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 星空夜话

星空夜话

  • 中国与新加坡的十大差距

         本文摘自《经典文章》http://www.jpww8.com/motherland/2007/1215/071215234855E9I0A7DJ4BJ08DIEJJJH.html    看到近来网上流传的《一个留学生写的中国和美国之间十大差距》,我感触很多。但是,中美有着巨大的历史差异和文化差异,有些人会争论说这些差异是中国是无法避免的。新加坡是一个亚洲国家,是中国外世界上唯一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没有任何资源,60年代独立后开始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都便于和中国比较。做为一个在新加坡生活了3年多的留学生,耳濡目染,于是写下《一个留学生写的中国和新加坡之间十大差距》,以与读者共享。   一、人人都有房住的社会   2003年,新加坡土地面积604.2平方公里,人口400万(新加坡人约300万,其余是外国在新加坡工作的人),我们可以计算出新加坡人均土地是151.05平方米!!而且这还包括了一些不适合居住的岛屿,还要建公路,要有工厂,学校,要有兵营,真正能够用来居住的面积屈指可数。新加坡的水也要基本上从马来西亚进口。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土地和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是如何解决住房的。   新加坡首先国家严格控制土地,严格规划,建高楼。另外,为防止少数人拥有过多房产和房地产泡沫,采用了政府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和管理的方法。政府成立建屋局,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目前,全国80%多的人口都居住在这种房屋里。一般说来,对于新加坡人,一套3室一厅的房子也就是人民币70万到100万。这是因为政府有对公民买房有补贴。而同样的房子,外国人买住了5年以上的二手的,也要120万元以上。新加坡的全国平均工资大概是人民币每月15000(税前,包括雇主交的公积金)。一般新加坡人,如果夫妻都工作,很容易买下房子。而且几年以后还可以卖给外国人,挣50万左右,再到私人房产市场买更好的住房。所以,在新加坡人人都有房住,而且年轻人结婚都可以买房(当地人很少上研究生,要上也是在职那种,不影响挣钱),对于大学生几年后就可以攒够房钱而追求其它的了。   目前,上海、北京的住房已经和新加坡的房价差不多了,而我们还要每月有一大比的管理费,停车费。我们土地远比新加坡充足,而且有充足的劳动力建房。是什么导致了如此高的房价?一个收入2000左右的普通老百姓,夫妻两个多少年才可以还清贷款?当大款们拥有别墅和高档车的时候,那些收入更低的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园一个住房梦?而做为政府,在住房商品化的今天,是不是应该想想如何解决低收入人的住房难,而不是一味的卖地皮赚钱?   二、比起新加坡,深圳成功吗?   新加坡65年独立,70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大的发展,从人均50美元的GDP,用了30多年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最高达到27000美元,现在大概是24000美元,保持了30年平均8%以上的增长率,用30年时间超过以前的殖民国家英国。98年以后发展速度才降了下来。深圳是78年开始的,算起来只是比新加坡晚了十年左右。新加坡是“渔民”和“苦力”的后代,种族和宗教问题复杂,没有人支持它,完全靠自己。而深圳能够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背靠香港,可以通过户口引进人,赶走人。这两个城市有可比性。但是我们需要反思深圳成功吗?   在新加坡几乎看不到要饭的,人人有房,安居乐业。据说马来人(当地人)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享受免费教育。街上没有什么警察,一旦有一个治安案件,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前一段时间,一个中国陪读妈妈的女儿失踪。电台和报纸经常是头版头条,而且街上很多寻人启事。后来,发现小女孩遇害,几万人专程去悼念。我们想想,那仅仅是一个外国人的孩子啊?她的母亲也就是在菜市场帮忙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福建妇女,可是竟然能够引起如此的重视?深圳在繁荣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街上到处都有警察,查看证件,并经常可以带走没有居住证件的人。我在什么看到很多要饭的,据说关外就更多了。我在台湾的工厂里看到了打工妹们无助的眼神。有人一掷千金,有人在为几百元的工作而奔波。有人可以支持孩子到英国挥霍,有人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学生看他亲戚拍摄的电影,女警官胡作非为。我们想想,比起新加坡和香港,做为窗口的深圳成功吗?通过这个窗口,我们是不是真正学到了我们想学的?   三、67岁退休,70多岁的人也可以找到工作   现在新加坡的退休年龄是62岁,很快将提高到67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都在工作,NUS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学校食堂卖饭和擦桌子的很多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一方面这是因为新加坡福利差,很多老年人的根本没有足够的积蓄(我们将在后面讨论这个话题),另外也反映经济的发展,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全国300多万当地人,100万外国人,其中据说有30万从中国去的。这么多外国人都有工作,可想而知,当地人就业是比较挑剔的。其经济发展不是光看GDP的,也要看就业率。有就业机会就有发展,实现全民就业比实现GDP的发展更难。   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了人员过剩和失业,这是正常现在。问题是我们没有创造足够的新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很难让政府直接创造,政府应该创造的是一种环境,激发个人对理想,包括财富的追求,从而为社会创造就业。让每一个想工作的人找到工作。我们的毕业分配制度用了10年的时间,只是改革了一半,取消了分配,但是,还是逼着大学生当年必须找到工作,否则户口打回原籍,永远没有改变户口的机会了。这些都该取消了,都知道要取消,为什么就这么难?我不想看到“管分配”老师的嘴脸了,也不想看到“管档案”,更不想和学校户籍科“管户口”打交道了。我希望食堂就是外面的餐厅,而不是一个“管食堂”的“老师”管理的处级单位。四、中国和新加坡的税率比较   在新加坡如果收入30万人民币的话,税最多大概是2万。我记得10万以下大概是不用缴税的,另外交的公积金也不纳税。应该比西方国家低很多,和香港应该差不多。和美国不同,新加坡第二年夏天交前一年的税。夫妻两个可以单独算,也可以合起来一起算。在税的计算方面,有很多减免,比如孩子越多,减免越多。比如负担父母,孩子服役,配偶或者子女残疾等等。另外,还要遗产税。顾保姆还有一个LEVY,以防止因为保姆工资过低,使大量新加坡人顾保姆,带来社会问题。税可以网上报,收到税单后,通过ATM或者支票就可以缴了。见不到税务人员,和单位也没有关系。最后,通过信,邮寄回缴税证明。这样,你可以做为你收入的凭证。   我们中国的税率算法太简单,不考虑一个家庭情况,就一刀切缴税。另外,每月纳税的的方式我感觉不如按照年计算更加科学。因为月收入波动太大,如有时有奖金,有时没有,有时有稿酬等一次性收入。另外,缴税前的收入评估也是防止腐败的好时机。还有,我记得以前在大学门口,有人拦截自行车收税。抓住你就倒霉,没有抓住就没有人管。我感觉如果一个税很难执行,不如不收。要收大家就都要公平。   五、新加坡的股市和中国的股市   新加坡股市的平均P/E我估计大概是15倍左右。很多P/E不到10的小公司。很多中国公司到新加坡上市,发行价大概就是10倍,跌到5倍以下的也有不少。在这里,很多公司将收入的50%分红。很多情况下,一只股票(如地铁股票)得到5%的分红并不困难,这还不考虑Profit的持续增长。股市确实比存款挣钱。我认为关键是新加坡不限制资金流动,老百姓对于新加坡没有信心的话,可以将钱换成美元、欧元等任何货币。可以买日本股市,中国B股。可以通过基金投资到任何收益率高的国家,地区和行业。或者干脆存到花旗银行,马来亚银行。   相比之下国内的公司发行价就是20倍。结果年底不分红。这样***股市跌了这么多年,比国外还是贵,除非公司前景特别好,否则还要跌。很简单,从长期看,不如放到银行。美国的P/E也比较高,但是企业发展快,这点新加坡比不了。我感觉中国还不如不限制资金流动,为什么要吊死在中国不赚钱的股市,为什么我们不能到香港用1/2的价钱买同样的股票?为什么我们不能到美国买GOOLe,到日本去买SONY,到德国买Siemens,去迎接真正的高科技(而不是清华,北大那些骗人的校办公司)?   六、新加坡和中国的福利的比较   按说税这么低,福利应该不如中国了,但是好像又不是。而且新加坡做为一个国家,要保持一定规模的陆海空和外交,花销不少。新加坡也有类似于中国的基金(好像北京叫做3金或者4金什么的,企业要给职工交的)。新加坡一般每月工资的20%用做基金,另外,公司再出13%(经济好是多出些,坏时少一些)。用于医疗,养老和买房。用于医疗和养老的部门年存款利率大约是4%。住房部门可以用来买房,医疗部分可以用来报销医疗开销或者买医疗保险。这样一个人如果30岁时有1万元基金,63岁退休时将有3.6万元。老百姓允许用这些钱进行风险低的投资,如债券,股票,投资基金。到55岁时可以取出来,也可以买养老金,到时候每个月就有了固定的退休金。是你的永远是你的,你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清清楚楚,很分明。有人中间到美国工作了几年,过几年发展的不好,又回来了,没关系,以前的帐户还在,接着交就可以了。很多30多岁的人就开始规划自己的退休了。   我们有了这些,还不完善。关键是一笔糊涂帐。比如这几金好像只是随工资挂钩,而没有和奖金抓构,这样是不是太少了。另外,应该扩大到国家范围,而不是户口所在地,否则很多人无法交。还要要写清楚,现在交了,将来究竟享受什么退休待遇,还是退休是还是像现在一样安装行政级别来,如果这样,大家还有什么积极性?拼命往上爬就可以了。另外,自己交了多少,是不是定期应该有一封信告诉自己。我记得在上海问过一些同学,他们好像都不清楚这些。如果一个人在55岁去世了,这些基金可不可以转给配偶或者子女?另外,如果政府代大家投资这部分钱,是不是大家应该享受增值?我们都是一笔糊涂帐。谁也不清楚?至少我是查不到。我老公出国前工作过,估计现在户口都注销了,不知道以前交的还有没有?是不是被贪污了??在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有一个用户名和密码,用来和政府打交道,如报税,查看自己的公积金,如竞标拥车证。政府的任何政策网上都可以找到。比如你可以找到包括总理在内的高官的电话,电子邮件和通信方式。我曾经有事给一个政府部门发邮件,很快就有了回信。另外,全国只有一级政府。   我们也在谈政府上网。我记得2000年在上海当时办护照时,必须到公安局去领表格?为什么不放到网上让大家打印?好像4年过去了,还是这样。我们的上网工程更多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有多少人用网络来为老百姓提供真正的便利?现在国内在搞社区,就是以前不归政府管的,如提倡什么发扬什么等等,政府又管起来了。这样无形加大了财政负担。按照地域划分社区的方式相对于把城市分成了村庄。我感觉即使向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地方统一管理结婚就可以了。而不是把这个职能分散到社区,因为社区负责一小片,不可能天天开门。另外,政策解释得也不一样,有的还强行推销纪念品,否则就以各种理由刁难。诸如失业登记等等,如此专业和重要的事情,当然应该统一到市级。总之,我们没有必要养这么多人,这些人没有权利勒索纳税人。   八、新加坡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   我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因为我在中国和新加坡都上过学,对国内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和了解。新加坡的高校老师收入确实很高,但是都很认真负责。一般说来,老师不能让研究生干一些与专业没有关系的开发项目,而且博士生从一开始就是安心写文章,你写不出来,老师比你还着急,因为学校也要考核教师的。中国过来的博士生大概每月有人民币6000到10000的奖学金,租房用去1500人民币,平时吃饭用1500人民币。这样,每个月还会有人民币3000以上的节余。所以,一般有奖学金的学生日子还是不错的,有的假日还可以回国或者到其它地方旅游。新加坡人大多业余读硕士,很少读博士的。而且,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班的概念。我记得在国内读书是,大学有班,有班长,有班干部,有班主任,负责学生工作。必须住学校宿舍,很多人一个房间。大家矛盾很多,但是也没有办法。每年班里要给学生打品德分,即使是宿舍长都有加分,甚至春游帮同学也加分。很累,真的很累。毕业时,要综合测评,班干部分数最高。幸好那时候已经不分配了,听以前同学讲分配工作就像分房,让人心里累。   这边没有班,你可以通过一些自发的社团认识人,没有功利大家相处也就没有猜疑。可以选择自己的住处。总之,你就是读书的,不用管别人,不用求人。你是一个自由的人,随心所欲的安排你的私人生活,没有人有权力为你的品德打分,没有人敢于让你向它回报思想,你也不必学习新加坡政府的文件,或者领会新加坡的什么“精神”。没有毕业分配,没有感说你不关心集体。你参加任何社团都是自愿的。你献血是自愿的,你不愿意,学校不会像北师大一样强行检查你是不是真的有问题。你献血了,也不会有领导摸着你的脑袋说你是新时代的好青年。也不会遇到招生的人勒索和招生黑幕。   九、中国和新加坡生活质量大对比   前边已经谈很多了。这里我要说的是,在新加坡,摩托车是可以用的,因为这是穷人的代步工具(顺便说一声,这里车很贵,先买拥车证,汽车的大约人民币10万,摩托车便宜很多。还好老百姓不一定非买车不可,让那些有钱买车的多出钱好了。)。我感觉很多中国的中等城市,完全没有必要禁止摩托车。摩托车上下班还是很方便的。好像我们这些城市取消摩托车也没有反对的声音。反正有钱人可以买车,享受更好的公路。老百姓就只好挤公共汽车了。这样,老百姓交了税,却没有权力充分享受使用公路的权力。   新加坡几乎天天下雨,但是我却没有雨伞,为什么?城市规划的好。出了门又遮阳和遮雨的,地铁可能和购物中心连着。不用担心下雨。   十、新加坡的报纸和中国的报纸   这边的报纸经常报道一些小事情,比如有人在电梯抢劫啦,车祸啦,往往都是头版头条。当然还要一些“无聊”的,如赌博,“迷信”等等。如果有命案,一段时间内都有报道,从出事,到逮捕罪犯,到审讯。最后几年后还可能改编成电视剧。我记得每年大概全新加坡有20多人死于谋杀。这让我想起以前看电影经常看人们通过查看以前的报纸来了解曾经的命案。而这些确实是新加坡人关心的,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大事情关心,死人永远是大事。   我们一般都是等到破案之后表彰时才知道的。有些是在国外网站上流传很久了,国内报纸才有。而头版头条一般是领导开会学习什么精神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暂住证被关押,死了才知道。妞妞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网民自发桶出来的,还有那个在美国被打的,本来还是爱国面孔的,没想到是公款挥霍。我记得以前我所在上海的学校就曾经轰轰烈烈的高过“12345”思想教育工程设么的。   我只是在这里说了新加坡成功的一方面。我是关心中国的发展才去做这些比较的,很害怕被人骂成崇洋媚外。新加坡的问题也一大堆,如中英文都学,但是什么都说不好。比如老年人工作很多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退休金。比如面对中国和印度低成本国家的竞争,找不到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过于严格的控制而使社会缺乏活力等等。新加坡还是要继续学习西方的,因为西方有几百年的成功经验,如美国的创造力,欧洲的福利系统,等等,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继续漂泊去美国的原因。但是做为一个从60年代末期才起步的多元种族国家,比起东南亚那么多独立的国家,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而且其成功不全是偶然的,而且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得到了实惠。我们要学习的当然是它成功的方面。每年都有大批中国高官到新加坡本地大学培训,中国政府花了这么多钱送他们出国,我希望它们正在看到“真正”的差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不允许吃口香糖”“罚款”“鞭刑”“儒家文化”“宗乡会馆”“新加坡人勤劳勇敢”这些表层的东西。  本站声明: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2007-12-21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43
  • 墨子破云梯

      本文选自《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44299.html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本站声明: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2007-12-21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31
  • 前外长李肇星经典语录

       本文选自《美言网军事论坛》http://bbs.meyet.com/dv_rss_xhtml_23_154096_20.html   之一  李肇星嘲扁  省级干部贪污不归我管   李肇星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接受媒体访问表示,陈水扁只不过是台湾省级的一个干部,“你能不能提点工作上的问题”,贪污问题属内政,“我是外交部长,这样好吗?”    之二  2006年全国“两会”上,有台湾记者问李肇星,“如果有机会当面对陈水扁讲话,你最想和他讲什么?”李肇星立即非常气愤地回答:“我凭什么当面对他讲话,他是谁?”这一机智的回答,把记者们逗乐了。  又有记者追问:“日本媒体传您即将引退的消息是否属实?”李肇星不改其“剽悍”作风,反问记者:“你信日本人的,还是信我的?如果信他的,不用来问我。”面对李外长犀利的词锋,提问的记者只好连忙说“我信你的,我信你的。”   之三  人大会议开幕式结束后,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大步流星走出会场。早已等在外面的记者将李肇星团团围住。虽然寸步难行,李肇星依然满面笑容。   一个新西兰记者用英文问道:中国军费上升,会不会对邻居造成影响?   李肇星反问道:“请问你知道新西兰的军费是多少吗?”   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李肇星解释说,中国的人均军费非常低,比新西兰要低。中国一向推行睦邻友好政策,和邻国关系都很好。他举例说,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6倍,人口大约是日本的10倍,可是军费预算仅有日本的大约三分之二     李肇星妙语如珠迷翻众记者  一,陈水扁邀吴BG访台,李肇星:陈水扁是谁? 日前陈水扁受访时曾表示希望邀请大陆全国人大委员长吴BG访台,看看台湾的选举。“长相鹰派”的李肇星出席政协开幕时,被台记追问。李肇星不回答问题,先反问提问的电视台女记者:“你知道吴BG是谁吗?” 记者不知其用意未答。 李说:“他是我们的人大委员长”。 李再问记者:“你知道陈水扁是谁吗?” 记者答:“台湾领导人!” 李肇星说:“他是台独分子,这你都不知道。你来自哪里?” 记者答:“台湾”。 李肇星说:“一定要热爱祖国,台独分子你都不知道,我们只有一个祖国,一定要热爱祖国!” 李肇星扬长而去,台湾记者留下一堆惊叹号。  二,台湾是一个省,我没听说过什么总统 外交部长李肇星昨天下午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式时,被记者追问他对台湾大选的看法。 一名香港记者问到:“您怎么看台湾“总统”选举?” 李肇星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只是反问:“台湾什么?什么总统?我没听说过!一个省不会有什么总统。”  三,“没钱炒股”,李肇星问记者:借我钱吗 大陆全民疯炒股,官员有没有炒股,成为今年两会新话题。外交部长李肇星昨天被问及“有没有炒股”,爽快回答自己没钱炒股。 每年两会期间都受到记者包围的李肇星,昨天依然被记者群追逐,今年比较特别的是,记者问题已从外交事务范围扩展到炒股。说明炒股票、炒基金已成为当前大陆全民运动。 有位元记者直接问李肇星“你有没有炒股”,李肇星看了记者一眼,很直接地回答说,“没钱炒股”,还问记者说,“你要借我钱炒股吗?”  四,李肇星:谁美元掉地上! 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昨天下午在进入人民大会堂后,马上给在场的记者围得“水泄不通”,被摄影机和话筒挡得无法前行。 捉着李肇星的记者们,七嘴八舌抢问各种问题。 这时,李肇星笑喊一声:“谁美元掉地上!”,想以此转移视线,向前突围。 但是,在场的记者并不傻。 一位挡在前面的女记者答:“他们不会捡,这会儿!” 对于台湾记者问有关内地对台政策,李肇星说:“一切听祖国的,听人民的。”  “要他们投票吗?”有位元女记者挤着追问。 李肇星笑说:“你这个(问题)有点悬,不会,不会!”  2005年 2005年3月6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后的首场中外记者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举行。中外记者们有备而来,提出的大都是地区和国际敏感问题: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中美关系问题……提问虽然尖锐,但李肇星从容不迫,多次用平民语言,机智幽默地和几百名中外记者轻松对话,体现了高超娴熟的外交艺术。李肇星对一位提问欧盟对华军售问题的德国记者说:“我们不需要从你们那儿买多少先进武器,中国也是个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也没有钱从你们那儿买那么多价格很高、我们也没什么用的武器。”(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  日本记者请李肇星评价朝鲜拥有核武器问题时,他很谦虚地回答:“在朝鲜是否拥有核武器上,我想这方面你可能知道得比我更多,换句话说我不比你知道得更多。”招待会上,美联社记者在提问关于朝核危机的问题时,使用了"假如"一词,李肇星微笑着说:“你刚才提到了一个假设的问题。你说假如如何如何,我一般不回答假设性的问题。”  2003年 之一   李肇星出任外长后,有一天会见美国十几位名牌大学教授。有一位教授突然发问:网上有消息说,美国情报部门在中国订购的一架波音飞机上安装了尖端的窃听器设备,他们估计,这架飞机有可能被中方派作专机使用。 李部长略加思索后,平静地表示: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坚持公平原则。在中美贸易中,我们买什么,美国就应该给什么。凡是没花钱的东西,我们都不要。如此巧妙地应对,立刻赢得教授们一阵喝彩声。会见结束后,美国一位教授表示,中国外交学院应该将李外长刚才的精彩回答写入教材;美国波士顿外交学院也应将其作为教材案例。出任外交部长之前的经典对答录: 之二    李肇星出任中国驻美大使后,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时,一个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一改往日之态,没有直接反击,而是亲切地询问道:“夫人,您是哪里人?”老太太回答道:“我是德克萨斯人。”李肇星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细细地给她讲述中国历史:“你们德克萨斯州1848年才加入美国,而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入中国版图。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老太太乐了,心悦诚服。最后,她热烈地拥抱住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之三有一次,李大使出席美国媒体“大腕”演讲。当时有记者问海峡两岸局势时,李大使平静地说:“关于台湾问题,我刚才已经谈了看法,不再重复。”随后,李大使话锋一转:“关于所谓部署导弹问题,你能保守机密吗?”全场哗然,提问的人也感到惊讶,中国大使怎么会愿意谈及如此敏感的问题!于是高声回答:“我当然能保密!”李大使则微微一笑说道:“我也能保密!”会后记者反映:李大使的诙谐既反映了中方的立场,也透着智慧和艺术。 之四   当他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时,美国的常驻联合国代表是奥尔布赖特(后来任美国国务卿)。两人曾有过一次精彩的交锋: “中国的外交政策到底是什么?您能不能用最短语言给我作一个描述?”奥问李。 李反诘道:“您能不能用最短的文字来给我描绘一下美国的外交政策?” 奥回答:“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两个词:领导和伙伴(leadership and partnership)” 李肇星听罢,当即对应道:“中国的外交政策概括起来也是两个词:和平和独立自主(peace and indepentence)”。  之五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媒体公众的关注。特别是那些西方记者,过一段时间就要“旧事重提”,表示一下他们对邓公的“关爱”。 1989年8月31日下午,国际俱乐部二楼。 “邓小平先生的身体很好。最近有些报纸报道的情况与此相反,完全是无中生有。”也许考虑到“老记”们会纠缠不休,李肇星“快刀斩乱麻”,把话说在了前头。 “邓小平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拥有这良好的健康状况?”一位德国记者发难道。这个问题的角度很“刁”,他的潜台词就是说邓小平的健康是否靠医疗维持?“一个具有普通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应该住在哪里。”李肇星首先用反诘击破了对方的防线,然后又是一个轻松、幽默的调侃:“我不知道您在身体好的时候是否住在医院里?”台下顿时响起一片笑声。一位外国驻华大使后来赞不绝口地对李肇星说:“你的回答太妙了!”    本站声明: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2007-12-21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47
  • 李嘉诚的跳槽史

      本文摘自《经典文章》http://www.jpww8.com/success/2007/1219/071219222424EGKK3DK7K6CJ5GB62G55.html   性格沉稳的李嘉诚,实际上是个不安分的人。他去五金厂做推销员,但打开局面就跳槽去了塑胶公司。他很快成为公司出类拔萃的推销员,18岁当部门经理,20岁升为总经理,深得老板器重。他春风得意时,突然又要跳槽!1946年上半年,香港经济迅速恢复到战前最好年景—1939年同期的水平。战时遭破坏的工厂商行都已恢复生产营业,香港人口激增到一百多万。市景日益繁荣,入夜之后,港岛九龙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满载货物的巨轮,昼夜不停地出入维多利亚港。中南钟表公司的业务有长足的发展,东南亚的销售网络重新建立,营业额呈几何级数递增,庄静庵筹划办一间钟表装配工厂,再扩展为自产钟表。李嘉诚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为香港经济巨变而兴奋不已。李嘉诚站在维多利亚港湾边,眺望尖沙咀五彩缤纷的灯光,陷入沉思——今后的路该怎样走?一条路,在舅父荫庇下谋求发展,中南公司,已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擎,收入稳定,生活安逸;另一条路要艰辛得多,充满风险,须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李嘉诚选择了后者,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为的是今后做大事业!17岁的李嘉诚,已学会独立思考。他心念已定,却不知如何向舅父开口。舅父待他不薄,是李家的恩人。五金厂的老板,跟庄静庵曾有业务交往,他出面与庄静庵交涉,请求庄静庵“放人”。庄静庵与李嘉诚恳谈过一次,设身处地站在嘉诚的角度看问题。当年庄静庵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变成老板的。嘉诚眼下还不会独立开业,他迟早会踏上这一步的。舅父更深一层了解了嘉诚与众不同的禀赋。李嘉诚开始了“行街仔”(走街串巷)生涯,他说,他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行街推销,与茶楼侍候客人,和坐店销售钟表皆不同。后者顾客已有购买的意向,而行街推销,最初只有一方的意向。对方有没有买的意图?需不需要你的产品?你如何寻找客户,联系客户?你与客户初次会面该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客户没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发他的意向?建立了购销关系的客户,你如何巩固这种关系?真正的推销艺术,大学课堂里学不到,任何书本里也找不到。推销的艺术,在推销的本身,只能在推销之中去把握和领悟。李嘉诚生性腼腆、内向而不喜主动交谈。数十年后的今天,李嘉诚出席高贵场合,不知凡几,他仍不是个滔滔不绝、谈锋犀利的人。可他腼腆的另一面,显示出一个可贵的优点来,就是诚实。诚实不仅写在他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更表现在他的行为之中。酒楼旅店是“吃货”大户,李嘉诚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销了一百多只。家庭用户都是散户,一户家庭,通常只是一两只。高级住宅区的家庭,早就使用上铝桶。李嘉诚来到中下层居民区,专找老太太卖桶。他很清楚这点,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出了一批,因为老太太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诚的义务推销员。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以销促产,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阿诚是第一功臣。然而,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刚刚打开局面,就要跳槽弃他而去。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他仍不回心转意。李嘉诚去了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在现代人的眼里,这是一间小小的山寨式工厂,位于偏离闹市区的西环坚尼地城爹士街,临靠香港外港海域。这间山寨工厂的魅力安在?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二是塑胶公司老板的“怂恿”。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从欧美输入的塑胶料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趋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时至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敏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裕阶层。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价廉的大众消费品。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香港没有传统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本港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成雨后春笋的发展趋势。美国汽车业骄子,曾任福特公司总经理、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的艾柯卡指出,20世纪前叶,产业是制造家的天下,社会商品相对匮乏,生产出来就会变成钱。到20世纪后叶,社会商品日趋饱和,厂家竞争激烈,生产出的产品,非得竭力推销出去才能产生效益。因此,执产业牛耳者,由制造大师转为推销大师。艾柯卡本人、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等,莫不是以推销见长,把推销与制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美国早期的产业巨子,汽车大王福特、钢铁大王卡耐基、波音飞机之父波音等,皆是制造家或发明家。塑胶裤带公司的老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的一年,开发出十多个产品。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将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前后有二十多人做过推销,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老板自己也常常出马推销。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相遇。李嘉诚成了老板手下的败将,酒店更青睐塑胶桶,而不惜废掉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不打不相识。李嘉诚虽败在塑胶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销才能却深得老板赏识。老板认为,李嘉诚未推销出白铁桶,问题在白铁桶本身,而不是他的推销术火候欠佳。老板有意与李嘉诚交朋友,约他去喝晚茶,诚心竭意拉李嘉诚加盟。言谈中,李嘉诚表现出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去他厂做事没多久就走恐不太好。”“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找工,只是作为人生的磨炼,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李嘉诚终于跳出了五金厂。辞工时,李嘉诚向老板进言:审时度势,要么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要么就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塑胶虽用途广泛,仍不可替代一切金属制品。一年后,这家五金厂转为生产系列锁,一度奄奄一息的五金厂,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既是形势所然,又是李嘉诚的开导。老板遇到李嘉诚,欣喜地说:“阿诚,你在我厂的时候,我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年轻仔,你将来准会干出大事业!”塑胶裤带公司有7名推销员,数李嘉诚最年轻,资历最浅。另几位是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经验丰富,已有固定的客户。李嘉诚心高气傲,他不想输于他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3个月内,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李嘉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有了压力,才会奋发搏命。坚尼地城在港岛的西北角,而客户,多在港岛中区和隔海的九龙半岛。李嘉诚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然后马不停蹄地行街串巷。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李嘉诚做任何事,都会感谢过去生活对他的磨砺。他不属那种身强体壮的后生仔,而像文弱书生,背着大包四处奔波,实在勉为其难。幸得他做过一年茶楼跑堂,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练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楼养成了观察人的嗜好,现在做推销正好派上用场,他在与客户交往之时,不忘观颜察色,判断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没有必要“蘑菇”(拖拉)下去,自己还该做什么努力。要做好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李嘉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李嘉诚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走了几家都无人问津。这一天上班前,李嘉诚来到一家批发行,等职员上班联系洽谈。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自告奋勇拿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李嘉诚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职员,眼见为实,这样洽谈起来更有说服力。果真就有职员早到,还是负责日用器具的部门经理。李嘉诚很顺利就达到目的,该经理很爽快地答应经销塑胶洒水器。李嘉诚的机灵,可见一斑。同时又透露出李嘉诚的诚实。他让产品自己说话,这比一个推销员夸夸其谈地讲产品的用途优点,要可信得多。李嘉诚做推销,愈做愈老练,他深谙一个推销员,在推销产品之时,也在推销自己,并且更应注重推销自己。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如俗话所说:“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他会引荐给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李嘉诚的收入不高,家庭负担很重,他还要攒钱办大事,因此,他交友不允许花太多的钱。这样倒好,大家以诚相见,以诚共处。李嘉诚不是健谈之人,说话也不风趣幽默。他总是推心置腹谈他的过去和现在,谈人生与社会。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待人的诚恳,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有朋友的帮衬,李嘉诚在推销这一行,如鱼得水。李嘉诚把推销当事业对待,而不是仅仅为了钱。他很关注塑胶制品的国际市场变化。他的信息,来自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他建议老板该上什么产品,该压缩什么产品的生产。他把香港划分成许多区域,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记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销量应该是多少。全公司的人,都在谈论推销奇才李嘉诚,说他“后生可畏”。18岁的李嘉诚被提拔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他已熟稔推销工作,可也深知生产及管理是他的薄弱处。因而虽身为总经理,他却把自己当小学生。他总是蹲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同工人一道干,极少坐在总经理办公室。每道工序他都要亲自尝试,兴趣盎然,一点也不觉苦和累。有一次,李嘉诚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胶裤带,不慎把手指割破,鲜血直流,他没有吭声,迅速缠上胶布,又继续操作。事后伤口发炎,他才到诊所去看医生。许多年后,一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这事,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得的。”李嘉诚微笑道:“大概不好这么说,那都是我愿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李嘉诚是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他才20出头,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羡慕的业绩。李嘉诚应该心满意足。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两字。功成名就、地位显赫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诚离去,再三挽留。曾有个相士,拉住李嘉诚看相,说他“天庭饱满,日后非贵即富,必会耀祖光宗,名震香江”。此事在公司传为佳话,老板不信相术,但笃信李嘉诚是具备与众不同的良好素质,他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是最出色的。因此,李嘉诚绝非池中之物,他谦虚沉稳的外表,实则蕴涵着勃勃雄心,他未来的前程,非吾辈所能比拟。这是老板与李嘉诚相处几年,得出的判断。老板挽留不住李嘉诚,并未指责李嘉诚“羽毛丰满,不记栽培器重之恩,弃他远走高飞”。老板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辞工饯行,令李嘉诚十分感动。席间,李嘉诚说了一句老实话:“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李嘉诚怀着愧疚之情离开塑胶裤带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从而迈上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    本站声明: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2007-12-21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34
  • 中国与新加坡的十大差距

        本文摘自《经典文章》http://www.jpww8.com/motherland/2007/1215/071215234855E9I0A7DJ4BJ08DIEJJJH.html    看到近来网上流传的《一个留学生写的中国和美国之间十大差距》,我感触很多。但是,中美有着巨大的历史差异和文化差异,有些人会争论说这些差异是中国是无法避免的。新加坡是一个亚洲国家,是中国外世界上唯一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没有任何资源,60年代独立后开始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都便于和中国比较。做为一个在新加坡生活了3年多的留学生,耳濡目染,于是写下《一个留学生写的中国和新加坡之间十大差距》,以与读者共享。   一、人人都有房住的社会   2003年,新加坡土地面积604.2平方公里,人口400万(新加坡人约300万,其余是外国在新加坡工作的人),我们可以计算出新加坡人均土地是151.05平方米!!而且这还包括了一些不适合居住的岛屿,还要建公路,要有工厂,学校,要有兵营,真正能够用来居住的面积屈指可数。新加坡的水也要基本上从马来西亚进口。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土地和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是如何解决住房的。   新加坡首先国家严格控制土地,严格规划,建高楼。另外,为防止少数人拥有过多房产和房地产泡沫,采用了政府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和管理的方法。政府成立建屋局,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目前,全国80%多的人口都居住在这种房屋里。一般说来,对于新加坡人,一套3室一厅的房子也就是人民币70万到100万。这是因为政府有对公民买房有补贴。而同样的房子,外国人买住了5年以上的二手的,也要120万元以上。新加坡的全国平均工资大概是人民币每月15000(税前,包括雇主交的公积金)。一般新加坡人,如果夫妻都工作,很容易买下房子。而且几年以后还可以卖给外国人,挣50万左右,再到私人房产市场买更好的住房。所以,在新加坡人人都有房住,而且年轻人结婚都可以买房(当地人很少上研究生,要上也是在职那种,不影响挣钱),对于大学生几年后就可以攒够房钱而追求其它的了。   目前,上海、北京的住房已经和新加坡的房价差不多了,而我们还要每月有一大比的管理费,停车费。我们土地远比新加坡充足,而且有充足的劳动力建房。是什么导致了如此高的房价?一个收入2000左右的普通老百姓,夫妻两个多少年才可以还清贷款?当大款们拥有别墅和高档车的时候,那些收入更低的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园一个住房梦?而做为政府,在住房商品化的今天,是不是应该想想如何解决低收入人的住房难,而不是一味的卖地皮赚钱?   二、比起新加坡,深圳成功吗?   新加坡65年独立,70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大的发展,从人均50美元的GDP,用了30多年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最高达到27000美元,现在大概是24000美元,保持了30年平均8%以上的增长率,用30年时间超过以前的殖民国家英国。98年以后发展速度才降了下来。深圳是78年开始的,算起来只是比新加坡晚了十年左右。新加坡是“渔民”和“苦力”的后代,种族和宗教问题复杂,没有人支持它,完全靠自己。而深圳能够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背靠香港,可以通过户口引进人,赶走人。这两个城市有可比性。但是我们需要反思深圳成功吗?   在新加坡几乎看不到要饭的,人人有房,安居乐业。据说马来人(当地人)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享受免费教育。街上没有什么警察,一旦有一个治安案件,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前一段时间,一个中国陪读妈妈的女儿失踪。电台和报纸经常是头版头条,而且街上很多寻人启事。后来,发现小女孩遇害,几万人专程去悼念。我们想想,那仅仅是一个外国人的孩子啊?她的母亲也就是在菜市场帮忙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福建妇女,可是竟然能够引起如此的重视?深圳在繁荣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街上到处都有警察,查看证件,并经常可以带走没有居住证件的人。我在什么看到很多要饭的,据说关外就更多了。我在台湾的工厂里看到了打工妹们无助的眼神。有人一掷千金,有人在为几百元的工作而奔波。有人可以支持孩子到英国挥霍,有人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学生看他亲戚拍摄的电影,女警官胡作非为。我们想想,比起新加坡和香港,做为窗口的深圳成功吗?通过这个窗口,我们是不是真正学到了我们想学的?   三、67岁退休,70多岁的人也可以找到工作   现在新加坡的退休年龄是62岁,很快将提高到67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都在工作,NUS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学校食堂卖饭和擦桌子的很多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一方面这是因为新加坡福利差,很多老年人的根本没有足够的积蓄(我们将在后面讨论这个话题),另外也反映经济的发展,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全国300多万当地人,100万外国人,其中据说有30万从中国去的。这么多外国人都有工作,可想而知,当地人就业是比较挑剔的。其经济发展不是光看GDP的,也要看就业率。有就业机会就有发展,实现全民就业比实现GDP的发展更难。   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了人员过剩和失业,这是正常现在。问题是我们没有创造足够的新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很难让政府直接创造,政府应该创造的是一种环境,激发个人对理想,包括财富的追求,从而为社会创造就业。让每一个想工作的人找到工作。我们的毕业分配制度用了10年的时间,只是改革了一半,取消了分配,但是,还是逼着大学生当年必须找到工作,否则户口打回原籍,永远没有改变户口的机会了。这些都该取消了,都知道要取消,为什么就这么难?我不想看到“管分配”老师的嘴脸了,也不想看到“管档案”,更不想和学校户籍科“管户口”打交道了。我希望食堂就是外面的餐厅,而不是一个“管食堂”的“老师”管理的处级单位。四、中国和新加坡的税率比较   在新加坡如果收入30万人民币的话,税最多大概是2万。我记得10万以下大概是不用缴税的,另外交的公积金也不纳税。应该比西方国家低很多,和香港应该差不多。和美国不同,新加坡第二年夏天交前一年的税。夫妻两个可以单独算,也可以合起来一起算。在税的计算方面,有很多减免,比如孩子越多,减免越多。比如负担父母,孩子服役,配偶或者子女残疾等等。另外,还要遗产税。顾保姆还有一个LEVY,以防止因为保姆工资过低,使大量新加坡人顾保姆,带来社会问题。税可以网上报,收到税单后,通过ATM或者支票就可以缴了。见不到税务人员,和单位也没有关系。最后,通过信,邮寄回缴税证明。这样,你可以做为你收入的凭证。   我们中国的税率算法太简单,不考虑一个家庭情况,就一刀切缴税。另外,每月纳税的的方式我感觉不如按照年计算更加科学。因为月收入波动太大,如有时有奖金,有时没有,有时有稿酬等一次性收入。另外,缴税前的收入评估也是防止腐败的好时机。还有,我记得以前在大学门口,有人拦截自行车收税。抓住你就倒霉,没有抓住就没有人管。我感觉如果一个税很难执行,不如不收。要收大家就都要公平。   五、新加坡的股市和中国的股市   新加坡股市的平均P/E我估计大概是15倍左右。很多P/E不到10的小公司。很多中国公司到新加坡上市,发行价大概就是10倍,跌到5倍以下的也有不少。在这里,很多公司将收入的50%分红。很多情况下,一只股票(如地铁股票)得到5%的分红并不困难,这还不考虑Profit的持续增长。股市确实比存款挣钱。我认为关键是新加坡不限制资金流动,老百姓对于新加坡没有信心的话,可以将钱换成美元、欧元等任何货币。可以买日本股市,中国B股。可以通过基金投资到任何收益率高的国家,地区和行业。或者干脆存到花旗银行,马来亚银行。   相比之下国内的公司发行价就是20倍。结果年底不分红。这样***股市跌了这么多年,比国外还是贵,除非公司前景特别好,否则还要跌。很简单,从长期看,不如放到银行。美国的P/E也比较高,但是企业发展快,这点新加坡比不了。我感觉中国还不如不限制资金流动,为什么要吊死在中国不赚钱的股市,为什么我们不能到香港用1/2的价钱买同样的股票?为什么我们不能到美国买GOOLe,到日本去买SONY,到德国买Siemens,去迎接真正的高科技(而不是清华,北大那些骗人的校办公司)?   六、新加坡和中国的福利的比较   按说税这么低,福利应该不如中国了,但是好像又不是。而且新加坡做为一个国家,要保持一定规模的陆海空和外交,花销不少。新加坡也有类似于中国的基金(好像北京叫做3金或者4金什么的,企业要给职工交的)。新加坡一般每月工资的20%用做基金,另外,公司再出13%(经济好是多出些,坏时少一些)。用于医疗,养老和买房。用于医疗和养老的部门年存款利率大约是4%。住房部门可以用来买房,医疗部分可以用来报销医疗开销或者买医疗保险。这样一个人如果30岁时有1万元基金,63岁退休时将有3.6万元。老百姓允许用这些钱进行风险低的投资,如债券,股票,投资基金。到55岁时可以取出来,也可以买养老金,到时候每个月就有了固定的退休金。是你的永远是你的,你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清清楚楚,很分明。有人中间到美国工作了几年,过几年发展的不好,又回来了,没关系,以前的帐户还在,接着交就可以了。很多30多岁的人就开始规划自己的退休了。   我们有了这些,还不完善。关键是一笔糊涂帐。比如这几金好像只是随工资挂钩,而没有和奖金抓构,这样是不是太少了。另外,应该扩大到国家范围,而不是户口所在地,否则很多人无法交。还要要写清楚,现在交了,将来究竟享受什么退休待遇,还是退休是还是像现在一样安装行政级别来,如果这样,大家还有什么积极性?拼命往上爬就可以了。另外,自己交了多少,是不是定期应该有一封信告诉自己。我记得在上海问过一些同学,他们好像都不清楚这些。如果一个人在55岁去世了,这些基金可不可以转给配偶或者子女?另外,如果政府代大家投资这部分钱,是不是大家应该享受增值?我们都是一笔糊涂帐。谁也不清楚?至少我是查不到。我老公出国前工作过,估计现在户口都注销了,不知道以前交的还有没有?是不是被贪污了??在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有一个用户名和密码,用来和政府打交道,如报税,查看自己的公积金,如竞标拥车证。政府的任何政策网上都可以找到。比如你可以找到包括总理在内的高官的电话,电子邮件和通信方式。我曾经有事给一个政府部门发邮件,很快就有了回信。另外,全国只有一级政府。   我们也在谈政府上网。我记得2000年在上海当时办护照时,必须到公安局去领表格?为什么不放到网上让大家打印?好像4年过去了,还是这样。我们的上网工程更多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有多少人用网络来为老百姓提供真正的便利?现在国内在搞社区,就是以前不归政府管的,如提倡什么发扬什么等等,政府又管起来了。这样无形加大了财政负担。按照地域划分社区的方式相对于把城市分成了村庄。我感觉即使向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地方统一管理结婚就可以了。而不是把这个职能分散到社区,因为社区负责一小片,不可能天天开门。另外,政策解释得也不一样,有的还强行推销纪念品,否则就以各种理由刁难。诸如失业登记等等,如此专业和重要的事情,当然应该统一到市级。总之,我们没有必要养这么多人,这些人没有权利勒索纳税人。   八、新加坡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   我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因为我在中国和新加坡都上过学,对国内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和了解。新加坡的高校老师收入确实很高,但是都很认真负责。一般说来,老师不能让研究生干一些与专业没有关系的开发项目,而且博士生从一开始就是安心写文章,你写不出来,老师比你还着急,因为学校也要考核教师的。中国过来的博士生大概每月有人民币6000到10000的奖学金,租房用去1500人民币,平时吃饭用1500人民币。这样,每个月还会有人民币3000以上的节余。所以,一般有奖学金的学生日子还是不错的,有的假日还可以回国或者到其它地方旅游。新加坡人大多业余读硕士,很少读博士的。而且,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班的概念。我记得在国内读书是,大学有班,有班长,有班干部,有班主任,负责学生工作。必须住学校宿舍,很多人一个房间。大家矛盾很多,但是也没有办法。每年班里要给学生打品德分,即使是宿舍长都有加分,甚至春游帮同学也加分。很累,真的很累。毕业时,要综合测评,班干部分数最高。幸好那时候已经不分配了,听以前同学讲分配工作就像分房,让人心里累。   这边没有班,你可以通过一些自发的社团认识人,没有功利大家相处也就没有猜疑。可以选择自己的住处。总之,你就是读书的,不用管别人,不用求人。你是一个自由的人,随心所欲的安排你的私人生活,没有人有权力为你的品德打分,没有人敢于让你向它回报思想,你也不必学习新加坡政府的文件,或者领会新加坡的什么“精神”。没有毕业分配,没有感说你不关心集体。你参加任何社团都是自愿的。你献血是自愿的,你不愿意,学校不会像北师大一样强行检查你是不是真的有问题。你献血了,也不会有领导摸着你的脑袋说你是新时代的好青年。也不会遇到招生的人勒索和招生黑幕。   九、中国和新加坡生活质量大对比   前边已经谈很多了。这里我要说的是,在新加坡,摩托车是可以用的,因为这是穷人的代步工具(顺便说一声,这里车很贵,先买拥车证,汽车的大约人民币10万,摩托车便宜很多。还好老百姓不一定非买车不可,让那些有钱买车的多出钱好了。)。我感觉很多中国的中等城市,完全没有必要禁止摩托车。摩托车上下班还是很方便的。好像我们这些城市取消摩托车也没有反对的声音。反正有钱人可以买车,享受更好的公路。老百姓就只好挤公共汽车了。这样,老百姓交了税,却没有权力充分享受使用公路的权力。   新加坡几乎天天下雨,但是我却没有雨伞,为什么?城市规划的好。出了门又遮阳和遮雨的,地铁可能和购物中心连着。不用担心下雨。   十、新加坡的报纸和中国的报纸   这边的报纸经常报道一些小事情,比如有人在电梯抢劫啦,车祸啦,往往都是头版头条。当然还要一些“无聊”的,如赌博,“迷信”等等。如果有命案,一段时间内都有报道,从出事,到逮捕罪犯,到审讯。最后几年后还可能改编成电视剧。我记得每年大概全新加坡有20多人死于谋杀。这让我想起以前看电影经常看人们通过查看以前的报纸来了解曾经的命案。而这些确实是新加坡人关心的,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大事情关心,死人永远是大事。   我们一般都是等到破案之后表彰时才知道的。有些是在国外网站上流传很久了,国内报纸才有。而头版头条一般是领导开会学习什么精神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暂住证被关押,死了才知道。妞妞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网民自发桶出来的,还有那个在美国被打的,本来还是爱国面孔的,没想到是公款挥霍。我记得以前我所在上海的学校就曾经轰轰烈烈的高过“12345”思想教育工程设么的。   我只是在这里说了新加坡成功的一方面。我是关心中国的发展才去做这些比较的,很害怕被人骂成崇洋媚外。新加坡的问题也一大堆,如中英文都学,但是什么都说不好。比如老年人工作很多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退休金。比如面对中国和印度低成本国家的竞争,找不到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过于严格的控制而使社会缺乏活力等等。新加坡还是要继续学习西方的,因为西方有几百年的成功经验,如美国的创造力,欧洲的福利系统,等等,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继续漂泊去美国的原因。但是做为一个从60年代末期才起步的多元种族国家,比起东南亚那么多独立的国家,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而且其成功不全是偶然的,而且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得到了实惠。我们要学习的当然是它成功的方面。每年都有大批中国高官到新加坡本地大学培训,中国政府花了这么多钱送他们出国,我希望它们正在看到“真正”的差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不允许吃口香糖”“罚款”“鞭刑”“儒家文化”“宗乡会馆”“新加坡人勤劳勇敢”这些表层的东西。  本站声明: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2007-12-21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50
  • 墨子破云梯

      本文选自《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44299.html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本站声明: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2007-12-21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