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野火”烧不尽,食品安全再度引发关注

每年3月15日晚会,又被称为“消费者权益日”,电视台都会扔下一颗“重磅炸弹”。今年的3.15,以主题为“共筑诚信,共享安全”展开,晚会围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消费环境下,食品安全问题再度冲上大众视线,那些平日里所喜爱的美食,竟然隐藏了不少隐患。所谓的淀粉肠,是以鸡肉和鸡骨泥混合制作而成,里面淀粉比例占据一大半、预制菜梅菜扣肉,里面的配方原料用的是槽头肉,还有不少年轻大众所喜爱的奶茶——古茗,每一项的揭露都让黑心商家无处可遁,敲打着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的警惕性。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时代飞跃的进步下,民众对于食品越来越讲究,只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也愈发严重。黑心商家为了缩减成本,增加利润的情况,所侵犯的不止是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在默默地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在街头小巷购买的小吃淀粉肠是以出现在宠物饲料中的骨泥为原料,在餐桌出现的预制菜梅菜扣肉是原本应被严格剔除的糟头肉,既猪头和躯干之间,富含淋巴、脂肪瘤、甲状腺的部位,也被称之为“淋巴肉”。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些含有大量的,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的有毒物质、化学物质、不知名添加剂悄然出现在食物中,成为食物链原料中的一员,变成商家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这已经不是以次充好的行为,更是危害消费者健康的行为。在长期食用不健康、变质的食品,容易导致消费者产生健康问题,小则肠胃不适,大则有可能食品中毒,甚至可能触及生命安全。这是很严肃的问题,是需要大力度去严惩,去打击,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费时费力,以有偿的方式获取的产品是劣质的,甚至危害到身体健康而不自知,黑心商家的种种行为都让消费者的权益荡然无存,消费者因商家的问题,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为受害者。

 

作为资本雄厚,影响广泛的大品牌和企业家,本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行业起到领头且示范的作用下,却丢失道德规范。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为了一些利益目无律法,盲目逐利,在本应重视消费者健康的餐饮业,却企图以积累的口碑欺瞒消费者,最后迎来被曝光的局面,丧失品牌口碑和声誉,又损害企业形象。这些现象不仅导致消费者对食品的不信任,丧失在餐饮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冲击着对餐饮业的发展,扰乱市场秩序。在本该领头示范的企业做出损人利己的现象,以次充好,不顾食品安全的危害谋取利润,在巨大的利润吸引下,引诱更多中小企业纷纷效仿。一些原本坚持本心的商家,则会因为利润底下,不愿同流合污而被迫因经营失利倒闭,长期如此,形成一个闭环。

 

彻底肃清消费环境,才能维护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的保护权益。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企业要公开、透明地提供食品的生产、加工、制作、储存等各个环节,制定和完善相关环节的具体要求,并提供一个平台让社会大众能共同监督食品、餐饮企业,确保过程不会加入任何不知名、不可用的成分进入食品原料。同时,相关部门在审核食品标签的时候,应确保食品来源的真实系,加大执行力度、效率和惩处程度,不放过任何一个黑心的商家和食品加工厂,不让任何一个企业拥有侥幸心理逃过一劫。

 

除了监管部门,商家和消费者也应共同努力。品牌商家可以主动公布生产的食品环节,在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干净无害。在培训员工的时候,加强员工对于食品安全的意识,确保食品过期后不会贩卖到消费者手中,赢得消费者信任同时增加企业知名度和信誉。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也应再三检查食品标签,确保食品厂家、生产日期、生产材料的信息,不要盲目信任任何一个商家的口碑和形象。同时对于街边小吃,也应谨慎选择,避免应一时口欲导致身体受到潜在的危害。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的是每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惟有三方共同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肃清不良商家,共筑食品安全防线,才能还原清朗的消费环境。

上一篇:流量变现的时代,底线是什么? 下一篇:尊重与创新:营销“联名”,消费名人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