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那个叫姚木兰的女子

    中文0601张晓玲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从笔墨飘香的字里行间走来,从清末民国的滚滚红尘中走来,一个京华烟云的奇女子,姚木兰。这样一个奇女子,需要用数十万字来阐释。2004年,被张永琛改编拍摄,姚木兰被再一次演绎。一袭精美的旗袍勾勒出动人的曲线,轻施粉黛,明眸善睐,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风范。她的背后是几个大家族被时代碾过的废墟,苍茫而且悲壮。当书中的姚木兰和屏幕上的姚木兰相遇,看戏人,我,于时空之外,为这个温润如玉、蕙质兰心的女子,哭了又笑。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一张上好的古琴,遇不到精通音律的人,也弹奏不出绕梁琴音。姚木兰,容颜美丽,饱读诗书,还略懂医术,熟谙甲骨,会唱京剧。这样的才女,也只有孔立夫,才能成为其子期伯乐。正因为如此,当看到影视中的姚木兰被一场没有感情的婚姻伤得百孔千疮,孔立夫与姚木兰定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无论是原著中姚木兰懵懵懂懂地听从父母之命嫁给儿时青梅竹马的曾荪亚,爱慕成为心中一丝朦胧的情愫;还是改编后木兰委曲求全,为了弥补妹妹逃婚犯下的错误被迫出嫁,阴差阳错,衷肠不及倾诉,不同的起因走向的是同一个让人抱憾的结局。只有两处让向来从容淡定、处事不惊的姚木兰方寸大乱,一次是爱女的被杀,一次是孔立夫的被捕入狱。当刚直耿介的孔立夫口诛笔伐当局政府而身陷囹圄,木兰于铁栏外与立夫十指相扣,难以自已,失声痛哭,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军阀头子周旋试图获得一纸释放孔立夫的公文。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但他们发乎情,止乎礼,精神的相知相惜足以让他们为任何一方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种叫“知己”的爱,可以比厮守一生的夫妻之情更纯粹。向来情不自禁,往往至情至性。一场被辜负了的爱,成就了一场盛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深刻。婚姻危机看小女子力挽狂澜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被看作现代版的《红楼梦》,不同的人物与红楼梦中人该做怎样的对应见仁见智,在我看来,曾荪亚好比不受拘束的贾宝玉,不屑仕途,但少了几分性灵和纯粹,姚木兰有薛宝钗的识大体而少几分功利之心,有史湘云的潇洒豪放而多几分稳重。“妙想夫人”的她志趣高雅,乐于接受新思想,纵容着曾荪亚的不图功名,喜好玩乐。但是,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面对丈夫的出轨,看她如何化解危机,力挽狂澜。不再素面朝天,卸下荆钗布裙,换上锦衣华服,恢复自己的容貌优势;继而与情敌曹丽华秘密见面,没有盛气凌人,而是不卑不亢。在给曹丽华的信中,木兰措词委婉而又谦恭含蓄:“日之所见,幸何如之!快何如之!承蒙不弃,赐予洽谈,谦和坦率,相见恨晚”,将曹丽华的心灵防备层层瓦解,既赢得了对方的好感,又让对方惊叹出语不俗;再次,欲擒故纵,大胆提出纳妾的提议,反叫曹丽华无地自容;最后,三人于家中开诚布公的见面,让曹丽华知趣抽身而退,也让曾荪亚羞惭迷途知返。不同于书中个性软弱,如同手中玩偶的曾荪亚,影视中的曾家三少爷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不谙世事,任性、执拗,因为把木兰看作父母之外限制自由的枷锁,用种种赌气、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这场情感的战役,虽然木兰使用的是同一套路,但赢得很艰辛。这里的木兰过于隐忍,宽容得几乎失去了原则。层层逼近,步步为营,姚木兰好比女诸葛,硝烟殆尽,智慧尽显。此种收心之术为不少女性作家津津乐道。书中所言的胜利出乎意料地顺利,给人一种情节的单薄之感,缺少抵达心扉的力量。而改编剧作中却似乎说明了:哪怕是一桩并不如人愿的婚姻,木兰也能够凭智慧扭转乾坤。其智慧固然让人击节称赞,我却有一种没来由的悲凉之感:你赢的东西是你真正想要的吗?如果不是,赢了其实也是输了。影片所不能阐释和我所不能淡化用短短40几集的影片来打造煌煌数十万字的鸿篇巨制,避免不了情节的删改和浓缩。影片聚焦于姚木兰年轻时候的经历,刻画了生动的人性、时世的动荡、家族的衰落,故事在姚木兰父亲姚思安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于熊熊烈火中戛然而止。我一直试图去淡化那个色彩浓重的时代背景,但对于一个完整的姚木兰,我发现我淡化不了,儿时的走散、与孔立夫的精神之恋,与曾荪亚、曹丽华的精神纠葛、痛失爱女、亲人分离、南逃路上收留孤儿种种,构成了一个不断成熟、发展着的姚木兰。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得到道教思想对木兰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该是姚思安),她一直在追寻一种心灵的安宁和平静。而林语堂先生,在全书的结尾,把这种心灵的归宿融于那个历史时代的沉重和悲怆,铸就了一种精神人格的成长和坚韧。于文章的末尾,我不得不申明此文的写作前提——作者死了。绝非对林语堂先生的冒犯与不敬,而是哲学家德里达所说的无法找到作者原本的含义。这部著作绝非影片足以详尽阐释,也非我所能读透,我只愿做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之人,取我所需,感我所感。或许偏颇,或许无稽……

    2009-06-27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65
  • 关于诗歌的“口语化”

    2009-02-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63
  • 胡适的个人主义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07综合文科2班张龙飞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胡适被视为中国的“个人主义”旗手,他是中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但同时,他的很多思想曾长时间被人们批判,其中一个针对点就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他所提倡的健全个人主义成为中国现代重要的思想,同时这一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也成为国内关于个人主义争议的焦点。胡适在《再谈“五四”运动》一文中有这样的解释:“但我们当时曾引杜威先生的话,指出个人主义有两种:(1)假的个人主义就是为我主义(Egoism),他的性质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群众的利益。(2)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两种: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提倡的是自由独立的人格和为我主义的个人主义。他指出社会最大的罪恶是摧折个人的个性,使之得不到自由发展,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应当成为青年最重要的人生主张。他认为,一些人把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当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生观来批评,平心而说,“是不公道的,是根据于一种误解”。他举苏俄当时用种种方法来提倡个人努力的例子反驳说,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需要“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同样需要有“独立自由思想的个人”。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他说,易卜生最可代表十九世纪欧洲的个人主义的精华,是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他的宗教。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有四层含义:一是从充分发展个人入手;二是自由独立的人格与思想;三是积极进取的精神与负责的态度;四是尊重并容忍他。他认为易卜生(Ibsen)的思想最能够代表那种健全的个人主义。易卜生思想有两个中心见解:第一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就是易卜生说的:“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胡适先生认为,社会的进步必须从充分发展个人入手。他多次引用易卜生的话说“你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塑造成器”,“你的最大责任是要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他认始终坚信,只有“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他非常重视个人发展的作用,他说“争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第二是要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像易卜生的《国民公敌》戏剧里的斯铎曼医生那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曾动情地号召青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救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的起来的!’”胡适提倡的自由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要存疑,反教条,具有批评精神。他说,我们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要“大胆的假设”。其二是要注重事实与证据,注重“求证”,绝不容许偏见和个人利益来影响个人的判断、左右个人观点,即要“小心的求证”。这种怀疑并非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的,其目的只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是必须“撇开成见、搁起情感”的。这种求证,也并非是主观的臆断,是必须有充分的证据的。他批评那些缺乏独立思想的人:“最可笑的是有些人明知世界‘陆沉’,却要跟着‘陆沉’,跟着堕落,不肯‘救出自己’!”因为:“……却不知道社会是个人组成的,多救出一个人便是多备下一个再造新社会的分子。”所以他说:“……这便是易卜生所说‘救出自己’的意思。这种‘为我主义’,其实是最有价值的利人主义。”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只有自己有独立的意识,才能为群体做事,救助群体。不能因为胡适在“世界‘陆沉’”的具体情况下强调自我拯救,就以为他主张的个人主义是私性的。易卜生强调“真实纯粹的为我主义”,按照胡适的解释,“这种‘唯我主义’,其实是最有价值的利人主义。所以易卜生说,‘你要想有用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因为前提是“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方法是先使个人成器。除了发展个人能力和追求自由独立之外胡适还认为积极进取的精神与负责的态度是健全的个人主义不可缺少的精髓。胡适先生在文章中这样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假如有人说“人生如梦”,那么我们“岂可不振作一番,做一个痛痛快快轰轰烈烈的梦”。他说,“世界的缺点很多,是要我们来补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们来减少的;世界的危险很多,是要我们冒险进取的。我们要做一个人岂可贪图自在,这个世界岂是给我们静坐旁观的”,可见,胡适先生是反对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胡适先生提倡一个人不但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且其言行要对社会负责。他援引杜威博士的话说,“个人对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的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厉害”,又引用了范文正在《灵鸟赋》中的话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提倡人们要“敢于说老实话,敢于攻击社会上腐败情形,不肯避‘国民公敌’的恶名”。可见胡适提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真精神,也是一种敢于同腐败势力抗争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一种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精神。假如除去这一点,则不能称之为“健全的个人主义”;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独善的个人主义”。胡适一直坚定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他说:“容忍是很不常见的,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们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们的容忍。“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我们就应该先培养能够容忍谅解他人不同见解的度量”。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所提倡的个人主义,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性的个人主义,而决不是那种单纯从自我利益出发的唯我主义,更不是提倡只是自私自利地追求个人发展,,胡适先生所提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虽然强调救国要从发展个人入手,但其目的更主要却是要“有益于社会”。我们不能把他的“个人主义”断章取义,不能忽略了胡适先生也是推崇个人应该积极服务社会的,也是提倡社会协进观念的。胡适不但不主张私性个人主义,而且也很反对这一点。差不多和五四运动同时,新村运动在日本轰轰烈烈地展开,波及到了中国,周作人等人参加。新村运动也标榜个人主义,但本质上与独善其身的隐逸生活同,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主要是批评新村运动,文中他重复了杜威的真个人主义的两条,指出新村运动为“独善的个人主义”即为我主义(egoism,或译利己主义),强调杜威所讲的个人主义,即真个人主义,即既具有独立人格、又为社会负责的个人主义。胡适此文针对新村运动个人主义的单纯私性,特别强调个人主义的公性,提出“我所主张的‘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就是‘社会的’新生活”。由于新村运动者也标榜个人主义,所以胡适用“非个人主义”,以示与之对立,但这样的用法欠妥:自由主义者胡适怎么又主张“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呢?他肯定新村的人“完全发展自己个性”(这只能满足杜威真个人主义第一点),他批评的是他们企图脱离社会独善其身,(违背了杜威真个人主义第二点)。就是说,新村人忽视了胡适一贯着重强调的个人主义的“公性”的一面:要对社会负责任、不计个人利害、甚至不怕牺牲生命,即强调的是他的一贯思想即健全的个人主义,为社会负责的个人主义,他所以说新村运动者具有危险性,就是因为他们虽然打出的是个人主义旗号,但不是健全的、完整的、真正的个人主义,而是与传统的独善其身相近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国读书人具有亲和力,具有欺骗性。胡适提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展个人、独立思考、积极进取,以及容忍他人等理念,无疑是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真正的个人主义,健全的个人主义,它绝对不是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对立的。相反,健全的个人主义不单只有利于个人的强大,也将有利于集体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呼唤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不能忽视个人主义的重要性,不能再以集体主义的名义打压个人主义,更不应该继续扭曲健全个人主义,扭曲胡适的伟大的思想。

    2009-02-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63
  • 幸福的解读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6级4班梁俏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理想国》的上篇“理想国家与理想政治”中“论财产与老有所福”克法洛斯提到晚年的自己随着对肉体快乐的需求越来越清淡,就越来越享受聊天的快乐。他没有和别的老人一样感觉到晚年的苦,他老有所养,老有所福。在我们看来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灵魂得到了宁静与自由。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对生活中的一切琐事都看透了,他好好地享受着晚年的那份平静与安宁。幸福是什么概念,是老有所养,老有所福吗?幸福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贫穷的人认为有用不完的钱就是幸福的,富有的人认为能与家人轻轻松松地吃个饭度度假就是幸福的,恋爱的人觉得和对方在一起就是幸福的,爱智慧者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翔,静静地看本书,做学问就是他们眼中的幸福。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有一百种看法。无论具体人们的幸福观是怎样的,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它支配着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何种选择,为社会做何种贡献。那么幸福是如何定义的呢?“我们现在主张自足就是无待而有,它使生活变得愉快,不感匮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幸福。”“不过把幸福称为最高的善,看来是种同语反复。”“我们把善看作是灵魂的行为和活动,这乃是个早已存在的、古老而美好的主张,现在的哲学家们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在这里,准确地说明了行为和现实活动就是目的,所以灵魂的现实活动就是善,但不是外在的善。幸福就是生活优裕、行为美好的观点和这一原理完全符合,因为我们已经把它规定为某种好的生活和好的行为。”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到的关于幸福的理解。幸福作为最高的善,是灵魂的行为和活动。幸福有外在的表现,最明显的标志是一个人感到幸福时,他精神上也必定感到满足,他的脸上会洋溢着微笑。灵魂的行为意味着幸福只能去感受,而不是一个摆在你的面前,昭示它就是传说中的最高的善——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理感觉,它捉摸不透,它灵变。亚里士多德提到灵魂的现实活动就是善,可是并不是每一个灵魂都是美好的,那么丑陋的灵魂所展示的行为还是善吗?幸福不是外在的善,那生活优裕、行为美好不是外在的可观的表现吗?幸福不仅仅需要内在心灵的感触也需要一些物质实体的支撑。亚里士多德把善的事物分成三个部分:一些称为外在的善,另一些称为灵魂和身体的善。而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换句话说,灵魂上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外在的物质可以使我们生存得更好,但是精神上的满足是我们寻觅已久的幸福。“有些人说,幸福就是德性,有些人说幸福就是审慎,另外一些人则把智慧当作幸福,还有一些把其中的一项与快乐相结合,至少把快乐当作不可缺少的因素。此外,还有人把外在的好运气也加进来。这一些说法中有的源远流长,主张的人数众多,有的虽出自少数人,但他们是杰出的人物,不过没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它们或者在某一点上站得住脚,或者大部分都能认同。”无论是德性、智慧,还是快乐都与我们平时所感悟到的幸福相关。“最美好、最善良、最快乐也就是幸福”如此看来世界上只有追求幸福的人,而没有真正得到幸福之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这种以幸福为伦理活动终极目的的观点被称作幸福主义。”“一个完全合乎德性而现实活动着,并拥有充分的外在善的人,难道不能称之为幸福吗?还必须加上,他不是短时间的,而注定终生如此生活,直到末日的来到。不过,既然我们主张幸福是目的,是彻底的完成,那么它究竟如何也就难于说清了。如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有生命的东西中,把已具备和将具备所说条件的称为至福,当然是至福之人。”真正幸福之人尚且没有出现,因为我们人类暂时是拥有充分的外在善,可是我们的行为还有待于继续修炼。幸福是目的,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以追求幸福为目的,一步步地向幸福的灯塔迈进。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我们的守卫者仅仅只能得到吃的,除此之外,他们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还能拿到钱。因此,他们想去哪里都无法如愿,就连旅游都和他们无关。至于女人、高消费、住奢华住宅,那就更不敢想了。”在我们今天的人看起来,这观点是荒谬的,因为这样的守卫者跑完全世界也未必能找到一个。如此商品经济充斥着市场,人们每天为生活忙碌着。“我说城邦守卫者的那种‘一穷二白’的生活是最幸福的”柏拉图的这个观点在今天的人眼中似乎是疯子所言。没有人愿意奉献自己去做守卫者,忍受着各种的诱惑,但是自己却不能去尝试。中国的贪污现象自古有之,而且这股风气难以灭绝,就是因为人的欲望在作祟。没有的想拥有,有了的希望的到更好的,似乎在颠峰的人又想满足一下自己玩刺激的心态。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构建的才是理想国,而现实中的城邦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而且理想国中博爱的思想在传统的中国也难以很好地传播开来。因为中国人落叶归根,讲究认祖祭宗。而理想国中孩子不能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身体有残疾的婴儿当场掐死,从人道主义方面而论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理想国过于美好而没有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它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种表现。有了这幅美好的蓝图,人们生活的方面更加明确。幸福不仅仅是理想国中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它还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善的体现,它不停留在外在的善,它是灵魂上的善。

    2009-06-28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61
总6页,文章23篇