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鬼魂”一词,相信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它们的踪迹遍布古今神话故事与灵异小说。而鬼魂的特有形象在经过我们大脑的幻想色彩加工之后更为显千姿百态,但总体上的心理感受则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甚至而一命呜呼。从《山海经》与《聊斋》中相信我们都目睹过鬼魂的踪影:长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曾在《世界未解之谜》中看过美国作家霍桑的几个故事,令人“佩服”他讲述了鬼魂的真实存在。但最终经过多方的证实认为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怪之谈,鬼魂所居住的那个异度空间根本就是一纸空谈,一个人死去就标志着他的人生生命旅程的永恒并永远地完结了,也不会再以鬼魂的形式重现人间。 人们之所以不能否认鬼魂的绝对不存在,实在是因为地球上发生了诸多令人无法以鬼魂以外的理由去解释的事情,也许,人们眼里的鬼魂真是鬼魂,也许是地球外职能者的替身,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之下,鬼魂论的肯定否定双方还是无法说服彼此的。 其实鬼魂只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潜意识的感应,并不是真实存在。如果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下,例如,一个心绪不宁,离群索居的成年人在危急之际,也可能唤起去世已久的慈亲的“鬼魂”。例如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夜晚,如果是一个人独自走夜路回家,望着四周那无边无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再加上沿途风雨摇曳的憧憧树影的渲染,难免会令人产生毛骨悚然的恐怖联想,在这种特定的气氛下,人们就会联想到自己平日在小说或电影中看到的那些灵异的东西。这便是人的心理在不同环境之下所产生的变化,在电影《异度空间》中就是以鬼魂为线索去反映出一个人心理状态的起伏,其实在片中心理医生占所看到的其实都是幻象,这一切的发生源于他在接受了章昕的病例后所出现的,章昕自幼父母离异,一个人流落异乡。在得知她房东的妻儿是死于泥石流后,她的脑海里总是有她们的鬼魂出现,在自己的整日疑神疑鬼之下,周围时有恐怖事件的发生,令其无法忍受。于是找到了心理医生占,作为心理医生,占知道这完全是一种幻觉,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章昕摆脱幻境中的鬼魂。但章昕的一切遭遇亦勾勒起了占的那段滴血的回忆,那是发生在他的中学时代,只因为不能从昔日中学时期的旧情人跳楼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来,所以占被其幻象所纠缠。他曾尝试逃避,但却无济于事,那个旧爱的鬼魂,亦是他中学时代自杀的女友整日纠缠着他,令其神经衰弱,致心理失常,甚而已经接近了死亡的界限,但他最终选择了坦然面对,最终得到了那个鬼魂的宽容,终于摆脱了自己内心那团巨大的阴影亦逃离了死亡的界限。所以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与心理。例如,在宽敞的环境下会令人感觉到心旷神怡,反而狭窄的环境则会令人感觉到烦躁郁闷。“人的情绪心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句话解释得很有道理的。或许这个东西并不存在于此,如果加上你的联想,那它就很可能犹如记忆思绪般展现在你的眼前。 人之所以那么害怕鬼魂是因为怕它会伤害自己,回对自己做出意想不到的伤害。人之所以害怕黑暗,是因为受心理的影响,黑暗中的一切对人来说是个未知数,并不知道在黑暗中会隐藏着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伤害,其实人害怕一件事物,东西是一种条件反射的本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因为只有害怕才会使人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防范逃避,从而使自己避免了伤害的侵犯。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灵异,鬼怪之谈,这往往是一个人的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无稽之谈。俗话说得好,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鬼”由心生,相信自己只要行得直,走得正,做人安分守己,脚踏实地,不专门干一些害国,害家,害己的勾当,就不需要害怕半夜“鬼”敲门。 假如心灵被挫伤了,假如善良被欺骗了,假如纯真被抹煞了。发霉的日子里暂且忍耐,忧郁的日子总会过去。需要做到的是保存着心灵的那份纯真无暇的空间,哪怕是承受着讽刺嘲笑也心甘情愿,只需踏实做好本职,就无需害怕社会上的那些面目可憎的“鬼魂”,他们虽然长得眉清目秀,但外表仍无法掩饰那腐败不堪的丑陋内心世界,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鬼魂”的真正面目。 【编辑按】写的文章超出了俺的审核能力哦所以····继续努力哦,写的不错哦!!!
博客,也就是“个人主页”,在里面你可以把你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你可以把你喜欢的常用的网站链接上去。一个个自设的栏目,代表着你被人所认知的窗口;一篇篇精彩的日志,记录着你岁月留下的痕迹。浏览着博客,就像走进了自己的家园;读着评论与留言,我们也会更懂得珍惜人生。博客上的日志,被更多知名的出版商所关注,因为博客商的原创之作可以通过评论看到其质量;可以通过评论者的IP了解读者的分布范围——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采选,进而出版更多受读者认可的书籍。博客的维护,体现一个人的性格与能力,这就被很多公司或者文艺单位所关注,继而是博客成为挖掘人才的又一渠道。 博客的链接,有自己喜欢的音乐,有自己精心选择的关系网——这个舒心的天地,大大的提高了众多人的工作效率,还会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自己拥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好友。 【编者按】博客文化将成为时代的潮流,至少在现今,是一个不容置喙的公论。博客的出现对于个人知名度的传播和个人能力展现并得到他人肯定的确有它不能比拟的助益。然而,博客文化是否就是一种好的文化形态呢?它是否对于文化的发展有着百利而无一害的作用呢?假如我们承认博客文化的百利而无一害,那么我们如何去阐释现今书面写作的大幅度倒退、执笔忘字的困惑与尴尬、网络语言的大面积侵入和新生代学生对于识字量锐减和规范用字的轻视等一系列或已被忽视的问题呢?个人愚见,博客文化是时代潮流,但它绝不是最好的文化,甚至是文化的普及方式。
早前看过余秋雨《阳关雪》一文,但只是粗略地走马看花,一眼带过,甚觉没有深入品味。于是今日下午再次捧起《阳关雪》之时,却在背后目睹了一个民族在一种煎熬中沉浮并呐喊着,在伤痛的背后种下永不断裂的根源。 余秋雨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侏儒。 这是阳关,更是一个永朝着朔北誓死抵抗侵略者的永不言败的民族。 天与地之间只回荡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此情感在一个充满血型的民族面前显然是太过缠绵淡雅。只在一种无可奈何中显现出友人分别的彼此依依不舍,却遗忘了一个民族本来肩负的重任。 王维身上真的没有流淌着一个誓死抗敌的民族的血性吗? 先看那一片白茫茫的雪的世界,不知埋葬着多少英魂壮士。为了能够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传宗接代的生存境地,为了保卫华夏疆域,为了人民能过上安慰幸福的生活,他们在这片充满阳光的土地上与侵略者展开奋战,甚至马革裹尸都是面向朔北的敌阵,他们却没有半点退缩。但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 稚儿的夜哭……人民的生离死别换来的只是众多史官们的“半点墨迹”,这虽然是一个战乱时代的悲哀,但是一个民族所焕发出的胜利曙光是任何史官都无法掩盖的,因为昏庸终究是抵御不过智慧。余秋雨那“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章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并非歌颂历代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掠夺战争,这是在一场充满血腥的战争中一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战斗豪情与爱国主义精神。 我顿时明白王维为何在一个血性民族面前所表现出的那般缠绵与淡雅。 这是一种唐人豪迈的风范,他们总是将目光投放到远方,将人生道路铺得很广阔,从阳关一直延伸到中世纪。 或许当某一天阳关的雪完全融化后,我们不仅仅能看到一个民族所遗留下的壮美灵魂,而且还能看到一个民族所遗传下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编者按:我看到阳关一词,感概于沙场壮观的景象,而那种战士的气概已经在此文中感受得到。 编辑:朱守银2007/10/8
空虚的生活培养了我做懒人的习性,我无法打发无聊,而是和它住在一起。天空灰蒙蒙的,我睁开双眼,迷离的光线流如屋内,漂浮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阴郁的气息。我躺在床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天花板,找寻昨晚那场奇异的梦的线索,支离破碎的情节令我的记忆陷入晕眩,我挠挠头,自由酣畅地打了个哈欠,像猫一样伸了伸懒腰,感觉很满足的样子。一天就这么来临,它是容不得你去猜测,怀疑,拒绝。它每天都恰如其时的到来,我执拗地停留在原地,时间狠狠地拖住我向前走,直到我的手拉得生疼,仍旧不能抱怨些什么。抱着糊里糊涂的想法,我下了床,缓缓地走出卧室,刷牙,洗脸,然后又呆带地做在书桌前。窗台上那棵绿色的植物依然茂盛着,翠绿着,毫无理由地,它丝毫不抱怨些什么,即使没有阳光。我看到生命本质的自然和执着,忽而萌生一种莫名的生命热情,打开了郁达夫的小说集,孜孜不倦地看了几页,满纸的忧怨糊涂,莫名的感伤,阴郁的色彩,令我深陷其中。荒凉的孤独犹如一阵风掠过心间。我顺手把书丢在一边,晰晰沥沥的雨滴打在玻璃窗上。我没有诗情画意的天赋于浪漫的春雨想象出一篇缠绵悱恻的爱情悲歌,我没有豪迈广阔的情怀于阴郁的天空设置的狭窄的空间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叫,我只是在白色的纸张上画了几个小黑点,不规则地给予空白一些点缀,对将纸揉成一团,掷在地上。“吱”门开了,探出了一个头,是母亲。“吃早餐了。”和平素一样,她的语气平和缓慢。“不吃了。”我淡然地丢下一句,母亲没有在意什么,又忙去了。其实吃与不吃,无关重要,事物只能填饱饥饿的肚囊,而精神的虚空呢?我感觉灵魂出窍。呆楞了一阵,又“哐”的一声门锁了,接着是“登,登,登”高跟鞋快速下楼清脆悦耳繁荣声响。我觉得我无法像母亲“登”出如此好听的声音,像钢琴弹奏出的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我拿出床底下布满灰尘的那双白色的高跟鞋,它的线条依旧很优美,使我想起经过风尘沧桑的红颜韵味,我细细打量,软质的皮,鞋面前右侧一朵刺绣精致的小花,细细的跟儿,镶着一两颗亮闪闪的珠子。我轻轻地抚摩细细的饿跟儿,犹如女人纤细的腰部那样妩媚,然而某个狠毒的女人将它细细的跟儿踩入了猫儿的眼睛里,猫儿的眼睛迸裂化成褐色的液体,沾在高贵的鞋跟上……我迅速丢掉那只高跟鞋,跑到了洗手间。忍受不了的郁闷向我一次次袭来,我决定逃跑,逃到大街上。车辆人群来来往往,匆匆忙忙。前面的超市门口的音响播放着:“150克洗衣粉5元一包,买二送一,多买多送……”自吹自擂地,重复播放。隔壁书店里三五个小学生拿着新到的小人书看得兴致勃勃,忽然书店里的服务员——一个略胖得滋润的中年妇女一手夺过他们手中的书,大声地斥责,他们楞着,表情很无辜。街道边的水果摊,一位身着端庄体面的贵妇与一位衣着寒酸的村妇在讨价还价,不亦乐乎。街对面的医院,一个穿着衬衫西裤,手提公文包的中年男人神色匆匆地奔了进去。医院门口前面右侧几个靠摩托车载客谋生的男人表情很无奈,他们有的仰面朝天地躺在车座上,一手枕着头,一手放在肚腩上,两只腿架在车头上,闭目养神;有的靠车站在那里,两眼四处观望;有的招徕一些经过的,提着东西的人,那些人都以不屑的神色回避着,低着头匆匆地继续自己的路。我就站在那里,静静地关注着一切的发生,这是一种场景,又是一种感觉,它完全缘于主观,却有声有色一点也不空洞。不知不觉,华灯初上,地下铁通道,我的手抚着墙一直沿走,墙上色彩艳丽凌乱的散布,怪异夸张的涂鸦,仿佛十九世纪文艺复兴超现实的艺术风格。我闭着眼睛聆听有节奏的吉他和伴随着的深沉的吟唱,我凭着直觉寻找它的踪迹。直觉是奇妙的,不知道为什么,直觉对生活有一种独特的把握,直觉不经意之中成熟了,直觉带来了无声的联系,直觉抛弃了我们从来就不需要的缺憾。就在我的思绪梦游之时,“砰砰”直贯如耳的枪声打破了宁静,人们惊愕的呼喊,警车和救护车的刺耳的鸣叫声不绝于耳,我有点晕眩,又像拌了什么,扑倒在地。我使劲张开眼睛,迷糊中一个蹲伏的身影,乱蓬蓬的头发,迷离的眼神,这个影一个劲地,如饥似渴地用一根管子吸吮着手里一包白色的粉末,我无力挣扎,闭上眼……待我揉着惺忪的睡眼醒来之时,阳光撒满了我的全身,我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向远处走去。 编者按:生活平淡的有如一杯清透的白开水,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给与调试和品味。 编辑——雨荧 2007-10-4
流行之我见当你游走在这个城市的流光溢彩,红男绿女之中,你是否会感到孤独无依,那些被霓虹灯夸张了的表情和眼神,嚣张地,喧哗地,平静地,沉默地,幽灵般在你眼前出现和消失,他们之中开私家车的女人,有着晃悠无赖的行者,有着终生厮守在620车床,高速锭子前的女工,有着喧闹肆无忌惮的学生,有着于一切视而不见,扭捏作态的小情侣……在所有的物象或映象背后的秘密是这个城市的秘密。他们的格调基本是如出一辙的,或丰满或纤弱,但都十分年轻,裹住臀部和腿部的通常总是牛仔裤,品牌不外乎“飘马”“雷诺”和“FUN”,上身一般而言是一件露出腰际线的汗衫,发型照样大同小异的,或腰包,斜挎包,小背包在他们的身上晃晃悠悠,作着招摇过市的姿态,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在以平庸的方式仿效时尚,追随潮流,他们以自己外型的装扮去显示自己的反叛,他们自命不凡地在城市的大街上匆匆行走,目光冷漠,张扬自身嚣张的气焰以引人注视,但是他们明白他们自身真正的追求吗?他们认为这就是反叛吗?也许他们不必也不需要明白,他们知识需要一种走入流行之中的姿态,你不必徒劳地寻找意义,在他们身上,意义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时尚与流行,它们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或者说惟一的主题,在消解了中心以后,事物的全体都成了一个平面。他们继续带着不屑的眼神你来我往,时尚前卫装饰了他们的外型,却没有装饰他们的表情,你看见满街涌动的人群中弥散的只是世纪末的气息:完全地空洞,半粉矫情,些许无聊。模仿成为一种必然,快感亦因此而生,成为模仿的对象的一部分并且成为对象自身,他们其实改变不了任何的东西,从灵魂到肉体都一样空空洞洞。我企图东西所目击和捕捉住物象背后的东西,但是我真能明确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流行与反流行的判断谁是谁非?我能肯定或者否定行走边缘的某一部分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已成主流而昔日的边缘只是一种姿态么?我有力量不允许这种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存在么?谁说过“存在即合理”?或许我没有现实的力量去改变什么,这个城市的一切一切充满了扑朔迷离,不是以我微弱的目光和渺小的心灵所能洞悉的,但在这思索的过程中它本身便赋予了意义。我知道谁也无法拒绝流行,但我只是在流行之中尽可能地保留自己,坚持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秋节快乐。中秋节一定要快乐吗?以下是我高中写下的一则旧文,现在作了一部分修改润色,算是一窥幼稚的我对于中秋节的一点幼稚的见解和看法。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夜。 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在这个农历八月十五的日子里,应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顿饭,然后赏月,吃月饼。当然,我们家也不能例外。这天,我们一家三口与一些亲朋戚友在我家附近的饭店里吃过晚饭,便走出珠江边赏月。中秋之夜的珠江江畔,霓虹闪烁,华彩璀璨,两岸灯饰竞相辉映,光照到了江面上,其实波光粼粼,浮光跃金。满目拥挤的人群充斥着这条并不宽广的人行道。家人们一边走一边望着夜空,寻觅着今晚的主角——月亮。突然间,人群中忽有一把声音冲出:“月亮在那里哦!”我顺着人们的指向,仰望向星空,一轮金黄的圆月跃进了我的视线。没什么特别,为什么周遭的人都如此地兴奋呢?我带着疑惑,以余光瞥了瞥周围的人,一串不解急促涌上了脑门。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月亮似乎成了思念的代名词,亦成了古代文人手中一个最炙手可热的词语。苏轼曾仰首问苍穹:“明月几时有?”,李白亦曾一时糊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王昌龄也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请恕鄙人才疏学浅,我真不能理解古代文人们何以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何以就对这轮圆月而情有独钟呢?或许我不是一个文人吧。月圆其实不只是农历八月十五才有,其实每个月的十五那轮圆月都会准时地向我们这群愚人报到,但恐怕没多少人会去赏那些“非中秋节出产”的圆月吧。月缺月重圆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天文现象了,却偏偏有那么多人为了一睹这不太特别的天文现象而不惜连夜观天,且欢喜不已,甚至个别胸中余一点墨水的文人骚客为其还写下传颂千古的诗篇佳句,确是风雅之极。最令我费解的是,我们的祖先还为此定下了节日。其实,家人朋友的团聚一定要在中秋吗?平时就不能好好地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了吗?中秋节就一定要快乐吗?别的时候不能快乐吗?中秋节是否就只是代表吃月饼、玩灯笼和赏月呢?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被人们忘记其真谛的中秋节以及一系列的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它应有、固有的气氛和礼俗,我们去过这些节究竟是出于形式主义还是旁的什么呢?不得而知。看着街上手提灯笼的小孩们,看着吃着月饼的男男女女们,我常常不禁有一丝悲切:他们真的在过中秋节吗?其实,传统早已死去,生活的现实逼迫我们已难以与传统接轨,传统大多数的时候应该供奉于博物馆之内,面对不了现实的我们只是在自欺欺人。不过,或许我们过着这毫无气氛和内涵可言的佳节至少可以向世界证明着,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注重保护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民族吧。 走出沉思的隧道,再回首望了望那轮可怜的圆月,哎,既看不见广寒宫,也不见桂花树与嫦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顿时,心中泛起了一丝淡淡的失落——恐怕今晚我是当了一回不速之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