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
读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这本书,尤其是书中的“问题活动”让我感触颇深。有了更多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品德新课程,可以怎样挖掘课程资源,为今后在品德教学方面指明了努力的目标。听了专家的意见,再看了改进后的活动,由此使我心头一颤:确实应该多学习,通过网络、书籍、与人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
读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这本书后,我对如何将课堂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就“如何开展有效的活动,使品德课堂‘源于学生生活’”粗浅地谈谈个人想法:
一. 教材中的生活事件是资源提示
这本书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型的活动课程,是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案例《不说话的“朋友”》让我印象深刻,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城区学校教学是一堂优质课,而在乡村学校教学成了一堂失败课,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李老师产生了困惑,我也曾有这样的困惑。现在方知我们要以“真实”的生活事件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新课标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真实性,让孩子们面对真实的生活,引导他们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分享、体验和感悟。
李老师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这一课时,选择的生活事件主要是从城区孩子的角度来考虑的,因此能够切合城区孩子的现实生活,激发城区孩子的学习兴趣,诱发城区孩子的生活体验。而同样的内容却与乡村孩子的生活发生了冲突。他忽视了城区孩子和乡村孩子有着不同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走进“教材中的儿童”,更要走进“教室中的儿童”。“教材中的儿童”是相对固定的,而“教室中的儿童”常常是变化的。不光是品德课,其他的学科亦是如此。
二. 课堂活动应该超越生活。
这句话早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听说了,但是在今天却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品德课程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锻练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也就是说:教育活动应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生成生活智慧,引导生活行为。如<<心中有他人>>,看了专家们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
在这堂课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创设了让学生看刺猬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心、新鲜感,更何况这么一只可爱的刺猬出现在课堂上。这一情境,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因此,他们当时都异常兴奋地、争先恐后地来看这只刺猬。然而他们毕竟还小,并不懂得做事、活动要讲谦让,于是出现了拥挤、混乱的场面。这样的场面,是真实的,在他们的生活中或许会常常出现。学生置身于这样真实的情境中,体会真切、深刻。在此基础上谈谦让,学生亲历过,有了真切的体验、感悟,教育即可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孩子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从而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因此切实地实现了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用和有益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作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我们强调通过儿童自身的 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强调儿童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和反思。
三. 课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实践
我们的课程和教材是由儿童生活世界转化而来,课程和教材又要再转化为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已经改变和提升了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最后,老师又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这样的朋友正默默地为我们工作着,可是他们有的已经受到了伤害,有的还未曾受到伤害,作为朋友的你,该怎样安慰或保护他们呢?请你找到身边的一位朋友,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有了前面的层层渲染,步步铺垫,孩子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生活经验,因此提升生活实践有了依靠和支持,水到渠成。这一开放式的提问再一次使学生展开思维,展开投入情感的思维,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帮助,使学生在不断的思维、探究过程中建构自身的知识经验,形成新认识和新体验,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实践。
静态、动态皆朋友,一切景语皆情语, 朋友引领着孩子们认识“朋友”,朋友指点着孩子们理解“朋友”,朋友倡议孩子们携手“朋友”。不管是静态的朋友——公用设施,还是动态的朋友,当这堂课结束的时候,相信都已走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这本书对我的教学甚至生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