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问题的探究
今年是我国建国六十三周年,在这六十多年间我国既经历了周边战火的洗礼,也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动荡,更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这六十多年间,对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我们也从过去简单的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的认识中走了出来,邓小平和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正确定义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19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因而顺应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同时,第一次对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界定。他们从特征的层面对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概括,认为社会主义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第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第三,实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并消灭商品和货币;第四,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随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由此可以看出,在马、恩看来,具备上述特征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构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概念。但由于他们没有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还不可能从社会主义本身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论述社会主义,而是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来论述社会主义。他们认为,既然社会主义是代替资本主义的制度,那么,资本主义制度就等于私有制、商品经济、按资本分配等,社会主义制度就等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同时恩格斯也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1】
那么社会主义究竞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这是我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其本质属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以致许多国家在各自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走上歧途,最终使 科学 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表明,只有更好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不断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的道路。
要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必须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立场上,站在任何别的政党立场上来看待社会主义,必然会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紧密结合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条条框框出发来确定社会主义的内涵与实质。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一定要弄懂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说明这是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几十年了,还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吗?”是的!邓小平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2】为了探索这个真理,他在总结了历史的正反经验的基础上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极左”与“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系列论断不仅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勾出了蓝图。还亲自领导了实践,从而繁荣了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巩固了国防,提高了我囯的国际地位。
而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从社会生活方面说,物质文明上表现为奔小康、求富裕的极大努力,精神文明上表现为提高全民族 科学 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极大努力,社会风气上表现为弘扬正气、扬善抑恶的极大努力。从社会制度方面说,经济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中国实际,邓小平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为基础,总结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的实践,第一次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并作了完整论述。1980年5月15日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3】以后他多次使用这个概念,并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1985年8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4】199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1992年2月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6】,“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由此而产生。不可否认,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无疑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这一理论拓展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视野,反映了人民的利益,理清了不合乎时代要求的模糊认识,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倾向,把我们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教条主义中拉了出来,极大地解放了我们的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也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拓展。社会主义是一个政治生命体,民主是这个生命体的心脏。2008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提出了两个新的科学论断: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标志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地丰富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一重大论断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的历史任务极其重大。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问题的话-------尽管经济问题在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问题,但其它重要的问题也一个一个浮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台面上,这些问题概而言之就是各种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如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现代化建设就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依托,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就得不到尽情的发挥,社会进一步发展就缺乏持续长久的动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以往私有制社会不能解决其本身固有的社会矛盾且只能与其一起走向灭亡的命运,社会主义社会是可以避免的,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最富有先进性的社会,这种先进性根源于它的本质,只有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才能够打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7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