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她和她——我心中的法拉奇

她和她  

——我心中的法拉奇  

 

垂顺中分的头发一直垂到肩膀,一张好看的脸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她的目光坚定而有神,直视着前方,她就是我心中法拉奇的肖像。就算只看到她的照片,她也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她那入木三分的眼神。法拉奇对我来说是偶像式的人物,因为她在新闻记者这方面的成就。  

 

作为记者的她  

我知道她是在大一的课堂上,而我爱上她是因为那本《风云人物采访记》。法拉奇的记者生涯从18岁就开始了,当时她被任命为《晚邮报》的驻外记者。22岁时她已经是个拥有明星风采的记者,当时她就从事政治人物采访。一听到邓小平、基辛格、侯赛因、布托这些名字,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应该是很遥远的事,因为这些人都是世界上的政坛首脑,是一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对于法拉奇来说,这些都是她采访名单中的人物,她采访过30多位世界政坛首脑和驰骋国际风云的巨擘。  

作为记者,我们都知道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而对于采访政界人物的法拉奇要准备的就更多。从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中可以看出,她在每次采访前都做了很充足的功课既对采访人物有详细的了解,对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社会背景也是了如指掌的。采访中她认真精确的记录现场的每句话和当时的场景。采访后她会根据录音孜孜不倦的赶稿,甚至吃饭睡觉都可以忽略,只有香烟成了她保持清醒头脑的必需品。她的采访变化莫测:有时出其不意提出一些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使对方应接不暇;有时旁敲侧击,引而不发,是对方不知不觉地掉进设下的圈套;又是在炮火般的问话中,让对方在急于应付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真实想法。  

开创“提问式”采访先河 在法拉奇的采访中,我总是惊讶于她的那些问题是怎么得来的,她是有多大的勇气能问出这样的问题。采访邓小平时她会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呢?”“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到底想干什么呢?”“你们在审判‘四人帮’时,以及你们开下一届党代会时,在何种程度上会牵涉到毛主席?”她的提问让被访者觉得很难回答,而这些问题恰巧又是问到点上的。这当然离不开法拉奇努力,她善于抓住采访时机,善于把资料积累和思考、观察和询问相结合,具有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观察力。她善于把一个问题分解,或把多个问题融合,从而提出有特点、有力量的问题,得到她想要的事实。  

攻击性的采访风格 法拉奇的采访,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在与各国政治领导人角逐斗智。在各国领导人面前,她没有被权力所吓倒,在采访中始终处于上风,并始终没有放弃她攻击性的采访风格。在采访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时,面对善于外交,在媒体面前从没有失手过的基辛格,法拉奇还是一如坚定地继续着她的采访风格。她问了“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这是个有失恭敬的问题,意在探寻美国政府在北越和南越的选择上有何新的考虑。在一连串提问中法拉奇终于让基辛格说了他一辈子都后悔的话“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狂野的西部故事中的一个牛仔,骑着马,独自指挥着一支大篷车队。”数年之后,基辛格回忆起这次采访称是“一生中与媒体打交道的灾难性的一次”。  

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谈到妇女不能上学、工作,甚至去海滩不能穿泳衣时,她似有戏虐地问:“可您怎么能穿着浴袍游泳呢?”后来她扯掉为示尊重而穿上的披风,扔在霍梅尼脚下,使霍梅尼勃然大怒。  

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采访风格 1)具有阶级立场 在采访波兰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后,她对瓦文萨并没有好印象,但是出于维护所谓民主的立场,为了无碍于波兰建立“自由社会”,法拉奇摈弃了自己真实的观点,在公开发表的采访记里找不到丝毫贬低瓦文萨的记录。而对于共产党人、波兰副总理拉科夫斯基的采访,法拉奇对他的印象不错:“他看上去是个聪明人,是个开明的共产党人,是个像恩里科那样的民主的共产党人。”但这些尊敬在采访记发表时就消失殆尽了。  

(2)对女性政治家的推崇 在她的采访中,男性政治家往往处境尴尬,而对女性政治家则亲密有加。1972年法拉奇在耶路撒冷对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的采访中,对这位有着“中东铁娘子”之称的女总理“一见钟情”,并在梅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母亲的身影。批评家们认为梅厄长得丑,而法拉奇却认为梅厄是个慈祥的老太太,是个“百分之百的淑女”。  

1972年2月,法拉奇与印度总理甘地夫人相见,法拉奇认为,在掌握着世界命运的领导人群中,除极少数外,其他的都是毫无光彩的平庸之辈,而作为女性领导人物的甘地夫人则是一匹飞腾的骏马,法拉奇称甘地夫人是当代真正的“皇后”,是最杰出的的女性之一。  

作为记者的法拉奇无疑是成功的,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和膜拜,被称为“国际政治采访之母”。  

 

作为女人的她  

爱上散步也会揣着炸弹的男人  张爱玲曾说爱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一朵花。像法拉奇这样的女人也一样,当她遇上希腊抵抗运动的领袖人物和政治活动家阿莱科斯时,她就陷入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刻骨铭心的恋情。34岁的阿莱科斯与43岁的法拉奇再相遇后不久就闪电般地相爱并结合了。但现实中的爱情并没有想象中的浪漫,阿莱斯科作为英雄,他有顽强的毅力和勇气面对酷刑,宁死不屈;而在生活中他却无法分担法拉奇的悲苦,毫不珍惜法拉奇的付出。阿莱科斯窘迫是,会埋怨责怪法拉奇,丢下牢骚离家而去;需要她时,又会满足一切要求。当他听到法拉奇怀孕的消息时,他先是沉默,然后结巴地与法拉奇商量打胎的费用,甚至建议一人各出一半。而孩子最终也是死在阿莱科斯的脚下。遇上这样的男人,真是让人无言以对,而法拉奇始终把他当作自己的至爱。197651日,当阿莱科斯死于当局的一次预谋的车祸中,法拉奇久久地跪在亡夫冰冷、僵直的残存血迹的遗体前,流尽了相思的泪水。爱上阿莱科斯的法拉奇卑微到了尘埃里,却没有开出花来,但她没有后悔。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当一个有了爱人的女人得知自己怀孕了,我想她当时感觉是幸福的,法拉奇也是这样的,但她没有一直幸福下去。法拉奇和阿莱科斯同居后,他们的寓所时常受到政府便衣人员的骚扰。有一次甚至几天中,他们都利用强光干扰两人的休息,阿莱科斯终于忍不住了,愤起而出,而法拉奇在门口紧紧地拉住他,而阿莱科斯竟然狠狠地踢了怀孕的法拉奇一脚,以至于法拉奇流产,而阿莱科斯因为罪恶感连续几天没有回家。法拉奇就在孤独和凄苦中来回医院,没有人照顾,更不见阿莱科斯。  

法拉奇一直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没了,她将她深沉的母爱倾注于笔端,一本生动而充满女性情结的作品《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面世了,这是她对于自己未能出生孩子的倾诉。法拉奇说,《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是她“刻骨铭心的情感的精子”和“想象力这颗卵子”天然受孕的结果。她寄予对孩子希望:“我希望你具有上帝的特征,其次具有母亲的秉性,最后具有民族的特点。”作为失去未出生孩子的母亲,我想法拉奇当时忍受何其大的痛苦,更何况她是如此的深爱自己的孩子。《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中法拉奇说过“没有后代的死亡等于死了两次,就像无花的植物、无果的树木一样可怕,这意味着永远的死亡。”我想当2006年法拉奇病逝时她还会想到她那未出世的孩子。  

母爱是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也是世间共通的感情,在书中我可以体会到法拉奇深深地母爱。  

作为女人的法拉奇同世间的女子一样,会陷入爱情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会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会原谅爱人犯下的所有错误。同样也会像世间所有的母亲一样,深爱自己的孩子,甚至孩子没有机会出生,还是将满满的爱赋予他。  

法拉奇这个谜一样的女性深深地吸引着我,她在事业上的成功让我崇拜,她在情感上不顺也让我理解。也许在事业上我到达不了她所在的高峰,但我会一直以她为目标。  

 

上一篇:我看《哈姆雷特》 下一篇:我喜爱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