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情系五四

        当五月缤纷的鲜花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地绽放,当温情的阳光穿透缠绵的细雨开始变得灿烂,五月四日,这个永远年轻的日子正如期而至。八十八年的风雨路,已经不单是时间的指称,而早已化成一种精神的集中体,永远不会于五月的中国大地上被人忘却。   “五四”是一柄火炬,燃烧着先驱们奋斗不息的热情和激情的青春岁月;“五四”是一盏明灯,坚利的光亮穿透近百年风雨飘摇的历史长空,依然指引着中国这艘巨轮在烟雨中穿梭前行;“五四”更是现代中国的血脉,在狂飙突进的历史风云中滋养着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奔向未来的勇气。   二十一世纪,隆隆的炮声已经不再,风雨如晦的年代已经夹进了历史的相册,而先驱的身影却在我们对曾经弥漫着硝烟岁月的回忆中越显高大。“五四”留下的精神如一棵根系庞大的树,只要人们对它不断地培植、修理与浇灌,它就会蓊郁如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夏风轻轻拂来,它就尽情地欢唱。这是中华民族前进的歌,这是充满热血沸腾的激情和年轻的歌。   八十八年一晃而过,当初的热血青年在中国大地上曾经掀起的慷慨波涛,早已被定格成历史长河中的辉煌画卷,并在新世纪青年前行的道路上留下了充满坚定与永恒的足迹。曾经有过的伤痕,是一腔拼搏的豪情无从挥洒的不平;而追昔抚今,八十八年的风雨征程中,广大青年已谱写了一曲曲多彩的青春赞歌;在青春浴血的岁月里喊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诤诤誓词;在青春沸腾的岁月里再喊出“把青春献给祖国”“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豪言壮语;在青春放歌的岁月里又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口号。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再八十八年的光辉历程中,广大时代青年,早已唱出了时代的旋律,早已迈出了时代的步伐!   这一页页用青春热血书写的履历,注进了一代代革命志士和优秀青年楷模的名字,而这名字又证实了青春的光辉总在奋斗和贡献中永远闪耀着。群星闪烁,千芳竞秀,在祖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上,都记载着这些永不磨灭、饱含血汗和功勋的精神。  “五四”青年用他们的呐喊唤醒了二十世纪初愚昧、麻木的中国人。而此刻,在面对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新形势下,青年们应具备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应具备勤学善思,勇于求进,开拓创新的“五四”精神,用自己的智慧谱写二十一世纪中华复兴的灿烂篇章,为祖国的宏图巨业交上优秀的答卷,以真正成为有益于全民族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而“五四”的新文化价值观念和爱国情感又一直在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以致于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形成了一种情结和一种召唤。故而,谈及“五四运动”这一历史段上的精神时,决不能视其为历史。   我们爱国,也爱国人,虽然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一切都在变化,但我们的每一颗爱国的心都是永恒不变的。站在新世纪的高岗上,透过历史的云烟,“五四”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字语言上的功夫,而且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脚踏实地的无悔行动的导标。于此,我们就要努力地让自己成为“四有”新人,永远奋斗!                         此文发表于第47期《广东纺院》报

    2007-10-05 03:26:07 作者:朱守银
    • 0
    • 9651
  • 微笑

     调查时间:现当代 调查地点:全社会 调查对象:人们 调查方法:进行回顾调查    前言: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微笑能够永远伴随自己,因为微笑意味着一帆风顺,于是“如何给自己一个微笑”成为现代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我发觉人们已冷淡了这一话题,甚至闭口绝谈。为什么人们会转变成这般模样,我诧异极了,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求,人们才道出了实情――他们已遗失了微笑。难怪之前我单从其面部那僵硬麻木的神情就可得知,依我之见,人们现今这般模样简直不亚于鲁迅先生笔下刻画的国人,惟有时代变迁了而已,但他们却仍在守侯着阿Q精神。    这一刻微笑已遗失。呜呼,人们如今的这般模样,试问作为其一员的我又如何能够给予自己一个微笑?难道惟有木讷般地加以模仿他们?    罢了罢了,我才不愿这般窝囊。为了能够在世间寻找出微笑的足迹并还予自己与人们一个健全的微笑,略带茫然的我踏上了寻找微笑的征程。    我甚见世人那麻木且不知所谓的神情,想必在当今社会上是无法寻找得到微笑,经过大脑的一番思想斗争,我决定回首到昔日已消逝的年华或某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身上找寻。    于是,我翻开了时间阅历回到感动中国系列人物去寻找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踏上寻找征程并无诸久的我便发现了一个或许已被人们淡忘的细节人物。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他这一生总是在微笑面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诸多企图毁灭他的因素,甚至他即使回归到上帝的怀抱,那灿烂而不加修饰的容颜依然让我刻骨铭心。但我就不知道人们是否有这种感觉。他就是丛飞。社会公益事物的代表者。十二年前一次义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因而从此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四百多场,作为义工服务时间竟长达到我无法想像的天文数字――六千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与残疾人达一百四十六人,认养孤儿三十多人,捐助金额超过三百万元。但他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经济状况时常捉襟肘见,但他依然在给予自己微笑……    去年患胃癌晚期的他,却把大家捐助治病的钱只留下三个疗程化疗费用,剩余的两万元却捎往贵州贫困。被病魔缠身的他依旧微笑……    在录制颂奖大会的时候,我记得他的一个细节言语,“我活一天有一天的意义,哪怕多活一个小时都很有意义的。”说完他微笑了。我意料不到在这种时刻他还会微笑,这已经是死神来临的时刻了。他知道吗?是的,他知道。但仍把自己最灿烂的年华毫无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仍记得在中央台《同一首歌》的节目中的舞台后方的大屏幕中他那灿烂微笑的容颜,只不过那时候这幅微笑容颜已被永远定格……    在回顾了丛飞的一切伟大事迹后,我的思绪仍无法平静,难道他就是我与人们苦苦找寻的微笑化身?    瞬间,正处于寻找调查中的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丛飞灿烂容颜背后隐藏的真理:他是在给自己一个微笑,但却将有限的年华都如数奉献寄托给别人,他痛苦的时候没有流泪,而是坚毅地选择微笑。    微笑,原来你没有被人们遗失,只不过有人成为你的化身而被我们忽略了。    总结工作:最终我将这一微笑化身的感人故事告知了人们,一时间他们之前那僵硬麻木神情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默默饮泣与祷告。    世人们,相比之下你们幸运多了,痛苦的时候尚可放声大哭。微笑或者流泪面前你们多了一种选择,可有些人,却不能这么做,为了人们的幸福,惟有选择前者。    世人们,你们是否能从我这次关于微笑失存调查报告中得出什么结论?    人们以虔诚的言语道:“给自己一个微笑,将自身有限的年华奉献给渴望得到帮助的人。” 【编辑按】“给自己一个微笑,将自身有限的年华奉献给渴望得到帮助的人。”其实,感动发生在刹那之间。感动也可能永恒,一点宽容可能会让别人感激一生;一点爱心可能会让别人温暖一生;一句祝福与鼓励的话语可能会让幸福一生。  一个微笑可以给自己更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更多的微笑,更多的爱,比维持我们生存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把它分散给别人,追求是生命之光。                                                              编辑:叶子                                                            2007年10月18日

    2007-10-04 18:25:35 作者:子鹜
    • 0
    • 9666
  • 阴影

        坐视这个传媒网介遍布且享有言论自由的信息时代,我亦不知道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日益加强了,还是逐渐淡薄了。    那个曾经一手给中国文坛制造诸多“惊天动地”的80后桀骜写作者兼赛车手――韩寒,近日,又向众人掀起了新的文坛“战争”。    那是在一次无意间,我在互联网页上瞥见的一则不算新闻的新闻。文学评论家白桦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里面特别对韩寒曾在03年出版的杂文集《通稿2003》中大贬中学所有开设的课程提出了反驳质疑。在倍感惊奇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委婉批评,将韩寒对待现代教育的自我态度注释为反叛蛮干――也许是有道理的起点出发,但走向的却是“打倒一切”的歧路。    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往往是最能中伤他人的,或许是始料未及,或许并非本意。    以韩寒那桀骜不羁的个性岂会让老同行的言行散播弥漫在传媒上瘟疫般摧毁自己的“一世英名”。随后,以颇为不满与激动的情绪,毫不客气对“敌手”进行回复“炮轰”。于是,一场“骂战”在这两名新老的中国文坛成员之间拉开了帷幕。继而一出出舞台戏在双方的导演下,新鲜出炉。就这样,双方彼此都不肯罢休去意识过错,随着双方不满情绪的日渐高涨,“骂战”的言行也在不断升温,已经涉及到人格侮辱与人身攻击的程度。    这场“骂战”还会持续多久?我不得而知了。    这是一场现代中国文学界的一出悲哀闹剧,但它所涉及到的绝非仅仅如此。    这不只是韩白两者之间单纯的“骂战”,甚而是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的针锋相对,一方代表着80后桀骜不羁的张扬叛逆个性,另一方代表着传统保守的固有思想。    若要我以一个明智之举看待此事,我亦不会站在韩寒桀骜不羁的自我满足角度,也不能站在白桦那老一辈的传统思维的立场。    我的思维告诉自己:注定只能成为两者的中间人。    那个作为80后的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自问为什么会倍受诸多同龄人的支持与维护?自问为什么那么多同龄人闪烁迷离的双眼里总会隐隐约约藏匿着一种饱受沧桑,踏遍红尘的感觉?为什么那么多的同龄人几乎都拥有共同的人生观?尽管这些孩子人生观的真正价值还没有得到上帝的垂青眷顾,总归是80后一种名为叛逆的因素惹的祸。将这些叛逆细胞注射入那些可怜,可悲,可恨的孩子们的头脑中。或许很多人认为散播者是韩寒,但我想说这并非他的本意,因为他也成为了叛逆的牺牲品,诸多外因仍是“嫌疑犯”。    写到这里,我想韩白“骂战”的导火线莫非于此?我就不得而知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对传统观念的出自于80后人性本能的强烈排斥。更是为一个时代在作辩护,是叛逆与传统的针锋对决。更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忽略了韩白“骂战”是在互联网展开的,在这个传媒网介遍步的信息时代,虽说每个人都享有言论自由,但决非可以放肆去辱骂讽刺。    “骂战”背后所笼罩的最大阴影正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如何去拯救被“网”的道德?网上虽有匿名发表言论的自由,但任何人都不能借此来作为辱骂讽刺的特权,也没有不负责任的赦免权,从“骂战”中能瞥视到韩寒那粗俗不堪的言语是多么伤人自尊与人格。对于白桦,我更不想表示什么,因为双方都彼此以反语讽刺挖苦,莫说是作为当事人,连我这个局外者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仅是为韩白不遵从网络言行道德感到心痛,更为这个信息时代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倍感质疑与痛心……    我想他们至少要接受道德法制的自审与公审。虽说这些孩子是80后叛逆者的牺牲品,但我想他们至少应懂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否则将会愧对于自身那尚未泯灭的良知。    言至于此,我的思维仍告诉自己:注定只能成为两者的中间人,因为那一片区域居住着仅有的道德良知,那恰恰是我所向往的立场。而这片区域正好介于叛逆与传统两者间。    ――因为叛逆使网络道德遗失了往昔的踪影;    ――因为传统使网络道德褪去昔日的色彩;    我的思维告知自己:“骂战”这一反面立正事件只是为世人敲醒网络道德遗失踪影与褪去色彩的警钟,如何去拯救被“网”的道德?    叛逆与传统两者彼此重归言好的那一天,也就是被“网”的道德被解救的那一天。那一天何时能够来临?坐视这个传媒网介遍布与言论自由的信息时代,我再一次为世人背后的阴影茫然了…… 【编辑按】写的文章超出了俺的审核能力哦所以····继续努力哦,写的不错哦!!!                                                          编辑:叶子                                                           2007年10月18日

    2007-10-04 18:01:08 作者:子鹜
    • 0
    • 9663
  • 重回《道士塔》

        还记得余秋雨笔下那个住在莫高窟的人,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却做了一个看似神圣化而不可亵渎的职责——道士。    中国自古以来并非没有道士,只是还没有人能像王道士那样演出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他本来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平民而已,若是将其与敦煌石窟的罪人打上等号,我想诸多善良的人们可能会疑惑不解,甚至会怪罪余秋雨笔下的不解人情。但这一切想法都在重回《道士塔》后给予否定,再者对王道士的所作所为深感痛心与谴责。    他就是这么让外国冒险家肆意踏入这片堂堂的佛教圣地,以那双掩盖着中国最有价值之一的历史文物的手掌接过外国冒险家的散发着铜臭的极少的钱财,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老祖宗被一箱箱运走,其间竟感到一丝快感,额头竟没有豆大汗珠的渗出。可王道士的内心却没有一个国人所遭受到的耻辱的那颗本应颤抖的心。摸摸他的脉搏,除了一个常人应有的健康体征外,我全然没有感觉到他揣有一个民族血性的跳动的声音。    他正在以一把短小却锋利的刀在割拭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皮肉,一幅血肉模糊的景象仍旧无法挽回他作为一个国人所应有的良知。那漠然僵硬的表情丝毫没有感到痛心疾首。似乎非要目睹到皮肉下那白森森的骨头才肯罢休。在一个古老民族的眼里他不止是一个千古罪人,更是一个冷血的刽子手。    面对这一番惨象,王道士自然不会摆出自己赤裸裸的罪行,他试图以敦煌石窟艺术的手段去全面掩盖血淋淋的历史事实,还在欧美艺术家面前展现东方的艺术,使得二十世纪初年欧美艺术家的雕塑艺术变得泛值。因为那时候,敦煌艺术正在他的手上。更令人悲哀的是,十几亿国人竟把这笔文化的重债完全堆压在他这具无知的躯体上。余秋雨在文中发出沉重叹息:“他在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却不知道这当中的他不仅仅是针对王道士,中国那众多的昏庸官员更是敦煌石窟这一起外来掠夺事件的罪魁祸首。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中国官员们让外国人直接走到洞窟跟前,就像走到邻居家作客一般,再者让他们见到王道士,然后陪上一大堆恭维的言语与虚伪的笑脸,为的就是讨好敦煌石窟的“主人”——王道士,但这些有所保守的言行却掩盖不了他们企图掠夺的野心。而中国官员们此时正坐在客厅里享受着茶香弥漫的气息。    一个沉沦的民族总是在过着一种“安逸”的生活。    一笔关系到民族的灭亡命运的肮脏交易正在进行,一个个不堪回首的日期,一个个不堪回首的数量,最终的结果是国人眼睁睁看着蓝眼珠黄头发的外来者在一点点地挖掘着自家老祖宗的坟墓,然后部分被称为“拥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的文物”被他们一箱箱运走。这其间中国官员们的心灵竟然没有感到丝毫的犹如刀绞般的难受。还亏中国官员们个个都是有学问者,在金钱面前他们宁愿将祖国的遗产拱手让人,为的只是那一张张大小一致的散发着铜臭的纸。    难怪外国冒险家会认为:你们无力研究。难怪余秋雨会发出这般感叹:“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最后狠心抛下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重回《道士塔》,我发现余秋雨好狠自己生错了一个年代。面对这样昏庸愚昧的中国官员与漠然冷血的王道士,国人有不憎恨的理由吗?    中国众多专家学者们,你们是否已经在王道士的圆寂塔前好好反思过?别指望日本人在全世界面前以虚伪却无比洪亮的声调说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若是那样,那么历史的悲剧还将会延续下去…… 【编辑按】写的文章超出了俺的审核能力哦所以····继续努力哦,写的不错哦!!!

    2007-10-03 15:02:37 作者:子鹜
    • 0
    • 9628
  • 过程与结果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与这个事业社会当中,确实有存在这种只注重结果的人,有些人只是预看着生活以及学习的结果如何,而更少地去关注生活及学习的过程如何,甚至了了无几。    或许你会认为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才是最精彩的生活片段,或许至今的你只是向着某些事情以及事物的结果观看,在赏心悦目地慢慢品尝着结果的生命果实,但你可曾向导了它吗?那被生活的人们遗失在角落的过程,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遗失它,为什么要放弃它,为什么要忽视它的存在呢?瞧,它正在那角落里伤心地哭泣,正在低语地向生活的人们质问着原因,正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痛苦之处,也许没有人会理会它的低语诉说,但是难以掩盖它的悲伤低泣。而另一位的结果却高高在上,倍受着人们的青睐。它在接受着各种高官与金钱荣誉的恩赐,一副好不得意自在的模样:“我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无论是怎样的事情与事物,最终要看的还是我的脸色,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我的好坏与存在。假如这个社会失去了我,那人们惟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有的一切都会变为空白,所以我结果是人们最喜欢也是最倍受关注的焦点。    而另一位被人们遗失在角落中的过程听罢此话更加悲伤了,但它还是希望热门能平等对待事情。人们可曾想到假如失去了过程的存在,那还会有结果的诞生吗?答案是肯定的。我想诸多无论是学生还是事业工作者想必也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人们在达到了某种程度之时,假如你们忽视了过程的存在,假如没有了过程的帮助,那还会有事情的结果?犹如今生都是在写一本没有结局的书了……    那被结果的荣誉与成就感冲昏了头脑的人们,早就忽视了那个小小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哪个会没有过程?尽管是艰辛的。    还是让人们都冷静下自己赤热的头脑,好好地反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事情的结果出自于事情的过程,没有了过程,那结果还是一片空白甚至归零,希望我们以后能平等看待事情的过程与结果,让它们在事物的天平上能够重归平衡,有个和平共处的良好之机。 【编辑按】平等看待事情的过程与结果   两者谁重要?我觉得何必要研究得那么仔细呢?这关键看个人的需求的哦有钓胜于鱼,也有鱼胜于钓,关键看你是打发时光,陶情养性,还是为了吃鱼                                                                         ------编辑:叶子                                                                               2007年10月16日

    2007-10-03 14:19:04 作者:子鹜
    • 0
    • 9658
  • 做事论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有顺有逆,有进有退。你不能事事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能够做到问心无愧。    人的一生经历过诸多的事情,但我们不能事事都能做得尽善尽美,都做得完美无缺,但有几点非常重要,就是全力以赴做好自己份内之事,作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都做到的话,那即使是完成得不尽人意也表示自己已经问心无愧了。    在社会上有些人却不是在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但他却还“活着”。有的人在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的同时却总喜欢偷工减料,想一步登天,整日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这种人活着不也是犹如死了?而有的人处处为人民着想,积极进取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舍身取义,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人不是其他人,而这些人正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一直在安分守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这些人正式生活在我们周围那些奔忙在社会中各种岗位上辛勤的劳作者。    人生之舟,有的人在舟上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有的人却不去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那么这条人生之舟就犹如一片叶子,堕入茫茫人海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帮助他,也不会再有人曾经记得他,因为他违背了人生的基本道德――没有认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    不怕你做不好,就怕你不去做,但愿自己只要问心无愧,哪怕是再难之事也能迎刃而解。    社会上的那些伪君子,有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干那些伤天害理之事,这种人是天理不容的,那些人在我们的眼里不过是一粒渺小的沙子。或许我们也曾经历过犹如繁星诸事,但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就足够了。    虽然在学习工作中诸多事情该放弃的时候也应放弃,但是在这种力所能及的面前,你应该有一个问心无愧的良知,用理智去背负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而在人生中的你也因此会成为一颗金自。    一份微薄的言语,几笔拙劣的文字,愿能把我问心无愧,力所能及的赠言寄予你我。我相信在人生之舟中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在自己的人生道路将会无怨无悔。

    2007-10-03 13:58:39 作者:子鹜
    • 0
    • 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