年2月26日,戈罗多维科夫在莫斯科去世。为了纪念他对苏维埃政权的忠诚和做出的贡献,1971年,苏联政府将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的一座城镇命名为“戈罗多维科夫镇”。 

    2009-11-03 16:38:05 作者:佚名
    • 0
    • 9576
  • 古代酷刑凌迟的五百刀究竟是怎样割的

    一个正宗的刽子凌迟高手,为了练出一手凌迟绝活,狱押司的刽子手与大肉铺一般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遇到执刑的淡季,师傅就带着他们,到肉铺里义务帮工。他们将不知多少头肥猪,片成了包子馅儿,最后都练出了秤一样淮确的手眼功夫,说割一斤,一刀下来,决不会是十五两。接下来是一个500刀级的优秀刽子高手的表演。首先刽子手要猛拍犯人的心窝一掌,然后操着刀子,灵巧地一转,要把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肉,从犯人的右胸脯上旋下来。这一刀恰好要旋掉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这时刽子手用刀尖扎住那片肉,高高地举起来,向左右的看客们展示。他的徒弟或助手要在一旁高声报数。接着刽子手要将手腕一抖,那片扎在刀尖上的肉,便如一粒弹丸,飞到很高处,然后下落。这第一片肉是谢天。第二刀从左胸动手,还是那样子干净利落,还是那样子准确无误,要旋掉左边的乳粒。第二片肉摔在地上,是谢地。这两片肉的学名叫钱肉,专祭天地!现在犯人的胸脯上,出现了两个铜钱般大小的窟窿,流血,但很少。原因是开刀前那猛然的一掌,把犯人的心脏打得已经紧缩起来,这就让血液循环的速度大大地减缓了然后,刽子手用一块干净的羊肚子毛巾,蘸着盐水,擦干犯人胸上的血,让刀口犹如树上的崭新的砍痕。刽子手在犯人的胸脯上切了第三刀。这片肉还是如铜钱大小,鱼鳞形状。新刀口与旧刀口边缘相接而又界限分明。这凌迟刑别名又叫“鱼鳞割”,的确是十分地形象贴切。第三刀下去,如果露出的肉茬儿白生生的,只跳出了几个血珍珠,预示着凌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成功的凌迟,是流血很少的,开刀前,突然地一掌拍去,就封闭了犯人的大血脉。他的血此时都集中到腹部和腿肚子里。这样才能如切割萝卜一样,切够刀数,而犯人不死。否则血流如注,腥气逼人,血污肉体,影响观察,下刀无凭,势必搞得一塌糊涂。情况正常的前提下,刽子手会把第三片肉甩向空中,这一甩谓之谢鬼神。优秀的刽子手总有一些办法来对付第三刀的特殊情况。如果碰到血流如注、无法下刀的情况,应急的办法是劈头盖脸地浇犯人一桶冷水,让他突然受惊,闭住血道。如果凉水闭不住,就浇上一桶酸醋。《本草纲目》认为醋有收敛之功,劈头浇醋,盖取其收敛之意也。如果此法也无效,那就先在犯人的腿肚子上切下两块肉放血。但这种方法往往会使犯人在执刑未完时就因血竭而死。这时众看客的目光都会随着刽子手的刀尖转,更准确地说是随着刀尖上的钱肉转。钱肉上天,众人的眼光上天;钱肉落地,众人的眼光落地。古代的凌迟刑,要将切下来的肉,一片片摆在案头,执刑完毕,监刑官要会同罪犯家属上前点数,多一片或是少一片,都算刽子手违旨。宋朝时一个粗心大意的刽子手执凌迟刑时多割了一刀,被罪犯家属上告,丢了宝贵的性命。所以这个活儿并不好干,干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你想想吧,既要割得均匀,又要让他在最后一刀时停止呼吸,还要牢牢地记住切割的刀数,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啊,要割整整的一天,有时还要按照上边的吩咐,将执刑的时间拖延三五天,这就使执刑的难度更加巨大,一个铁打的刽子手,执完一个凌迟刑,也要累倒在地。后来的刽子手们学精了,不再把割下来的肉摆放在案子上,而是随手扔掉。老刑场的周围,总是有大群的野狗、乌鸦和老鹰,所以每逢执凌迟刑,就成了这些畜生们的盛大节日。刽子手向监刑官员和看刑的群众展示从犯人身上脔割下来的东西,这个规矩产生的法律和心理的基础是:一,显示法律的严酷无情和刽子手执行法律的一丝不苟。二,让观刑的群众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收束恶念,不去犯罪,这是历朝历代公开执刑并鼓励人们前来观看的原因。三,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无论多么精彩的戏,也比不上凌迟活人精彩,这也是京城大狱里的高级刽子手根本瞧不起那些在宫廷里受宠的戏子们的根本原因。甩完第三片后,刽子手就开始割第四刀了。这时犯人血道已经闭住了,可以一直割了。如果犯人身体健康、肌肉发达,那么他,,她,,的肉一定很脆,很好割。这样的犯人才会有的肉。如果凌迟一个胖如猪或是瘦如猴的犯人,刽子手就会很累。累是次要的,关键是干不出俊活。刽子手心情一定要安定,趁血脉避住了,一定要用五十刀切尽胸肌。如此割下第五十片钱肉时,犯人的两边胸肌刚好被旋尽。至此,刽子手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十分之一。徒弟或助手要给他换上一把新刀。此时犯人的胸膛上肋骨毕现,肋骨之间覆盖着一层薄膜,那颗突突跳动的心脏,宛如一只裹在纱布中的野兔。但目标不是心脏!如果凌迟的是男犯,旋完了胸脯肉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旋去裆中之物。这地方要求三刀割尽,大小不必与其它部位的肉片大小一致。一般说来,男犯人最怕的不是剥皮抽筋,而是割去裆中的宝贝。原因并不是这部位被切割时会有特别的痛苦,而是一种心灵上的恐惧和人格上的耻辱。绝大多数的男人,宁愿被砍去脑袋,也不愿被切去男根。无论多么强悍的男人,只要把他的档中物一去,他就再也威风不起来了,这就跟剪掉烈马的鬃毛和拔掉公鸡的翎毛一个道理。刽子手要用一只手把那玩意儿从窝里揪出来,拿刀的一手要快如闪电,一下子,就割了下来。他的徒弟或助手高声向看客报数:“第五十一刀!”然后刽子手的徒弟或助手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盘子端过来,由刽子手抠出男犯人的一个睾丸——因为它们已经缩进囊里,必须一刀旋下来。然后再次弯下腰去,抠出了另一个丸子,一刀旋下来,这是第五十三刀。然后将它们放在盘里,而不丢弃,原因是很多人认为能治病,往往重金求购。这时的犯人,脸早已胀开,血沫子从他的嘴里噗噜噗噜地冒出来,原因是太痛苦而乱咬,可能咬烂了舌头,根本就没法子下刀。要挖去一个疯狂的死刑犯的舌头,像是虎口里拔牙齿。这时助手要向犯人浇冷水,刽子手迅速伸手捏住犯人的喉咙,往死里捏,犯人那条紫色的舌头就会自然吐出唇外。于是用另一只手拿刀子,将刀尖一抖,就将犯人的舌头割下了。这是第五十四刀。这时,执刑的速度必须加快,切割的肉片必须缩小,血管密集的部位必须回避。用两百刀旋尽犯人大腿上的肌肉,用五十刀旋尽犯人双臂上的肌肉,在犯人的腹肌上割了五十刀,左右屁股各切了七十五刀。 

    2009-11-03 16:34:53 作者:佚名
    • 0
    • 9557
  • 秘闻:慈禧怀孕生子要多少人伺候

      慈禧因怀孕生子连升三级 其实对于慈禧,我们家族以前是不怎么提关于她的事情的。即便是我爷爷的那位表哥同治皇帝,我们家族也都是不怎么提的。但是后来随着很多事情成为历史,我爷爷才有时候说起一些他见到过的事情,而慈禧怀孕,爷爷也是通过他的奶奶知道的。  爷爷说:“慈禧初入宫时,身份不过是皇帝侍妾里等级较低的贵人,即便被咸丰帝宠幸封为嫔后,距离等级最高的皇后还差着好几级,但是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帝的出世给她带来了发迹的转机。据说咸丰五年(1856年)的端阳节刚过,正在垂钓的兰贵人忽然心里一热,胃就翻腾起来了,顿时呕吐不止。守在一旁的宫女赶忙递上香茶和丝帕。正往湖中撒鱼食的总管太监安德海也赶忙跑了过来,笑嘻嘻地问道:‘贵人这些日子怎么了,懒洋洋的,吃什么吐什么,而且时常的口吐兰气,怕是遇喜了吧。奴才应早早启奏万岁,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呀!’而此时的兰贵人则稳稳地放下鱼竿,用香丝帕优雅地擦了擦嘴,道:‘鬼奴才,你比我还明白,难道万岁爷不知道吗?’安德海毕恭毕敬地回话:‘您的奏折又没有交给奴才我,要是交给我,奴才乐不得的往上递呢!’‘哼,我看这份折子是压在皇后那里不发吧,好,你这就去禀告皇上,就说我遇喜已经两个月了。’‘喳!’安德海和宫女们扶着兰贵人上了软轿,缓缓地去了。”爷爷说:“就是这么一段谈话,成就了慈禧以后的宫里生涯。”  据说第二天咸丰就传下谕旨:“升兰贵人为懿嫔,令其母带两名妇人进宫,由苍震门进,至储秀宫住宿,以便随时照看。”转眼到了腊月,懿嫔已怀孕六个月,行动不便,饮食起居都需要分外照应,咸丰已传旨由内务府照应。正月二十八日,内务府送来精奇和妈妈(精奇,满语是从小看护孩子的地位最高的仆役;妈妈是孩子从小的乳母,也是工资地位较高的仆役)共10名,照祥也派首领太监王成选送来灯火,以及妈妈20名供懿嫔差遣。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宫里又精选六名妈妈到储秀宫昼夜伺候,同时精选两名姥姥(收生婆),在上夜守喜,太医院另派两名御医在御药房下所轮留值班。第二天又传旨太医院,守喜御医加派四名,分两班,每班三名,昼夜轮值。内务府各司也忙得不亦乐乎,做春绸小袄27件,自纺丝小衫4件,一幅红春绸,控单一块,红兜肚4个,潞绸被18床,布褥10床……一切接生用具,各色人物,全都准备妥当。咸丰六年(1857年),自正月二十四日起,御医每天诊脉,并及时奏报。经过一番折腾,懿嫔于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开始坐卧不安,未时生了个男孩子,这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懿嫔生了龙子,咸丰大喜,立即传旨,照妃例赏赐白金300两,绸缎70匹,宣布:“懿嫔着封为懿妃。”没多久又升为懿贵妃。  爷爷说:“由于为皇上生了一个儿子,所以慈禧的地位在宫里也越来越高,所谓母凭子贵,在这里非常适用。” 

    2009-11-03 16:30:28 作者:佚名
    • 0
    • 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