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有感汉语言文学0705班曾艳华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一直被我们奉为至理名言的话,今天竟被高振东教授推翻了。我们一直都没有考虑过“天下兴亡”与自己的关系,我们似乎都割裂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高教授提到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否就等于大家都无责?正如高考中给每人都加10分,那不就跟没有加分一样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我们都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算自己没有尽责,还有其他人负责。如果每个人都抱有这种思想,那结果会是怎样?是每个人都没有对国家尽责,每个人都变得自私自利,国家也无法团结起来。那会是多么严重的后果啊!所以,我们都应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战火连天,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无处不在,然而中国人民对祖国仍不离不弃,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国土,抛头颅,洒热血,因为他们始终相信,祖国是自己唯一的归宿……然而,时下内地某大城市中学生当中有三成学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外国人,甚至在为中国人民所痛恨的日本大地上赫然写着“考上东京大学,在日本生活”这样让人触目惊心的汉字,更令人意外的莫过于中国婚介所那则“找个老外嫁出去”的广告。中国人民竟如此崇拜外国,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毫无疑问,外国很多国家比我国富裕、强大,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可是,难道我国就没有任何优点,非得移居外国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吗?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中,社会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生活更殷实,社会更和谐,这有赖于中国人民的努力与奋斗。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肯继续在这片大地上默默耕耘,那么赶上甚至超越其他发达国家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盲目媚外实在是不可取的。也许有人会反驳我,如果不能盲目媚外,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英语,把它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可是,我们应该清楚,“崇洋”从来就没有什么过错,“媚外”才是值得谴责的。“崇洋”是对别的民族的认可与心中对美好追求的体现。“媚外”则是降低了一个人的尊严,把自己放在低级中,造成不平等。而且,正如高教授所说,我们学英语是为了更了解外国人,把他们的绝活学过来,加以自己的创造,希望有一天能超越他们,这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人民族自豪感的丢失,民族凝聚力的减弱,以及民族自卑感的外现。然而翻开那页页丹青,我们却发现了一个个闪耀着无可比拟的光彩的名字。苏武牧羊,尽显对祖国的坚贞;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把那不屈与坚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心中饱含着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名利地位的诱惑在他们的赤胆忠心面前都变得一文不值。那是一种属于民族的无比高贵的情感,是对祖国大地的无限眷恋,这难道是外国能带给我们的吗?热爱我们的国土,以自己国家为荣,这才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盲目媚外是因为我们缺乏对中华民族的自尊、自爱,但是,难道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不值得我们自豪吗?那源远流长的文字,空灵留白的水墨画,还有那华丽酣畅的汉赋、琅琅上口的唐诗以及婉转哀怨的宋词也不值得我们心生敬意,不值得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吗?只有缺乏对历史的理解、缺乏对民族历程的深刻认识的人,才会盲目崇拜那只有区区几百年历史的国家,反而舍弃那拥有无比珍贵文学财富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需要我们来传承,中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书写,我们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共同缔造属于中国人民的另一个辉煌!让我们做一个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一起大声地向全世界宣告——我是中国人,我以我的祖国为荣!
文综2班林妮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人的想象力是可怕的。文化是想象力的结果。文化必是创造的出来的,但创造出来之后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可以在无形中繁衍。人具有想象的理性。想象力用来产生头脑中的蓝图,理性用来创造。中国的麒麟,头和尾像龙,身子像马。中国人喜欢把认为好的东西集合在一起,然后把这个美好的构身当作神一样崇拜。麒麟送子,一个实实在在的愿望便找到了寄托。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很适合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百姓就是这样把认为好的东西就拿来使用,把使用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再说观音菩萨,观音其实非男非女,但我们喜欢把这个救苦救难的慈善的化身当成理想的女性。而这个就是传统的中国妇女的化身。我在莲花山看观音像的时候感受颇多。在民间,佛家与道教其实已融为一体,也不用分观音是道教的还是佛教的,可以说,中国民间的崇拜对象都不是纯粹的而是美好愿望的结合体。第一眼看到观音阁里的观音像时,我就怀疑观音的发型和印度传统男子的发型很像。这种人为的神是人们心灵寄托的具体化身。就像那耶稣基督的像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一样。送子观音,滴水观音,如意观音,延命观音,百姓的愿望多么实际。大旱是渴望天降雨就祈求滴水观音,希望事事如意就祈求如意观音,希望延年长寿就求延命观音。而最常用的应该是送子观音了,青年男女想要早生贵子都来拜拜这位观音。观音娘娘还都是赤脚的,这让我想起印度的赤脚风俗。总之,一切都是人间文化的再现。也许这就是所说的“人间佛教”精神。大殿两旁各有一个大层架,放着上百尊观音,真是气势宏大,这么大的震压力想不信也难。人的想象力一旦化为现实的运用,结果真是不可收拾。中国人信风水,莲花山观音阁依山伴水,佛门圣地。所谓圣地也即是风水宝地,进一步就是好的地理环境。在我参观的时候还看到观音像旁贴着“提防小偷”。所谓圣地,不是真神所在地,也不是真神显灵处,而是人们认为摆放神的最佳处。神是人造的,而这个“人造”来源于想象力和愿望的结合。结合后的实体,人们便把它当作心灵所需愿望的寄托。岭南地区自古毒障多,而观音这个来自南海的慈善女神正是来帮助人们清除毒障的。在这片古代蛮荒之地,人们的开化程度,文明程度低,生活导向迷茫,于是,观音就来帮助人们指迷津。这就是土生土长的慈悲大师。观音阁中间供奉着“二七捨身出千千手眼的”千手观音。可见天下灾难多,双手还不够,要千手方能解决这世间的苦难。人们是相信的,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事实上,只要相信,便会有奇迹。人们创造了一个愿望载体后,一切便想当然地附加上去。什么禁荤,吃素,放生,禁欲等等,这个体系开始庞大,开始生根,于是渐渐形成蔚然的文化大观。它的生命力不容忽视的。有了生命力便有了生命,活生生的,可触可摸,不是条文规章,可以传递生命的。有人说文化是后天形成的,不能是天生的,从一个角度上讲可以,但是文化一旦被创造便有了生命,它可以造成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先于后天的创造时已产生了作用,并在这种作用中让已创造的文化与后天创造的文化体系趋于一体。于是文化得到传承,文化基因得到体现。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开学伊始,各类报刊招新活动铺天盖地而来,使刚踏进大学校园的新生应接不暇,更是举棋不定。校园报刊可谓种类齐全,阵容强大,产量颇高,咋一看,一片繁荣景象,形式大好,让人甚感欣慰与振奋!然当我们拉开这“繁荣”的面纱,心头却掠过一丝本不该有的黯淡。物象繁荣,非心象繁荣。繁荣不仅是物象的繁,更应是心象的荣,物象与心象的双重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各类校园报纸杂志虽产量丰盛,快者一月一期,中者三月两期,慢者几月一期,每间宿舍每月所收报刊不下十份,派发报刊者成了各间宿舍常客。曾有笑话,宿舍四友正关门高谈阔论,忽有人敲门,竟异口同声说:“准是派报纸杂志的!”开门,果然!若舍长把每年收到的报刊集中卖掉,四人准可以大大地快活一般。然报刊若能被当废纸卖掉,乃其三生修来之福分,更多者可谓命运悲惨。派发者后脚刚离宿舍,所派报刊或成屁股底下之物或成抹脚布或被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或被铺于桌面侍奉快餐。瞟一眼者不少,看一会者不多,读之者难觅。不知这是校园报刊之悲还是大学生之悲。如此一般境况,报刊虽多何用?拼命地出版拼命地印刷,徒浪费劳力财力。我们是否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尝试让报刊真正走进读者内心,而非一味促进物象繁荣了?圈子繁荣,非大众繁荣。文学院是文学的殿堂,钟情于文学者甚多。然而源于多种原因,文学爱好者的水平有高下之分,其所关注的文学焦点更不尽相同。报刊尤其文学性报刊是主要的文学阵地,所面临的是广大读者,而不是圈子里的人。但圈子里某些人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只顾自个儿舞文弄墨,写文章时故弄玄虚,乱拈术语,自谓高深,可笑连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外人读此类文章,只能叹息:“吾辈可望不可即也!”于是读者敬而远之。文学报刊固然要保持自己的风格,体现较强的文学性,但文学性不是术语堆积起来的,更不是故弄玄虚者可为之。作为报刊,文字本应两边走,要在各类读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留住旧的读者,争取新的读者,增大报刊在读者中的覆盖面。而不是无形中划定了一个圈子,与外界形成了阻隔。一个报刊的读者若只是其作者,那便是莫大的悲哀!圈子繁荣,非大众繁荣还表现在报刊社团之间的抗拒性。校园报刊社团之间的友好交流,对社团及刊物本身都可以产生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所看见的不是交流,而是闭塞。它们更多时候或冷眼相对,老死不相往来;或互相贬责,好像自己才是真命天子;或仿佛一山难容二虎,拼得你死我活方能求得立身之地。一个报刊社团不能仅仅睁大眼睛盯着自个儿的那张报纸或那本杂志,应该敞开大门,与他人热烈拥抱,取长补短,携手共进!这是一个社团应有的心胸和眼光,态度决定自己的高度!“小女生”散文繁荣,非多种文体繁荣。校园报刊所登文章多出自文学院学生之笔,文院男少女多,悬殊可怜,因此校园文坛基本是女生天下,所以小女生散文繁荣也不足为怪了,更何况在这平淡的岁月里,日子如涓涓细流,虽偶有风波,也激不起澎湃之情。文院女生不乏多愁善感者,偶有风吹草动,或遇阴天细雨,秋节飘絮,花残月缺,便心湖荡漾,愁绪相生。诉之于笔,所成之文免不了是些零碎心绪,读之无气,嚼之无味,品之无奇。再看看其他文体,写戏剧者难觅踪迹,写小说者少之又少,写诗歌者虽多然不知所写是何物。小女生散文可谓泛滥!说得好听点,他们在探索人性的深层,与真实的心灵对话;说得难听点,是无病呻吟。当然,“小女生”并不专指性别,只是指那类缺少大气,缺少时代气息,缺少现实人文关怀的文章风格。作为文院学生,不管是男还是女,都应走出自己的内心,放眼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虽说在载道和唯美之间,在各种文体各种风格之间尽有天地任作者回旋,不必执着一端,但处今日非常之时局,而竟不闻不问,不怒不惊,乃至孤灯小楼,一仍个人内心是务,也未免太狭隘了。也许有些话说得过于不留情面,但这些都是存在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敢于直面,而不是一味回避。事在人为,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校园报刊一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