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郞缘何“才尽”
文 / 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 刘镇科
江郞就是南北朝时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他的诗和文章写得好,但后来却再也写不出佳作了,一进他便自称“才尽”,只给皇帝讲讲“五败五胜”,写点应制诗、唱和诗、顺口溜之类,后来人们也便说“江郞才尽”了。
其实,江淹并非“才尽”,后人对此有很多记载。明人王世贞《艺苑危言》说:“文通裂锦还笔入梦以一为,便无佳作,人谓“才尽”,殆非也”。清人姚鼐《惜抱轩笔记》也持此说:“江诗之作,实在宋、齐之间,任宦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恩旋乏,岂才尽之衰哉?”清代蓍名诗评家王夫之在评江淹《卧疾怨别刘长史》指出,所谓“才尽”之说实际是“彼自不属尽其才”。
那么,江淹为什么自称“才尽”呢?这与他的生平经历及当时的政局有关。江淹幼年家贫,父亲早逝,13岁即靠打柴为生,养活老母,早年不得重用,因受牵连而被陷害入狱。人生教训使他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远离政治纠场。刘齐明帝时,他看到萧弯“性忌多虑,故丞行诛戮”,称帝后大杀宗室嫡孙朝廷重臣,江淹惧怕卷入政治旋涡,更担心因文字而得祸。他亲眼看到“文辞捷”的才子王融二十几岁就死于政变之中,“文章清丽”的才子谢眺三十几岁亦死于非命,梁武帝时,“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南史.刘峻传》载:“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时苑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会策锦被事,咸言己馨,帝试呼问峻,峻时贫碎见散,忽请纸笔,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及峻《类苑》成,凡一百二十卷……竟不见用”。只因刘峻露才扬而己,梁武帝便觉得脸面上不好看,不再引见他,致使他费一番心血之作付之东流。江淹不敢以文才凌驾于帝王之上,才不得不“藏拙”所以明人张溥说:“江文遭逢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凌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史臣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另外,当时文坛盛行艳情柔弱诗风的“永明休”,江淹也耻于之为伍。
由此可见,江淹“才尽”,实为当时险恶政局所迫而采取的保身之策。清人赵翼有诗慨叹日:“一枝生花笔,满怀错雪恩,以此:“尘事,宁不枉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