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那群纯真的孩子
大观园那群纯真的孩子
——————说说宝玉与红楼女儿
(在梁老师课堂发言的整理稿)
关于宝玉我曾经这样描述:
用一种热爱的态度去浇灌/长出真诚的根,纯真的叶/像是一缕泉水/从山涧里一路欢歌而来/路过许多/知道泉水杂质越少就越纯净
1.关于生命的本真
一个人的性情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命本真的体现。
那么宝玉的生命本真是什么?用一个大家都似曾淡忘的词语——纯真,那时的大观园住的就是一群处在纯真年代的孩子而已。
纯真的人都是“爱”生命的人,这个“爱”不是简单地说要“活下去”,而是总想维持一种“纯真”的生命状态,总是生存于那么一种明朗的生命境界中。如果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首美丽的诗,那么任何生命都可以自由快乐地表达自己的,这个就是纯真。越纯真的人越重情——因为像宝玉一样,我们都知道: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即使身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宝玉已经预知了生命的必然消逝,那种曲终人散的悲凉。惟因如此,宝玉更要在消散之前紧紧抓住,他拼了命去爱,去感受,他那无事忙的热情其实是以绝望打底的。
此外,“纯真”还包涵一个意义:纯即指健康的心性,是美好的代称。所以,纯真的人,如贾宝玉、陆小凤等,会懂得燃亮生命。什么意思?燃亮生命就如如云彩与落霞自然地、相互地一样融合,放出自己的色彩,让世界看到自己的美好,但是这种美好是别人燃亮的,是依靠别人才存在的。没有夕阳旧不会看到落霞。所以紫娟试探宝玉说“林妹妹苏州家去”的时候,就丢了魂;因为宝玉发现精神上的依靠没了。
宝玉怎么燃亮生命呢?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宝玉痴迷呢?这些复杂的情感是怎样形成的呢?
2. 情感的建立
任何情感都是建立在共同的感知上的。这句话似乎很难懂,用个简单的词来说就是“认同”,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是:宝玉认为红楼女儿都是很美的、可爱的,红楼女儿想想之后,认为宝玉说得对;另外,红楼女儿认为宝玉是英俊飘逸的,宝玉吟了几句诗后也发现自己好像就是红楼女儿说的那样,自己的确是英俊飘逸……
这个就是共知。(或者说认同)
英雄也是惺惺相惜。此外,想起赠旧帕一事,这个旧帕就是宝玉黛玉这种共同感知的载体,所以不说话,黛玉也理解宝玉的心思。
3.女儿们——为爱而生的灵魂(友情、爱情以及生命)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或许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消逝!
曹公所谓“女儿”,是特指那些美好而脆弱,温柔而易伤的灵魂,是趋于艺术性的。为什么红楼女儿那么感人呢?尽管她们最后的结局不好,死的死,走的走……因为,红楼梦的好,正在于没有仙女. 真正的女孩儿,是天真烂漫的,一颦一笑,一叹息一着恼,都出自本性而全无心机。这个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纯真”,以及“燃亮生命”。我们不是喜欢无邪小孩的欢笑和话语吗?因为小孩的话是真实的,很容易引起我们情感的共鸣。
下面先说说黛玉。宝玉是个“傻子”,他曾经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去做和尚;说,活着,我们一道活着,不活,我们一道化灰化烟。他说这话的时候是真诚的,同时也是趋于艺术性的,因为这番话代表了“美好容易破碎”。
其实,红楼女子里,黛玉不算最美,甚至不算最有才华的一个,海棠社她屈居于宝钗之下,芦庵社争联也没抢过史湘云,何况她还有那么多的小脾气,拥湘派的周汝昌先生认为,她是用来衬托湘云这个正面角色的。
那么为什么宝玉爱的是黛玉呢?这就是情感共知的问题。宝玉的傻话只有黛玉明白、理解,人说“知音难求”,黛玉的小脾气也只有对宝玉才显露。黛玉极少会对其他大观园的人发脾气,记得刚进贾府的时候,她总是小心奕奕的。黛玉与宝玉的情感共知都是出自同一的本性——纯真。黛玉深谙世故却不弄世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以示礼貌,却决不会向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女人示好。也由于是纯真,有时就会无所顾忌。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唱词,当时的社会《西厢记》可不是好书,让人家知道大家闺秀看黄色小说,非同小可。其实,这不过是黛玉真性情的一个侧面而已。
当然情感是需要很多美好回忆来维持的。就如当初他们两个赠帕,一起葬花,联诗,共枕眠等等。
人说“袭为钗影,晴为黛影”,那么晴雯又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率真。想想晴雯撕扇子的时候,与宝玉闹别扭的时候,那都是体现晴雯的率真。宝玉一看,哇,跟自己时一类人,所以特别喜欢。日久生情。我认为,晴雯爱的是宝玉,但是宝玉一直把这份感情当成纯洁的友谊。大家还记得吗?有一次,宝玉写了几个字,填寒地冻,晴雯亲自爬高上梯贴在门口;恰巧有风声说宝玉他老爹要问宝玉的读书情况,晴雯深夜相伴宝玉温习,还出主意说宝玉受到了惊吓。最明显的一个情景就是:贾母赏给宝玉一件雀金裘,不提防被烟灰烧了一个洞,晴雯不顾自己病得七荤八素的,奋勇出手,连夜将衣服补好……试想,一个女孩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其实,仔细地看下去,红楼里面还有不少细节表明晴雯真的将爱情寄托在宝玉身上。
习惯了爱别人的人,也会恋恋于被爱。宝玉是真性情,他无法将身边的感情冷藏在一边。所以当晴雯的感情转向爱的这一边时,宝玉就不知所措了。因为他们两个缺乏共同的感知。他们的感情就如并行的两列车,只能永远地相伴而行,却注定不能相交,一旦相交就只能毁灭。当晴雯被诬陷为“勾引宝二爷的狐狸精”、被逐出大观园的时候,病在家中,宝玉偷偷地看望她,她说“我死也不服”,“既然担了罪名,干脆就做了”,然后将指甲、衣服赠与宝玉。这是一种热烈的、直接的爱情!晴雯用生命之光映照她的爱情。
红楼女儿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湘云,所以不能不说。我先介绍一下她。
湘云出场基本上没人留意,那个时候,宝玉正和宝钗闲话,忽听无名小丫头报:史大姑娘来了。湘云就这样登场。湘云一样有宝钗那样的“雪白的膀子”,不过就是喜欢睡觉的时候搁在被子外面。喝了酒,醉了,居然还睡在花园里。这样的女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豪爽”。
其实,说到本质,也就是“纯真”,那也是真性情。
真性情的女子,总是容易带给别人爱情的感觉。为什么湘云是我的最爱呢?回来女儿中只有她是完全的“纯真”,她“纯”,因为她有健康的心性,美好的希望。大家不会忘记吧?湘云是跟叔叔婶婶过日子的,她的叔叔婶子太苛刻,所以她夜夜做活到三更。但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她平日可是嘻嘻哈哈的生活,带给身边的人无限欢笑。
在我眼中,湘云是创造快乐;黛玉是丢弃快乐。这就决定在艰难的岁月里,宝玉无法再把爱情当作一宗哲学来做。像《活着》里的那个老人,经历过浮华尘世,大悲大喜之后,只剩下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活下去。
所以,当贾府被抄家,宝玉穷困潦倒,痛失至亲,瓦灶绳床、举家食粥,真实的苦楚和虚幻的孤独交缠在一起,宝玉最后的归属只能靠湘云,只有湘云才有那种健康的心性去面对一切。
下面不说十二钗,说一下丫鬟。红楼女儿中的丫鬟也是很让人感慨的。大家看看,晴雯的风流灵巧,紫鹃的善解人意,平儿的善良与智慧并存,鸳鸯的刚烈慷慨……
先说司棋,就是那个想和表哥“潘又安”私奔的那个女孩。可惜,他表哥是个懦弱之人,没有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最终司棋对爱情失望,撞墙而死。
红楼女儿的一个特征就是:重情。我觉得《诗经》里那首《大风》的诗歌来描写司棋的爱情会很恰当,诗歌的大意为:
不是我不思念你,但我怕你不敢爱,不是我不想跟你走,我是怕你不愿意与我私奔。
司棋就是害怕表哥“潘又安”不愿私奔。
司棋死了,晴雯死了,黛玉也死了。类似的爱情追求者还有谁?龄官。谁是龄官?就是那个拿簪子一口气在地上写了几千个“蔷”字的戏子花旦。红楼女儿真的是重感情,把感情看作是比生命要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