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电有感
某个微风轻拂的晚上,以琛在宿舍里忙着自己的功课。突然,他听到外面一片尖叫。好奇心驱使他停笔,走出宿舍。到了走廊,他立刻反应过来了。原来,对面宿舍又停电了。
以琛侧目一看,自己这栋宿舍的人几乎倾巢而出,围在走廊观望。不一会儿,对面宿舍恢复供电,驻足观望的人随即散去。以琛没有马上进去宿舍,几分钟的断电令他又一次体会到人们对电能的巨大依赖性。
自从电产生以来,人们的生活便日益丰富,人类文明也随之迅猛发展。人们在使用它的过程中,也许不会想到,如果失去它,生活会是何种景象。然而,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渐渐地,电荒开始出现。各种限电措施纷纷出台。这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电力是在做无用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个人的小小浪费将和其他人的浪费一起变成指数爆炸型的浪费。而一个人的点滴节约,则可以节省出许多电能。
以琛回到宿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想法是从小在学校就被灌输的。知而不行与不知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的表现。以琛进而想,人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于有形的事物。对于无形的事物,如电,人们只在自己遭受某方面的损失后才会加以注意。譬如,当人们去交电费的时候,支付的金额有时会让他们大吃一惊。在掏钱之后,他们看着单据,暗中告诫自己要省电。
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更好的决策应该是将损失消灭在萌芽阶段。省下的电费可以供我们饱餐一顿或者购置自己心仪已久的物品。何乐而不为呢?而这些只需要大家的举手之劳。更准确地说,是举指之劳。让空闲的风扇停转,让待机的电脑休息……。这样不仅可以延长电器的使用寿命,也能免去购买新电器的花销。
以琛想起一句话,养成一个习惯需要30天。当人们真正养成节电的习惯时,他们的行为便完全是下意识的。要把有意识的行动转变为无意识的行为,其实很简单。如果大家是最后一个走出宿舍或者教室的,回头看看有哪些电器还开着,关上即可。
这个世界,口号太多,行动太少。节电需要的是切实的行动,以琛如是想。老一辈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是他们的节电观念胜过我们。可见,优良传统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没有得到充分传承。时代进步了,人的素质也应与时俱进。每多一个节电大学生,校园里就少了一份浪费。这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若他们能秉持节电的观念,将能引领一代人的节能风尚。
以琛做了一番自省之后,继续提笔写他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