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调休再上热搜,众口难调该如何休?
2024年“五一”假期的调休安排引发广大的社会关注和热议。以2023年为例,由于4月23日和5月6日需要继续上班,网友戏称“五一实际只放一天假”。今年宣布五一调休日期后,4月28日和5月11日需要补班,原本期望在调休后获得长假期休息的民众发现经过调休后,不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在接连五日放假前后,均需要连续上班7日,有的工种甚至需要“倒贴”上班,连原本仅存的一天假期也消失,连续的工作天数过长,骤增工作压力,连年的节假日调休安排引发大众质疑和批评,相关话题被接连推上热搜榜。这些年,有关“五一”“国庆”调休话题几乎成了每年都会上演的节目。在接近假日的时候,讨论声此起彼伏。扣除双休日和调休后,“五一假期”变成一天,“放假”变成“假放”。
调休的诞生是由于原本的法定节假日期过短,有的节假日仅有一天,无论是对出游还是休息都很吃力,所以出现了现存的先“借”后“调”,使原本的短假成为长假,既延长了假期,让劳动者拥有更充沛时间休息和出行,调节身心的状态,又能促进民众到各地旅游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调休的初衷本意是让劳动者利用这一次的长假缓解工作压力,减少长时间工作引起的各种负面问题,也可以让在异地务工的劳动者可以回家探亲,回到家中的港湾。
社会在迅速地发展,时代在不停地前进。不同的工种工作时间有所不同,务工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加长,劳动者需要面临各类工作压力:“大小周”“没日没夜地加班”“单休”,当时代在进步,调休却停滞不前时,矛盾的出现是必然的。享受“五天黄金周”的代价是前后一共要上14天的长工,对这部分劳动者而言,这不再是享受休息,是一场身心俱疲的“酷刑”。
对调休反对者而言,“五一黄金周”面临的是“周末假期硬凑”、意味着调休可能带来更长时间的工作周期,节前节后的连续工作日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特别是对于工作制度不规律的劳动者,调休反而加剧了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冲突。近年来,五一假期都会出现“高铁票难抢”的连锁问题,部分离乡在外的劳动者无法顺利归家,焦急归家的心情无法被抚平。很多劳动者独自过完所谓的五一假期后,在身心没有得到足够休息,又要面临长周期工作,拼凑的假期并未增加公众的幸福感,反而引发越来越多的不满和意见。
假期的集体爆发式消费,也导致当地旅游部门压力徒增,公众出行的成本增加,譬如有个别城市旅游标语呼吁市民前去其他城市,飞机票、高铁票供不应求等现象,“冲脉式”消费模式导致部分物价短期暴涨,大众的焦虑消费等问题在假日中频频出现。显而易见,在种种问题并出之下,假日制度也应随时代优化和改革。
一味地否定调休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五一”调休触及社会和谐和经济效益,不应在追求经济效益之下忽略大众的意见和心声,在本该是利民的调休政策出现本末倒置时,正视调休对民众的影响,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这类社会情绪,针对背后的核心问题,整合有效、合理的意见,构建利于大众又惠及国家的政策,提高假期实际质量。
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上,可以配合社会制度和政策,搭建联系两者的桥梁,避免一刀斩,以科学透明的方式制订出更有人性化的调休安排和政策,而非一味遵循先天不足的“东拼西凑”调休方式,给予劳动者真正释放压力,修养身心的假期。关于假期的安排亦提前进行通知和安排,让各工种的劳动者提前安排相关工作和生活,避免工作和生活时间产生严重冲突,最大限度发挥假期的作用,减轻“五一黄金周”所带来的压力。
考虑优化调休制度,在处理大众意见和优化调休制度一事,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深入考量当前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将大众意见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灵活调整政策细节,避免因连续工作周期过长而导致的工作负荷过重现象。
惟有落实好一系列优化假期政策的安排,各方人员共同努力和推进,综合各方面的需求和社会进行评估和改进,才能更好地方式促进节假日经济消费和经济效益,提升民众面对假日调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