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大学城缺少了什么?

    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6编辑出版班张述远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在小谷围岛上的大学城生活了两年有多,我一直很享受这里的恬静清幽,但时间长了,我开始时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大学城缺少了什么?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就职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毋庸置疑,大学城是不缺少大楼的,坐381环绕大学城一圈,整齐林立的大楼令人目不暇接,这里俨然成了水泥森林,成了现代化建筑的一个缩影。那大师呢?曾有人戏言,大学城里的大楼比大师还多。不可否认,自高校扩招以来,教育产业化的弊病日益凸显,且当今社会浮躁之风肆意横行,能埋头研究学术的老师已不多见,更有甚者以打赌来论断学术观点的是否正确,这样的老师,我们能指望他成为大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一个教授都只会打赌了,还能指望他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的高校教育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真是令人扼腕、叹息!高校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这是教育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如今这个争论早已过时,高校扩招已成定势,我们都是高校扩招洪流中的一员,我们怀着对大学美好的憧憬来到大学城,经历过心理的巨大落差,然后渐渐习惯,渐渐适应,终于不抱任何奢望。其实我们很想改变这一切,但在现实面前,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我们唯一能能做的是让自己在高校这一堆数量庞大的产品中让自己优秀一点,不至于被洪流无情地埋没。高校里还有没有称得上大师的老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当今学术腐败之风蔓延,埋头研究学术的老师已不多见,但并不意味着已经消失。高校有大师,但大学城没有大师,因为大师都在城外。大学城本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在西方,大学城是自然形成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自然而然形成的。然而,“大学城”这个概念来到我们国家却完全变质了,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大学城,是把“大学”和“城市”两个本毫无关联的概念生拼乱凑地凑到了一起,到头来,成了两不像,既没有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沉淀,也缺乏社会历史演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城市个性。大师都在城外,大学城俨然成了学生的城堡,学生触目皆是,大师却难觅其踪,即便邂逅,也都是行迹匆匆。本来大师就不多见,老师中能称得上大师的寥寥可数,而与大师相处的时间不过是课堂的一个半小时。当我抱着满腹的疑问在课堂结束时欲与大师交流时,却见大师已收拾行囊准备离去。我惊讶于大师匆忙的脚步,大师说:“我也很想留下来抽出时间和你们交流,但校车不等我啊。”大师不在城内,即便有这样的心,也没有这样的条件,何来面对面的交流?我很羡慕以往的大学生,那时老师和学生没有城的阻隔,老师和学生住得很近。《新周刊》副主编周可老师谈起他的大学生活,总是一副怀念的神情:“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事没事就爱往老师家跑,很多学问和感觉,都是晚上私下里在老师家喝茶聊天时收获的。”如今在城内的我是不敢奢望的了。时代在发展,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却在拉远,大师都跑到城外去了。虽然现在通讯发达,手机、邮件都很方便联系,但缺乏与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得到的总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总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最近听说城内有高校推出举措,新进的老师必须住在城内,以给师生更大的交流空间。我的心底陡然升起一丝希望,大师进城了,会不会回复到以前周可老师所说的师生喝茶聊天谈学问的日子?若是如此,将是莘莘学子之福,是高校教育之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对大学城太苛求,毕竟它还年轻,各方面都有待完善和改进,但我们有理由期待,大学城的未来是育人的天堂,是学术的殿堂!

    2009-02-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17754
  • 那个叫姚木兰的女子

    中文0601张晓玲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从笔墨飘香的字里行间走来,从清末民国的滚滚红尘中走来,一个京华烟云的奇女子,姚木兰。这样一个奇女子,需要用数十万字来阐释。2004年,被张永琛改编拍摄,姚木兰被再一次演绎。一袭精美的旗袍勾勒出动人的曲线,轻施粉黛,明眸善睐,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风范。她的背后是几个大家族被时代碾过的废墟,苍茫而且悲壮。当书中的姚木兰和屏幕上的姚木兰相遇,看戏人,我,于时空之外,为这个温润如玉、蕙质兰心的女子,哭了又笑。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一张上好的古琴,遇不到精通音律的人,也弹奏不出绕梁琴音。姚木兰,容颜美丽,饱读诗书,还略懂医术,熟谙甲骨,会唱京剧。这样的才女,也只有孔立夫,才能成为其子期伯乐。正因为如此,当看到影视中的姚木兰被一场没有感情的婚姻伤得百孔千疮,孔立夫与姚木兰定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无论是原著中姚木兰懵懵懂懂地听从父母之命嫁给儿时青梅竹马的曾荪亚,爱慕成为心中一丝朦胧的情愫;还是改编后木兰委曲求全,为了弥补妹妹逃婚犯下的错误被迫出嫁,阴差阳错,衷肠不及倾诉,不同的起因走向的是同一个让人抱憾的结局。只有两处让向来从容淡定、处事不惊的姚木兰方寸大乱,一次是爱女的被杀,一次是孔立夫的被捕入狱。当刚直耿介的孔立夫口诛笔伐当局政府而身陷囹圄,木兰于铁栏外与立夫十指相扣,难以自已,失声痛哭,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军阀头子周旋试图获得一纸释放孔立夫的公文。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但他们发乎情,止乎礼,精神的相知相惜足以让他们为任何一方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种叫“知己”的爱,可以比厮守一生的夫妻之情更纯粹。向来情不自禁,往往至情至性。一场被辜负了的爱,成就了一场盛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深刻。婚姻危机看小女子力挽狂澜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被看作现代版的《红楼梦》,不同的人物与红楼梦中人该做怎样的对应见仁见智,在我看来,曾荪亚好比不受拘束的贾宝玉,不屑仕途,但少了几分性灵和纯粹,姚木兰有薛宝钗的识大体而少几分功利之心,有史湘云的潇洒豪放而多几分稳重。“妙想夫人”的她志趣高雅,乐于接受新思想,纵容着曾荪亚的不图功名,喜好玩乐。但是,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面对丈夫的出轨,看她如何化解危机,力挽狂澜。不再素面朝天,卸下荆钗布裙,换上锦衣华服,恢复自己的容貌优势;继而与情敌曹丽华秘密见面,没有盛气凌人,而是不卑不亢。在给曹丽华的信中,木兰措词委婉而又谦恭含蓄:“日之所见,幸何如之!快何如之!承蒙不弃,赐予洽谈,谦和坦率,相见恨晚”,将曹丽华的心灵防备层层瓦解,既赢得了对方的好感,又让对方惊叹出语不俗;再次,欲擒故纵,大胆提出纳妾的提议,反叫曹丽华无地自容;最后,三人于家中开诚布公的见面,让曹丽华知趣抽身而退,也让曾荪亚羞惭迷途知返。不同于书中个性软弱,如同手中玩偶的曾荪亚,影视中的曾家三少爷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不谙世事,任性、执拗,因为把木兰看作父母之外限制自由的枷锁,用种种赌气、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这场情感的战役,虽然木兰使用的是同一套路,但赢得很艰辛。这里的木兰过于隐忍,宽容得几乎失去了原则。层层逼近,步步为营,姚木兰好比女诸葛,硝烟殆尽,智慧尽显。此种收心之术为不少女性作家津津乐道。书中所言的胜利出乎意料地顺利,给人一种情节的单薄之感,缺少抵达心扉的力量。而改编剧作中却似乎说明了:哪怕是一桩并不如人愿的婚姻,木兰也能够凭智慧扭转乾坤。其智慧固然让人击节称赞,我却有一种没来由的悲凉之感:你赢的东西是你真正想要的吗?如果不是,赢了其实也是输了。影片所不能阐释和我所不能淡化用短短40几集的影片来打造煌煌数十万字的鸿篇巨制,避免不了情节的删改和浓缩。影片聚焦于姚木兰年轻时候的经历,刻画了生动的人性、时世的动荡、家族的衰落,故事在姚木兰父亲姚思安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于熊熊烈火中戛然而止。我一直试图去淡化那个色彩浓重的时代背景,但对于一个完整的姚木兰,我发现我淡化不了,儿时的走散、与孔立夫的精神之恋,与曾荪亚、曹丽华的精神纠葛、痛失爱女、亲人分离、南逃路上收留孤儿种种,构成了一个不断成熟、发展着的姚木兰。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得到道教思想对木兰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该是姚思安),她一直在追寻一种心灵的安宁和平静。而林语堂先生,在全书的结尾,把这种心灵的归宿融于那个历史时代的沉重和悲怆,铸就了一种精神人格的成长和坚韧。于文章的末尾,我不得不申明此文的写作前提——作者死了。绝非对林语堂先生的冒犯与不敬,而是哲学家德里达所说的无法找到作者原本的含义。这部著作绝非影片足以详尽阐释,也非我所能读透,我只愿做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之人,取我所需,感我所感。或许偏颇,或许无稽……

    2009-06-27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17754
  • 死猫不死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山坡上发现一只死猫。死猫只剩下了一个干瘪的头颅和尾巴,尸体大部分已经和尘土融为一体,像个猫型的小土堆。这之前它必是虫豸的美餐和苍蝇的舞台,是周围空气的恶魔。现在,它反而有点美,像大自然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百看不厌,遐想连篇。一个星期后,我在山坡上读《庄子》时,正陷进庄子虚无思想的苦闷中,忽然看见一只活猫在闲逛,于是又记起那只死猫。当再次走近它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猫型的土堆上已经长了几株嫩绿的小草,一个星期前的猫头和尾巴也已经融进了尘埃。我眼前又晃现出刚才的那只活猫,不禁感慨,它们活着的时候或捕鼠守家或逍遥惬意,死后亦不忘肥沃土壤,孕育小草,生命的价值没有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止,而是化成尘埃继续延续。对庄子关于生命的虚无看法,我开始怀疑。我曾参观过医学院的尸体房。尸体一排排地陈列在装满福尔马林的透明容器里,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体器官遍布房间。福尔马林的味道弥漫在阴森森的氛围里,置身其中,不免有些胆颤。不时进来一拨拨的医学生,他们或在仔细观察人体构造,或在认真地听教授讲解,或低头若有所思。在他们面前,尸体已经不是尸体,而是学习的器具。捐赠尸体的人是伟大的,此行为已远远超越爱心的本身而直达对生命价值及自我价值的肯定。生老病死,盛衰荣枯,乃自然规律。万物终归黄土,猫如此,人亦是。面对猫型的土堆及其孕育的嫩芽,我们应给予足够的敬意,这是对生命的敬畏;面对尸体房的尸体,我们应给予足够的敬仰,这是对灵魂的敬慕。猫也许是因病暴毙山坡,也许是因偷吃被主人打伤致死,也许是因中毒身亡,但这些死因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死后确实肥沃了土壤,孕育了新的生命。不管尸体房里的尸体生前是无恶不作的罪犯,不知廉耻的道德败类,还是维持人间正义的英雄,堪称世人道德楷模的圣人,也都已无所谓,所谓的是他们死后的躯体继续造福于他人;若是前者,则是对生前罪过的救赎,若是后者,则是对生命价值的叠加。脑海浮现出《庄子·列御寇》中所载庄子对死后身体处置的故事:“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于庄子看来,死后一切皆空,躯体不管如何处置都一样,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旷达的表现,但他否定了自我生命的存在,这种虚无的人生观我已实在不敢恭维。庄妻死时庄子曾“鼓盆而歌”,他认为人在生之前本就是一个“无”,生命因偶然得来,死后又复归于“无”,这很公平。然而,人虽赤裸裸而来,但并非赤裸裸而去,鸟飞过尚且留有痕迹,更何况人呢。人来世间一遭,必真实存在过,这是不可抹杀的事实,即使死后,也不会化为虚无,因为还有尘埃,乃至精神。鲁迅曾就庄子的话针锋相对地指出:“……我却没有这么旷达,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这是对生命的执着肯定,生命是有价值的,即使死后的身体也不能随便处置,因为这关系到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意向。生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世间万物都无法跨越生死的大限,这是客观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因此取消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关注,抹杀生与死的界限,甚至如庄子认为生简直是一种累赘,死倒是一种解脱。生命的张力在于对生的执着,对死的肯定;当生不再可能时,便把生命的价值移植于死后,死后仍生。譬如,死猫不死。2008-10-26

    2009-06-27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17754
  • 观"我的辩论赛"有感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809孙燕琴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2008年10月17日是个难忘的日子。在这个日子在华师的5栋201,我观看了一场精彩无比的辩论赛.别样的面孔,别样的激情;别样的口才,别样的见解;别样的深刻.自从通过面试,走进口才协会,踏入这个家的大门,我就以成为它的一份子而倍感光荣."校口才协会",多么响当当的名字.在这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群英荟萃,尽展辉煌.即使是刚入门的08级的新生也毫不逊色.有点遗憾,自己未能参与这次的辩论赛.然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作为观众的我全神贯注的观看了整个赛事.细细地聆听各个辩手的发言.我的思维活跃着,跟着赛程一起流动.虽然没有成为辩手,单我已经把自己的心、自己的思维完全荣融入了辩论赛中。它也是属于我我的辩论赛,我对“我的辩论赛”感触颇深.通过"我的辩论赛",我才清楚明白,"辩论"并不是简单的"辩"与"论",尤其在赛场上,它必须以实力为根基,以准备为前提,以技巧为手段.我深深地了解到"辩论"里存在着如此大的学问.从感性方面上说,它更凸显了团结合作与细节的不可或缺。辩论赛场上有8名辩手,分别是正反方一、二、三、四辩。待比赛结束后,评委评论道:此次辩论赛非常精彩,但美中不足,双方的辩手都没有凸显出自己的辩位。在我看来,那些同学都很有次序、很有条理地发言,怎么冒出个“辨位”的概念呢?经过评委的解答后,我才明白“辨位”在赛场上是非常讲究的。辩手们必须要非常了解自己,并慎重地把自己安排到一个适合的辨位,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突出各个辨位的作用,让自己的团队在比赛中表现得更出色。在辩论赛中,一、四辩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全局,把握局面,打开本方的辩论思维。这两个辨位应该由具有较好统筹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其中对一辩的要求必须要善于察言观色,分析赛场形势。而二、三辩的主要任务是在细节上作文章,在第一时间挖掘出对方观点的漏洞,并对其进行反驳。此外,他们在自由辩论环节上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两个辨位适合于具有较快应变能力,细心果断,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这一切都是非常有规律、有学问的。握恍然大悟,回顾刚刚的辩论赛,确实出现了辨位混乱的问题。有些一辩的同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任务,致使整个局面落入对方的掌控之中,自己所在的一方只能被“牵着鼻子走”,最终输掉比赛。另外,有二辩的同学没有抓住细节,在发言中不断重复本方的观点,表现得啰嗦、思辨不突出,因此浪费了时间,让对方有机可乘,也对自己的团队造成不利的影响。部分和整体,细节和大局都是不可分割的。从哲学的角度,这已经是一个众晓周知的真理。而在辩论赛中,这一真理更显的无可置疑。上个世纪的马克思先生探究出了部分与整体相互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处在当今现代化社会的我们正在践行着,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正如蝴蝶效应,一个细致的、令人毫无察觉的动作就引起了狂风暴雨;正如木桶原理,一块最不起眼的短木板就决定了整个木桶的容量;正如“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内部的不协调就使整体处于瘫痪的状态。这次由学术部与我们辩论队举行的“我的辩论赛”让我刻骨铭心。不仅见识了来自不同班级同学的风采与才华,而且令我更深层地了解“辩论”。让我更明白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忽略细节。有时细节可能决定了最终的胜与负——譬如在“我的辩论赛”中。“从细节出发,从点滴入手”,确实是一个真理。

    2009-02-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17753
总6页,文章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