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程占功(笔名 水之韵 火平利 程为公 ),陕西人,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及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万世大禹》、《名将孤女》、《往事》,其中《万世大禹》与我根据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倪岱传奇》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一起,由国家版权局直属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向我颁发了作品登记证书。我还著有中篇小说《奇婉下凡》等,以及大量新闻、散文作品,已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万字。另外,我早年创作的33万字的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文学剧本被摄制部门选用后,由我与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两个月,摄制完成后,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台、二台播出。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奖、河南省专业报撰稿一等奖、编辑一等奖等。

个人作品列表

  • 旅长关心桃花的婚事

    《三八五旅在庆阳的故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釆访陇东当地的老红军杨兴茂、李有义和老干部辛廷书、吴宗尧以及职员李治安等同志,在听了他们讲述八路军三八五旅指战员与陇东人民建立了鱼水般的深情厚谊、岀现过许多感人肺腑的亊迹后,怀着激动的心情撰写的。这里选择其中一个“旅长关心桃花的婚事”,以飨读者。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一个乡下姑娘匆匆来到庆阳县城北关八路军三八五旅旅部,要找王维舟旅长。王旅长正在旅部办公,听说有人找他,便从办公室出来,热情地招呼来人:“快请进来坐。”这姑娘一见王旅长,眼泪就扑簌簌地流下来了。他羞怯地对王旅长说:“叔叔,我听说你是善人,能体谅人的苦处,我才找你告状来了。”姑娘走进办公室,旅长让她坐下,给她倒了一碗水,然后认真听她“陈诉”。这姑娘名叫陈桃花,是驿马关人。她从小就被父亲许给了人家。桃花懂事以后,不同意这门亲事,但她父亲“家法”很严,小桃花只能用眼泪表示抗议。这时,边区到处都在宣传反对买卖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已经17岁的陈桃花再也按捺不住了,她坚定地向父亲表示,要自由找对象。父亲听了女儿的话很生气,不让她自由找对象。过了一段时间,他父亲忽然对桃花说,你不愿意去我给你订的第一家,我已给你退了。但是,再跟谁还得由我做主。现在虽然提倡婚姻自由,那只是为了宣传宣传,果真这样的话,非乱套不可。最近,我给你另找了个好对象,家里有吃有穿有摆设,不仅答应替咱们退还第一家的彩礼,而且另外还给咱们不少钱。陈桃花听罢,非常惊恐。她哀求道:“爹,我选对象主要看人品,不能光图家里的吃穿和摆设。如果你还要卖我,我就一辈子不出嫁!”她父亲一听生气地说,“哪有姑娘不出嫁的道理,我这次给你找的男方,你愿去也得去,不愿去也得去。”陈桃花气急了,说,“不去,就是不去,死也不去。”她父亲盛怒之下,把她狠打了一顿。陈桃花边诉说边用衣袖拭去挂在眼角的泪珠。王维舟同志很同情这个可怜的姑娘。他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余毒在不少人的头脑里作祟,把我们好多人都害苦了。我们提倡婚姻自由,不是为了宣传,而是为了改革旧的婚姻制度。”他劝陈桃花,“你不要担心,这件事政府会为你做主的。”接着,他拿起笔在信纸上边写边说,“这是我给你写的介绍信,你拿上到县政府去,他们会给你解决的。”陈桃花含着感激的泪花,双手接过王旅长的介绍信,同王旅长告辞后,就去县政府了。过了一会儿,王维舟同志见陈桃花又来了。一见王旅长,陈桃花又哭起来了,而且比上次哭的还伤心。于是,王旅长又让陈桃花坐下,向她询问情由。原来,陈桃花带着王旅长的介绍信,满怀希望地到了县政府,找到了一位负责人。可是这位负责人思想保守,他接过陈桃花递上的介绍信看罢后,冷冷地问她:“你就是陈桃花?”“嗯。”陈桃花低下头来。“你告状怎么还要王旅长介绍呢?”“……”陈桃花不知如何回答。“那么把你的事从实地说吧!”那位负责人说。陈桃花被这位负责人的态度吓懵了。她战战兢兢地把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遍。话刚说完,那位负责人便训斥起来:“第一个是你父亲包办的买卖婚姻,你不愿意去也就算了,怎么第二个还是包办的呢?恐怕是你挑的又变了心吧?若是你挑下的,就回去规规矩矩地跟人家过日子去,不要东奔西跑了。姑娘家还是安分些好。”王旅长听了陈桃花的诉说,皱了一下眉,旋把桃花领到家里,请老伴好好安慰桃花。然后,他转身到了县政府,找到这位负责人,严肃地说:“我们反对买卖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主,不能只是宣传。我们要让老百姓知道共产党好,得靠我们去做好每一项工作,怎么能这么轻率地对待陈桃花的问题呢!”这位负责人连忙说,“首长说的对,我的工作方法欠妥,今后要改进。”然后,王维舟同志亲自向陈桃花所在的区政府写了信,要他们认真做好陈桃花父亲的工作,坚决反对买卖包办婚姻,真正让陈桃花有婚姻自主的权利。陈桃花的父亲经过区政府的工作人员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转变。陈桃花有了找对象的自由,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爱人。

    2021-09-29 作者:程占功
    • 0
    • 9817
  • “仁义之师”与“这也得付钱”

    陇东庆阳,是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三七年冬至一九四五年秋,八路军三八五旅曾在这儿驻防。他们在庆阳驻防期间,与当地人民建立了鱼水般的深厚情谊,涌现过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革命史专辑》等书刊,收进了我采写的《三八五旅在庆阳的故亊》。这里选择其中“仁义之师”“这也得付钱”两个故事,与读者分享。仁义之师八路军三八五旅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他们经常组织干部战士到群众家里访贫问苦,帮助群众担水、扫院、打围墙、修房子。老百姓也把他们实实在在地当亲人看。每逢节日,乡亲们总是三五成群,带上红枣、猪蹄等礼品,来慰问八路军和看望伤病员。部队体贴群众,对于老乡们送的东西一般都不收。老乡们却以为八路军不好意思,他们说:“八路军见了敌人像老虎,见了老百姓像姑娘。”三八五旅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在城乡为群众演出。演员在台上演戏,到台下还为老百姓干活儿,很受群众的喜爱。部队同群众在一起看戏时,总是把群众让在自己的前面。有一次演戏,演出已经好大一会儿了,这时又从乡下来了一群妇女。她们都胆小拘谨,站在人群后面,不敢往进挤,有些小姑娘仰着脖子还看不见舞台。人群后半面全是部队,当他们得知这些晚来的妇女看不见舞台时,便自觉地闪开一条走道,很礼貌地站在两旁,让她们走到自己的前面看戏。这些妇女往年连军队也不敢见,这会儿却不由得对八路军十分感激。在平时,八路军见了妇女,都格外尊重。按照西北的地方风俗,老百姓对此更有好感。他们说,国民党军队见了妇女,不是调戏,便是糟蹋,妇女们望风而逃;八路军对妇女却这么礼让尊重,真是“仁义之师”!这也得付钱有年夏天,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〇团某连指导员同几名战士在赤城执行任务,路过一块高粱地时,忽然传来小孩紧张的哭喊声。他们循声望去,在高粱地一边的一棵杨树底下,有一个孩子哭喊着直摇手。八路军便绕着地畔跑到杨树下,只见一个小女孩站在树下哭着,地上躺着一个昏迷的男孩,嘴角还流着血。原来这两个孩子是一个村庄的,今天他俩不知怎么偷偷跑到这儿掏喜鹊蛋来了。八岁的男孩机灵得很,没费多大劲就爬上了树,一不留神,脚打了滑“嗵”地摔了下来,当即昏了过去,只有五六岁的小女孩,在树下吓得直哭,目顾四周呼救。正在这时,八路军指导员一行从这儿经过,他们上前仔细看,小男孩的胳膊和腿都受了伤。指导员忙把他抱起来,把随身带的毛巾包扎在伤口上,几名战士又把带的水给喂了几口,过了几分钟,小男孩才哭了起来,于是他们便跟着那小女孩,抱着男孩子朝村子里走去。男孩子的家里,这时只有一位老奶奶,其他人都去西瓜地了。指导员他们抱着男孩走进家里,向正在捻线的老奶奶说明情由。老奶奶见小孙子的伤口被包扎上了,热情地对指导员说:“多亏你们了,快坐。”说着,倒了几茶缸水让大家喝。这会儿,那个聪明的小姑娘已经跑到西瓜地,向那男孩儿的父亲“报告”情况。指导员他们观察了小男孩的伤情,觉得问题不大,便对老奶奶说,弄些龙骨等药物治治,不久便会好的。说罢,就要告辞。老奶奶说她要做饭,叫他们别走。正在这时,那男孩子的父亲担着两筐西瓜,和那小姑娘一块回来了,一番感谢话之后,就切开了西瓜。指导员看推辞不掉,他们就吃开了。吃过西瓜,指导员拿出一些钱对那男孩儿的父亲说:“请把钱收下,给孩子买药用。”那耿直的农民发了火:“你们做了这么好的事情,吃点西瓜还要付钱,这不是拿我当外人看吗!”指导员笑了笑,诚恳地对他说,“咱们是一家人,但我们必须遵守纪律。这也得付钱。”说罢,带上战士们走了。

    2021-09-29 作者:程占功
    • 0
    • 9767
  • 孝女王敏

    一王敏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再婚后,她一直跟外公和外婆生活。王敏的外公张国维在“反右”扩大化中,被错划为“右派”,从此走上了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文革”中,已60多岁的张国维由郑州下放到中牟和陆浑等地,扛麻袋、下稻田,进行“劳动改造”。他走到哪儿,就把老伴和不到10岁的王敏带到哪儿。在中牟县时,王敏得知有一位五保户老大娘无儿无女,生活艰难,便常到老大娘家里,帮助打水、砍柴,并多次把她的一份白面馒头(全家人吃饭都是上食堂打的)省下,悄悄送给那位大娘,显出了敬老的优良品质。王敏随着外公和外婆每到一地,就在当地上小学。当时,他们只有为数很少的生活费,是一分钱一分钱数着过日子的。在陆浑时,一天午饭后,张国维给王敏1元钱,让她买铅笔刀和作业本。下午放学回来,王敏嗫嚅着对外公说,她把钱弄丢了。外公怪她不操心,生气地打了她几巴掌。两天后,一位上了年纪的五保户老人找到王敏的外婆,感谢王敏的帮助。原来,这位老人吃饭没盐,点灯无油,王敏就用那1元钱买下盐和蜡烛,送给了老人。张国维明白自己错怪了外孙女,心疼地抱起小王敏说:“好孩子,外公冤枉你了,真对不起!”小王敏却笑道,“外公,有人却硬把您弄成‘右派’,让您吃了好多苦头。您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还不怨党,我这有什么呢?!”二由于张国维“劳动改造”的地方不固定,王敏小学毕业后去到再婚的母亲身边,并在郑州市某工厂子弟中学上学。母亲患风湿性心脏病,王敏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承担了洗衣、做饭等大量的家务活。王敏在初中、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粉碎“四人帮”后,她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大学恢复招考制度,她便积极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不幸的是,此时无情的食道癌降到外婆身上。外婆住院,外公上了年纪,难以护理外婆,18岁的王敏不得不放弃高考,挑起了侍奉外婆的担子。她日夜守护在外婆身边,买药、煎药、洗衣、烧饭,样样活儿,都干得井井有条,用爱心抚慰着备受病痛折磨的外婆。为给外婆买药,王敏常常要跑遍郑州市的医院和药店。当时她没有自行车,每次都要走好几公里。一次,她按照医生开的处方,跑遍郑州的医院和药店,但找不到一种急需的新乡生产的特效药。王敏便乘班车赶到新乡那家药厂。可是,最后一箱特效药刚刚被人买走。她便飞步赶到车站,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半天,连那个买药人的影子也没见着,只好上了归途的班车。也许,她的一片孝心,一片赤诚,感动了“上苍”,就在班车快要启动时,一位男子扛着装有那种特效药的药箱上了车。王敏眼睛一亮,急忙从座位上起来,请那位额上沁汗的男子坐下。那男子见一位婷婷玉立的陌生少女主动为他这大老爷们让座,过意不去,先没有坐。在王敏的再三请求下,那位疲惫的男子终于把药箱放到膝前,坐到了王敏让出的座位上。这位男子正是去药厂买走最后一箱特效药的人。他的母亲患慢性食道癌,他想多买一些特效药备用。当他得知眼前这位让座的少女为救外婆买这种药费尽周折时,马上从药箱拿出两瓶要送给她。王敏感激地如数付了钱。在王敏的精心照顾下,外婆又生存了一年。年事已高又陷入悲痛的张国维身体也垮了下来。王敏又承担起侍奉和安慰外公的重任。不久,王敏在黄委机关一个单位参加了工作。她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耐心照顾外公。王敏曾先后荣获黄委“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同时,她还挤出时间,复习功课,准备报考黄河职工大学。1981年,正当她做好一切准备,要去参加考试时,母亲的风湿性心脏病复发,随即病危住院。王敏思前想后,不由地泪湿衣襟,她忍痛放弃了朝思暮想的机会,赶到医院,陪护母亲。为了照顾母亲,不仅失却了考学机会,而且一再推迟婚期。她的男友刘玉与她是初、高中的同学,并且是学校篮球队的“球友”。他们彼此了解,真诚相爱。王敏希望刘玉等她母亲的病治好后,他们结婚。通情达理的刘玉对王敏说,我在外地工作,出不上力;你好好儿侍候我未来的岳母,我盼着她的病快点儿好。有一年,王敏被选进了黄委篮球队,那一段母亲病情比较稳定,她便去参加集训。一天,深夜一点多钟,她的母亲突然犯病,呼吸困难。王敏急忙起来,把母亲扶上自行车,连着跑了三家医院,都因没有病床,拒绝接收。此时,母亲脸色惨白,疼痛难忍,王敏急地直掉眼泪,又带着母亲赶到了河南医学院一附院。走进急诊室,满头大汗的王敏一把抓住一位女大夫的手,哭着求道:“阿姨,求求您救救我妈妈,我们已跑了三家医院……”这位好心的徐大夫立即在医院走廊上加了一张病床,并采取措施抢救,使她的母亲转危为安。此时已是凌晨4点多钟。徐大夫这才注意到,王敏一只脚穿球鞋,另一只脚穿着拖鞋。三王敏的母亲经过徐大夫等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她的生命又延续了三年。在她去世半年前的一天,她拉着女儿的手,深情地说:“妈妈的病难以治好,我自知已不久于人世,希望能活着看到你们成家。”为此,王敏与刘玉于1984年2月结婚。不久,母亲病故了。这不仅对新婚的王敏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对失去老伴,又失去女儿的张国维犹如青天霹雳,老人经受不住,从此病倒,一度卧床不起。1985年冬天,王敏生了一个女孩。而此时,丈夫仍在外地工作。上有患病的八旬外公,下有吃奶的婴儿,家中生活极其艰难。但她为了抚慰外公,哺育孩子,咬着牙度过了重重难关。1989年,外公不幸摔断了腿,从此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的饮食、服药乃至大、小便,事事都要王敏料理。每天上班前,王敏把屋子打扫干净;下班后,首先收拾外公大、小便在床的污物,并为他擦洗身子,为他煎药、喂药、做饭、喂饭。瘫痪多年的张国维对前来探望的老战友们说:要不是我外孙女,早就没有我这把老骨头了!

    2021-10-20 作者:程占功
    • 0
    • 9685
  • 秦腔金嗓子——访梅花奖得主窦凤琴

    程占功与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窦凤琴结识,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而这种缘分的到来纯属偶然。一时光定格在1983年夏天那个遥远的下午,我乘坐的长途汽车在陇东董志塬上一个叫肖金的乡村小镇出了故障,百无聊赖的我下车看司机怎么修车,却无意中听到一段秦腔旦角唱腔,激越悠扬,悦耳动听。循声望去,不远处田垅间的广场上围着几千人在看戏。我便赶到广场,挤进人群。简陋的舞台上正在上演《铡美案》中“杀庙”的那场戏,一身青衣、牵儿挽女的秦香莲向手执寒刀,杀气逼人的韩琦倾诉着:“我丈夫名叫陈世美,我是他的结发妻……”哀怨委婉,清脆嘹亮的唱腔,出神入化,真切感人的表演,深深地打动着观众。“这么好的演员,在西安也不多见,这是哪儿的呢?”我向旁边的观众打听,原来,这是甘肃宁县秦剧团在此演出,饰演秦香莲的是青年演员窦凤琴。过了一会儿,刮起了大风,旋即,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黑压压的观众全被浇透,顷刻间减去一半,又过了一阵,广场上只剩下三、四十人,雨水顺着顶蓬缝隙亦不停地流向舞台。这时,剧情进行到秦香莲向包拯控告陈世美杀妻灭子罪行的那一场,那字字恨,声声泪,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唱腔以及演员全身心投入的表演,让人潸然泪下。而我无雨衣也无伞,只因这部戏演得真好,才忘情地冒着雨观看,直到全剧结束,早已误了乘坐的那趟车,忘了车上还有我的不少东西。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窦凤琴是秦腔界不可多得的好演员,她不能只属于宁县,不能只属于董志塬,她是这个古老剧种焕发新生命的希望,应该属于所有热爱秦腔的戏迷们,我应该为宣传她做点工作。我采访她后,又特地找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巩世锋,不久,由他录音、我写解说词、名为“戏苑新秀展劲姿”的戏曲专题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介绍了窦凤琴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色及其优美唱腔,窦凤琴那动听的金嗓子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甘肃乃至西北许多地方。随后,我从西北调到郑州工作,很快收到了巩世锋寄来我与他合作、甘肃省电台播出的“戏苑新秀展劲姿”复制带,这盒带在看不到秦腔演出、听不到秦腔音响的郑州伴我度过了许多年,窦凤琴那优美悦耳的唱腔,让人百听不厌。1985年,甘肃省举行首届优秀青年演员秦腔大赛,窦凤琴脱颖而出,获得了表演一等奖的第一名,并被甘肃省秦剧团选中。此后,窦凤琴以杰出的艺术天赋和出色的艺术业绩,成为驰名大西北的秦腔名旦,她还被选为甘肃省政协委员、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成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青年艺术家,并被任命为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二时间追溯到三十年前。陇东,董志塬上春光明媚,姹紫嫣红。塬上有一个树木环抱的小村,名叫焦村,焦村南面有一座被当地老乡称为“南山”的陡峭高山。一位中年人挥着牧羊鞭,一边放羊,一边吼起了秦腔《屈原》里屈原投江前的唱段:“我叹息着而又呜咽,众百姓的生计多么艰难,魂归汩罗江我自无憾,只可恨贪官污吏无法无天!”山脚下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一个穿红衣的七、八岁小姑娘留着羊角辫,手拿小山花,站在小河边盯着明净的河水。牧羊人一曲终了,小姑娘便和着唱起秦腔《屈原》里屈原侍女婵娟的唱段,童音清脆,韵味悠长:“哭了声屈先生早把命丧,可叹你忠烈志付于汪洋,你整日为祖国东奔西忙,到今日遭陷害举国悲伤……”激昂、悠扬的秦腔老生、小旦唱段,使塬畔上、河畔上过往的许多行人都驻了足,他们无不诧异,这山上的牧羊人“老生”腔唱得一点也不比专业演员逊色;河边这个美丽的小姑娘银铃般的嗓子咋这么动听……然而,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偏僻乡村的小姑娘,几十年后竟然戴上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梅花奖的桂冠!牧羊人名叫窦富民,是小姑娘的父亲,小姑娘叫窦凤琴。窦富民和夫人李毓秀原来都是县秦剧团的专业演员,“文革”期间,县剧团解散,全家下放到原籍焦村劳动改造,他们虽然离开了舞台,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秦腔,并把对事业的追求寄托在聪颖秀气,颇有天资的女儿身上。每天天刚亮,就让她起来跑圆场,练蹉步、卧鱼、翻筋斗等基本功,常常摔得小姑娘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在野地里练拿顶,每次倒立15分钟,致使小姑娘能把双手抓着的冻土化为泥水。然而,倔强的小凤琴从未叫过一声苦,一声累。1972年春节期间,宁县县城锣鼓喧天,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热闹非凡。县城的几个演出场地,围满了大批观众,不久,人群开始躁动,观众纷纷涌向县中学操场上的剧场。台上正在上演秦腔《红灯记》,由“窦家班”主演,饰李玉和的是窦富民,扮李奶奶的是李毓秀,演李铁梅的是12岁的窦凤琴。窦家班演员扎实的艺术功底,优美动听的唱腔,精彩纷呈的表演,让近两万名观众沉浸在大秦之腔艺术美的享受之中。窦凤琴饰演的李铁梅,不仅扮相俊美,而且行腔感情充沛,气势昂扬,其音质音色极好,有如行云流水,令观众如痴如醉。从此,窦凤琴在全县家喻户晓,并被恢复不久的宁县秦剧团录为专业演员。三走上专业演员之路的窦凤琴更加勤学苦练,虚心求教,她从小在父母身边学艺,文化素养明显不足,但这并没有难住她,剧本台词就是她的课本,她边学边唱,边实践,边提高,逐渐地找到了艺术感觉,沟通了自己与剧中人物的血脉,产生了思想共鸣,从而使她饰演的每一个人物都出神入化,真实自然。到十五、六岁时,她已成了剧团里挑大梁的台柱子,几乎旦角行当的剧目全让她演主要角色。为了目睹她的演出和聆听她的唱腔,有些偏僻乡村的老乡扶老携幼,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赶到演出地点,以饱眼福耳福。窦凤琴常说,我们要在努力做一个好演员的同时,一定要做一个好人。有一年,她演秦腔现代戏“朝阳沟”里的银环,庄稼人看得入了迷,全县的乡乡村村都要她去演出。但这时她在练功时腿部受了伤,感染化脓,疼得站不起来,正住院治疗。一些农民不知情,还以为她的伤势不要紧,便争先恐后赶着车到医院接她去演。躺在病床上的窦凤琴看着一张张充满期望的憨厚面孔,咬着牙让人搀扶着她上了车,颠簸六、七十里山路,到了舞台下面,她怎么也站不起来,让农民把她背到舞台上,不能动,她就坐在台上清唱,唱了一曲又一曲,把乡亲们都唱哭了,她被山民们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凤琴”。一次,她在一个土场里演出,开演前两个小时,不仅场内场外挤满了人,而且,许多人站在墙头上,树枝上也挂满了人。舞台被挤得水泄不通,急着化妆的窦凤琴挤不进去。只好凭她的功夫翻墙而过,溜到后台化妆。人们发现了她,又涌到化妆间前要一睹丰采。她理解观众,不焦不燥,让大伙儿看着她描眉抹唇。化好了妆,演出开始了,她朝大家微微一笑,上台演出。四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窦凤琴在汲取古老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也不拘泥于秦腔的传统的演唱方式,她注意借鉴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的精华,广收博采,给秦腔以新的生命力,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她的演唱特征在其饰演秦腔传统折子戏《斩秦英》中银屏公主这一角色上表现得相当突出。银屏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又是开国元勋秦琼的儿媳和兵马大元帅秦怀玉的妻子。富贵尊荣集于一身。但是,为救因打死国丈而要被皇上问斩的独生子秦英,她不得不去求国丈的女儿、专靠向君王献媚而取宠的詹贵妃。窦凤琴在演唱银屏公主“父有旨娘有命怎能违抗,为我儿把詹妃口叫姨娘,长随官看御酒当殿以上……”那段起伏跌宕的唱腔时,咬字恨,吐字轻,行腔婉转,曲尽人情,细致准确地表达了银屏公主在此时此地极不情愿而又无奈的思想波澜。窦凤琴的表演注重“动之以内,形之于外,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能找到角色的内心依据。”她不仅音色甜脆,而且,通过勤学苦练,在发声与气息的运用上,吞、吐、拎、放自如流畅;高低真假,结合得当,使她的金嗓子刚柔相济,更具魅力。窦凤琴对秦腔艺术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她把民歌、流行歌曲的某些发声方法溶进了秦腔之中,即保持了秦腔高亢嘹亮的特色,又揉进了委婉细腻的风格,并把唱腔的设计提高到声腔艺术的审美高度,使唱腔与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状态统一协调,使唱腔给人一种自由驰骋,抒情传神的气韵。为窦凤琴夺取“梅花奖”桂冠的是秦腔新编历史剧目《白花曲》中胡承华这个悲剧角色。胡承华是北魏年轻的太后,她的性格很矛盾,思想行为变化很大。她既是能够临危不惧、镇压叛乱、控制局面、稳定朝堂的皇太后,又是柔情似水,热情如火的君王遗孀。她年轻、美貌、聪明、果断,很有才智,但是却扭不过捆绑在身上的重重的封建枷锁,造成了终生的遗憾和悲剧的命运。窦凤琴创造这个形象的基本依据是胡承华遗留下来的一首诗:“阳春二三月,杨柳齐做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扬花飘荡落谁家?”窦凤琴从旦角行当各种类型的人物身上探索和汲取适当的艺术因子来塑造胡承华这个艺术形象。她认为,正旦、小旦、武旦、青衣的形态和身段都对塑造胡承华有益。因此,她调动了旦角行里的各种艺术程式把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既真实可信,又多姿多彩,不仅为她赢得了殊荣,也为秦腔这个古老剧种争了光。这届梅花奖,西北五省(区)的秦腔界,只有她一个得主。记者在兰州她家采访她,谈起戴上梅花奖桂冠的感受,她说,我在高兴的同时,不敢懈怠,只有努力奋斗,努力创新,为振兴和繁荣秦腔艺术大业做出新的贡献,才能无愧于这个崇高的荣誉!原载《名人传记》杂志

    2022-01-02 作者:程占功
    • 0
    • 9671
总9页,文章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