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故事
曾几何时,幽谷丛中繁花似锦;曾几何时,千嶂染翠,蝶舞纷飞。
平镇大年三十的天气十分寒冷,郊外的野花要盖上一层厚厚的雪来保暖,更何况现在已经是半夜三更。然而在幽黑的夜晚总能清楚地看见一些经久不衰的亮点,那是不眠的学子在“囊莹映雪”,只因为今年是科举之年。
徐莘是众多不眠学子中的一员,在他房间里的蜡烛悄悄燃烧着最后的光芒、放在床上的木椎早已变得光秃。徐莘穿上厚棉戎衣,又在身后盖上一张被子,再戴上手套和围巾。但这些“装备”在严寒中永远是那么的脆弱,徐莘中了风寒,灯光照出他有些苍白的脸,静夜放荡着他微微的咳嗽。尽管如此,他还是断断续续一遍遍地读着四书,颤颤抖抖一行行地抄写五经,迷迷糊糊一次次地椎刺大腿。
天刚亮,徐莘慢慢地从桌上撑起,还来不及吃早餐就急急忙忙收拾书本,冒着严寒忍着饥饿和疾病出门往学堂去。他一边走一边看着五经,本来他就有些晕头转向,加上没注意行人,一不小心和一孕妇撞个满怀。说也奇怪,孕妇居然兴喜若狂眉飞色舞地喊:“我儿子撞上书神了,将来一定会中状元”路人见状,围了过来并喃喃语道:
某乞丐:“哎……我当时要是像他这样,现在也不至于如此了,白了少年头啊!”
某带着小孩的老妇人:“你看哥哥多认真,你也要学着别输给他,将来考个状元给家里争点气。”
更有求签名者,跪拜以求子女科举顺利者无数。
徐莘就这样被捧着到学堂,看到堂中同学都拽着书本,死气沉沉地盯着,他也不甘落后立即摆好五经与他人“斗”起来。先生面无表情手里拽着一叠试卷到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爆发了,或举刀对砍、或拔剑相刺。过后死伤很多人。
试后大家都讨论着考试的内容,有些人像范进一般高兴致狂。而徐莘却很苦恼,他知道自己的考试很糟糕,他恼怒自己不够认真、不够坚持、不够勤奋。他越对比身边兴高采烈的同写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伤感,泪水在他眼里打转,他双手颤抖着。在他眼中周围的一切都在嘲笑他。他开始把目光转向那沉重的书本,看到原来富有个性的字体被排得整整齐齐,大小比例都是一样,一个个活生生的文字就这样被蹂躏了。他开始厌恶蹂躏人的书本,一气之下,他把五经撕成两半。
这一切都被先生看见了,先生灵机一动,当着大家的面严格地说:“徐莘你出手撕书,按学堂规定理应停课,念人情我也不想如此,但你既然触犯了,平时成绩(又)不怎么样,你就别科举了,回家种田把!你还要理解学堂的苦心,中举率来之不易啊!”徐莘一听,泪流满面。先是求,再是跪都没用。他悲伤到了极点、全身乏力、昏倒在先生足下。
在徐莘被停学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早晨,徐莘的妈妈去买菜时遇见她的一位中年朋友。寒暄几句后,话题和自然地跑到子女的成绩上。
友人:“我儿子最近又考得学堂第一,你儿子怎么样了。”
徐母:“别提他了,你儿子可真聪明。”
友人:“他现在是人见人爱呢!我做娘的也有脸面。”
徐母:“我儿子要是能像你儿子那样,我就一生无憾了,可惜……”
友人:“其实我早听说了你儿子被学堂开除的事,你也要多管管他。你在我们面前丢人现眼也就算了,可别叫我们交了你这朋友而低人一等。”
徐母听了这话肯定非常气愤,但又因为友人的儿子成绩比自己儿子的好而无法反驳,只得忍气吞声。
徐母回家后把此事告诉家人,家人都很生气,又把错误全归在徐莘身上。
徐父:“我就这么不幸,生了你这个逆子。和别人一起学为什么别人考第一,你就考最后?你这头脑简单的小子早早死掉算了,免得让我们丢脸。”
徐母:“你还记得我平时是怎样教你的吗?告诉过你多少次,你是我们的希望,你的成绩是我们的命呐~”
徐祖父:“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你难道不能让我将来在下面被人瞧得起一点点吗?我怎向你祖宗十八代交代啊!”
徐姐:“你没考好,我将来能嫁给谁,你把姐的一生给毁了。”
轮番言语攻击之后,徐父终于忍不住气,一脚向徐莘的心脏踢去,徐莘本来就有风寒,加上几周的精神折磨已经变得虚弱不堪,现在又加上碎心一击,他的脸色立即变得惨白,双腿不能直立,口中含血,知觉全失。
这天早上阳光低沉、寒风入骨,徐莘在昏睡几天后方能飘飘然地从无人问津的房里出来,走到户外,他看到一群群抱着书边走边看的人在众星捧月下挪步,又看见一朵朵秋花慢慢凋谢。上山砍柴的人把呆呆的秃树砍下,走到载歌载舞的密林下,呼吸盛树发出的鲜味,感谢茂叶带来的绿荫。
徐莘遇上几个同学,同学们大都不理睬他,唯有与他最为要好的那个稍有同情心,与徐莘一起到城外小石潭。潭中繁花似锦、古树苍劲、蝶飞蜂舞、载歌一片。又有清泉缓缓流过,泉水清凉,泉上水载花瓣。一起来的那个同学不由感叹:“真是学习的圣地啊!”便随手翻开《五经正义》为科举埋入其中。徐莘则靠着一棵茂盛的大树坐下来,任寒风刺透筋骨。迷茫中他看到了千年后的今天,又是一排排被“夸奖”被“赞扬”将作柴薪的秃树。
随着寒风的入侵徐莘越来越苍白,气息越来越弱,那同学看见后默默祈祷;“愿佛主保佑你,我不想因救人而占用学习时间。”
又是一阵寒风,轻轻地渗透徐莘的全身,他的身体越来越凉……
花瓣随风而起,花瓣落了,花瓣飞了。
科举之后,人们才发现在小石潭最大的那棵树下,坐着一个远去的人,他神态安然,唇间夹着微笑,但有谁能看到他有在担心着千年后的故事。
2007年9月24日和10月17日写,11月5、6日修改,11月17日打字录入并发布
编辑按:悲呼!!科举的悲哀 !人的悲哀!!
文章写的还是挺好的哦 故事设计的也不错,科举前后的对比··
写古 千年后的我们的教育又是怎么的呢??值得深思··
编辑:叶子
2008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