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理想——由余华的《活着》而联想到的当今大学生生存状况(赛)
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
——题记
子夜的钟声刚刚敲响,恬静的夜色笼罩着整个宿舍的夜空,紧跟其后的是几声尖叫“救命啊,有人跳楼啦!”唉,一条年轻的生命竟然如此脆弱,没有痕迹,没有阳光,也没有花开的声音。人啊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余华的《活着》对此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活着,为了理想。
《活着》所记叙的是一出悲剧,主角福贵历尽人间的大喜大悲,在多灾多难的洗礼下依旧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世事如烟,为自己的生命而顽强,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小我的生命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无私奉献来完成一个大我的生命价值,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我做起,最终实现一个大我的生命价值呢?
福贵敢于生存,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然而,福贵的理想——安于现状,乐天知命,这是我们要摒弃的,但生活中有很多人连福贵也比不上。03年12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一男生留下遗书,赤裸跳楼身亡。04年4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04年7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名大二女生从宿舍楼九层跳楼身亡。04年9月15日,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一新生在教学楼跳楼自杀。04年11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一毕业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04年11月7日,北京林业大学18岁女大学生割腕后跳楼自杀身亡。05年2月18日,中国传媒大学一女研究生在家中跳楼身亡。05年5月13日,北大医学部大三学生张金金跳天楼自杀。05年7月12日,北京某重点大学一女生因考试时递答案给同学被老师当场“揪”出而悬梁自尽。06年广东华南农业大、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也有数起大学生自杀案件。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在挫折与失败面前,生命竟然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她们经不起一次与情人分手、一次面试的受挫,一次补考的耻辱、一次小小的委屈、一次心情的低落……还没有对社会做出一点贡献,生命便已夭折,死轻如鸿毛,他们的生命根本就没有什么重量可言!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在经济狂飙发展的时候,我们高等教育的物质建设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们往往会很容易地忽视青少年的精神建设和道德教育。“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益枯竭,恐怖主义的泛滥,贫困、疾病和犯罪等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削蚀人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类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都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之[1][1]中,而成功并不一定使他们有幸福感,相反,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从而陷入了一种‘存在性危机’中,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及‘和上帝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之中”(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2-83页)。
许多大学生自杀的社会现象,有其社会原因,也有其个人原因。
社会原因方面:
一、竞争的激烈化炽热化导致青少年的压迫感和主体意识的沦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社会生存规律。竞争充斥在当今社会的每一条动脉当中。个人有功名竞争、地位竞争;大学校园有学术竞争、体育竞争、科研开发的竞争;社会有利润竞争、名誉竞争与及人才竞争;国家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与及综合国力的竞争。当很多大学生涉足社会的时候,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竞争,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被社会仓促的步伐所惊呆。以往在校园里面所形成的自我意识认同感会日益消解,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主体意识的沦陷、压迫感的高飙。
二、价值目标的功名化和张扬化增加了青年人的疲惫感和宿命感。
现代社会的出现的领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繁杂,变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以人们有限的精力、有限的生存空间、时间,无法把握变化如此之大之多的社会生活,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深感劳累不堪。“我们放眼观望四周,人人被社会和文化裹胁着忙这忙那。我们追求名利,我们风潮逐浪头,追明星赶消费求时髦,没完没了,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殊不知这是在茫茫人潮茫茫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求来求去仿佛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人之物质欲望是一个永无满足可能的变量,而以我们每个人之能力而言,我们所获总是一个有限的定量,以有限追求无限,岂不殆矣。”(郑晓江:《穿透死亡》[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社会的纷繁复杂导致了个人价值目标的多样性,但在林林总总的个人价值体系中,追求名利是主流。当许多大学生因为就业单位没有着落的时候,他们会为曾经的功名而感到愧疚,为个性张扬受到压抑而感到彷徨。他们甚至会时常深感自身的有限性,感受到自我的渺小,感受到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无奈,造成身心的疲惫不堪,有时甚至觉得自己被他人被社会所抛弃,被生活所埋没。
三、教育体系的工具化、模式化滋生了青年人的空虚感和无助感。
当今社会,很多东西都追求程序化、模式化,连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为培训出一个符合社会大工业生产需要的技术人才,许多大学都只是专注一个方向,把一个个学生变成了一件件教育商品。在一些大学校园里面,学生学会了读书,却学不会做人。在那些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爱情变成了主旋律,逃课成为了习惯,电脑游戏成为了最好的朋友,懒惰变成了生活的主族元素。甚至有的学生在即将告别校园的时候,叹息地说:“大学,是用钱买来堕落的!”“如果教育只是客观传授知识学问,训练培养专精技术人员,而失去了生命的关怀,意义的寻求以及人生视野的开拓,全人丰盛的享有,那么教育能提供的也许只能训练出一些‘没有受到教育的专家’(un-ed[2][2]ucated expert),他们充其量只是一堆‘快乐的,技术纯良的机器人’(Cheerful, skillful Robert)。”(林治平:《中南大学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M],[台湾]宇宙光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学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空虚感和无助感占据了一席之地。
个人原因方面:
一、没有社会归属感。
在校的一些大学生,由于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淡化了对国家的使命感,局限于个人的利益追求和情绪圈。他们常常甚至会感觉到被抛弃,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被亲人抛弃等等,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他们对社会的发展状况不了解,没有对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这些学生仅仅把自己的活动范围缩小在校园里面,如井底之蛙。当他们刚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时,高速的发展步伐常常会把他们这群满腹经纶的“书呆子”唾弃。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
二、放纵自我、缺乏自律。
一些大学生,刚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面逃脱出来以后,便会无所适从。沉迷网络游戏、攀比名牌用品、“拍拖”成瘾、吸烟酗酒、逃课“补眠”……生物钟紊乱,生活现象毫无节奏。相对其他人群而言,他们是社会的蠕虫,是犯罪人群的潜在因子。对这些人群来说,大学校园只不过是他们滋生堕落的温床,是他们走向灭亡的涅磐而已。
再究其深层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主体意识、自我思想泛白,没有自律观念,生存意志淡薄。“哀莫大于心死”,这群过分放纵自我的学生,最终还是会被社会的浪潮所湮灭,选择轻生!
三、特定的动机。
“特定动机是意志的产物。这往往是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产物。这些特定动机主要有:①利益的交换,自杀会为社会组织的其他成员带来好处,这包括求神赐福、平息神怒等集体或供奉性自杀行为,也包括大多数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原因造成的自杀行为;②期望的另一种生活的转换,如自杀升天、解脱等;③报复性自杀,自杀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造成更大的伤害或利益损失,比如反社会的自爆事件;④在死亡随机性中的自愿选择行为,如打赌谁先死(左轮枪、安眠药等),决斗,求死游戏(主要是丛林游戏)等;⑤世界观价值观异化,如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由,自杀崇高等。这类自杀往往是洗脑的结果,其预防从反洗脑着手,帮助他们重建合理的动机。”(百度资料)
四、心里的障碍。
长期在同一个狭窄的地方生活、学习,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和疲劳,在个人理想[3][3]期待受挫、寻求刺激新颖而不得的情况下,甚至会郁郁寡欢。更有甚者,他们天生就有一副悲花怜玉的心肠、多愁善感,对很多事物的承受能力都很脆弱和敏感。在各种各样的环境迫使下,这些学生都会一定程度上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
余华在他的小说中写到很多苦难,看到的是中国人在“活着”时忍苦难的韧性和面对苦难的乐观精神。余华认为,这两种精神才是“活着”的最本真的意义。《活着》中的福贵,亲手埋葬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的亲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仍然保持着一种达观的精神。余华深入地探讨了中国人的生存本相,思考了中国人生活的意义,在普通人身上寄寓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其实,这些自杀或者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又何尝不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关怀呢! 对生命情感的关怀、对终极信仰的关怀、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怀、对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这些都是我们对那些病态学生疗以救治的最好药方!
活着,为了什么?
习惯于不择手段去赚取荣华富贵的人,那是为自己活着的人;喜欢悲花怜玉,珍爱一草一木的人,那是为自然活着的人;能够行走在荆棘之间,用自己的脚为后来者踏出一方净土的人,那是为别人而活着的人:能够“苟利国家生死亦,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那是为国家而活着的人。
理想在,生命便会花开。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
生命,需要勇气,需要理想!
【编者按】
本文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生存状况,感人肺腑。当前大学生应调整自己的心态。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不要过多埋怨外部环境,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树立正确的目标,不断奋斗吧,生命需要理想。不要让太多空虚充斥自己。
编辑:扫地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