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创作谈:永远身临其境又置身事外

今年一月,我参加鲁迅文学院广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探讨小说创作的课堂上,老师指出很多小说只注重故事性,而忽略了语言、细节、叙事方式等。我深以为是。的确不少小说过于追求故事性,而在环境、细节的描写不足。我有的作品则相反,细节丰富而情节较薄弱,“小说味”偏淡,像电影短片。这主要是由于我过度求真、虚构节制所致。


我瞄准的写作对象大多故事性不是很强,但他们又真实存在我们身边。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已有太多人写,我希望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折射出一些东西。他们的经历或许说不上多么跌宕起伏、曲折离奇,但代表某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毋庸置疑,小说要以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并与读者形成互动,最终产生一种爆发力。然而写小说不应该只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悬念而悬念。仅注重故事性而缺乏回味,那还是一篇失败的作品。真正优秀的小说应该让人回味无穷,一读再读,而不是读了一遍,知道情节后再无兴趣读第二回。小说除了情节吸引人,其耐读性还体现在细节、氛围、语言等方面。

其实小说的故事不一定很离奇,也可以很平淡。我觉得,相对于本身具有传奇性的题材,把平淡的故事写得出彩更难。故事不够引人入胜的,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例如从细节着墨,表现出静水深流的力量。此外,作品是否打动人心,意境营造很重要,精彩的环境描写能予人美的阅读享受,甚至忽略情节地再三品味。

我佩服那些写起来天马行空,能把故事虚构得很好的作者。像儿童文学、科幻文学,都是我难以写得好的,我常常是对周围的世界“有限虚构”地加工组合。写作应遵循自己内心的诉求,我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这一点。我认为能让人产生共鸣、共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小说跟电影一样,都包含情节、悬念、反转、镜头等等。我习惯截取主人公的某个人生片段,采用电影闪回的方式,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来回切换,用尽可能短的篇幅讲清楚人物的命运。小说里面的镜头切换、场景的转换参考了电影的表现手法。我喜欢用全知视角去把控整个故事,也就是小说里始终都有个人,即作者,在静静地观看着,时不时发出几句话外音。

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说书人,在写作过程中频繁地“入局”和“出局”,想办法说得娓娓道来,精彩动人。故事平淡就在文笔上多下功夫。一方面,我需要置身于故事当中,另一方面,我又随时能抽离出来。我永远是身临其境又置身事外的,偶尔议论,调侃几句。议论目的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予人启迪。

有人认为讲故事夹杂议论不太好,作者应该“看破而不说破”,留给读者领悟。而我认为这关键在于尺度的把握。任何事都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处理得好不好的问题。钱钟书的《围城》就很多夹叙夹议,但不能否认这部作品的成功和伟大。适当的议论能启发读者,引人思考,而且听听作者的意见也很有趣。

谈到文学的分类,作家董桥说:“我以为小说、诗、散文这样的分野是不公平的。散文可以很似小说,小说可以很似散文,现代诗mixed一起的了,是否一定划分得清清楚楚呢?我看未必。”

写作初始,可能连我也不太明确自己想表达什么,我只知道有这样的事、这样的人,我要把他们写出来。读者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我没有强求他们一定要如何理解。或许是“当局者迷”的缘故,我有时比较倔强和固执,不愿为了虚构而虚构。

作品既然写出来了,肯定会被别人评论,至于说得是好是坏,作者控制不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喜欢你的作品,也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每个人喜好的风格不一样,不是某个人说不好就是真的写得不好。

我没有接受过非常系统和专业的写作训练,平时主要靠自学、多写,阅读优秀的作品。间或了解和研究他人的评论,遇到好的东西我也会吸收。有的人很注重理论和技巧,但懂得不意味着一定能做到。做任何事情,拼到最后就是拼天赋。即使很努力,提升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写作上,其实我没有什么宏大的野心,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写得怎么样或得到多少人认可。将所处的时代,所熟悉的东西记录下来,我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写得好不好,那就留给后人去评价吧。写得不好,证明我天赋不足。写得好,是缘分、幸运,让我担当了记录者和分享者的角色。

我觉得与其写十部平庸的作品,不如写一部传世的精品来得更有意义。在长篇小说领域,钱钟书一辈子也只写了一部《围城》。但你能说他写得不好吗?抛开学术论著的成就,他绝对算不上一个多产的作家,然而并不妨碍他的作品成为经典。

有的作家,写了很多却没有一篇成为经典,严格地说,又有多大意义呢?厉害的作家通常是超脱的,没有太多框框条条束缚。他们自成一格,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色,不会轻易被改变。这不是说他们没有去借鉴、吸收、参考,而是他们始终有一套自己的东西,共通的“文脉”。先有文学,后有文学理论。对于别人的东西,抱着学习的态度便好,取其精华而自用,不要受过度的影响。

我一直倡导快乐写作,也感恩写作给我带来很多快乐。假如有一天,写作不能令我快乐,或者我累了想休息,那我就不写了。

原文来源:2024年4月《云浮文艺》 总第139期,有删减




【作者简介】

       陈天鸣,80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广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国内报刊和各类年度选集并多次获奖,著有短篇小说集《十态》、散文集《被风吹走的陌生人》等。

上一篇:尊重与创新:营销“联名”,消费名人名声? 下一篇:吴作歆《低处》:根植于南方的乡土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